當今旅杭者大抵行程匆匆,只道三竺六橋好,只說湖上泛舟贊,了不起,加個節目,西溪梵隱游,就算大功告成,打道回府。
殊不知,近年來杭州塘棲旅游崛起,大有平分秋色之勢。
塘棲,距主城區僅四十公里,明清民國時期,富甲一方,人稱“江南十大名鎮之首”。自從西湖、運河申遺入世(“雙世遺”),杭州旅游業如日中天,人潮洶涌,蔚為一方大觀。由此,大運河畔的塘棲古鎮越來越多地受人關注:
京杭運河如同萬里長城一樣,對于世人有著無比的吸引力,長城如同一支悲壯凄愴的長嘯,基調是掠奪、殺戮與流血;
大運河就不同了,一條人工巨流,自南而北,宛若一曲輕歌曼舞,滋潤著整個民族的昌盛與繁榮。一部運河史,猶如人類史冊一樣浩瀚與悲壯,二千年的動亂與和平、繁榮與衰落、治者的冷酷與民眾的苦難,交織著運河永恒的濤聲,訴說著民族的千年榮辱。
想一想,游客到了中國而未見舉世無雙之古運河,猶如到巴拿馬,不看馬拿馬運河;過埃及,不賞蘇伊士運河一樣悔憾!
初春時節,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一行沿運河到塘棲一日游。
眾人在武林門碼頭集合,舉目望去,車水馬龍、洋樓林立,此起彼伏,蔚為大觀,一代人辛勤奮斗的物化體現,傲然聳立。
眾人行至運河畔,只見一座舊式石質門樓上幾個繁體字“武林門碼頭”飄然眼前,忽有時光倒流之感。兩旁是十二根挺拔向上的石柱,重重疊疊,昔日武林門是阻擋北兵南侵的戰場,也是北去水運的始點。
時至今日,仍是全市商貿交通中心。柱子上有楹聯,曰:“北往南來,千里碧波貫今古;湖光山色,滿城佳氣蔚蔥蘢”,點出了運河之旅的亮點。
一艘裝飾華麗的漕舫泊在岸邊,宛若一座流動宮殿。
大家魚貫而入,艙內擺放著古色古香的桌椅,透過寬大的玻璃窗,船外風光,一覽無余。悠悠的絲竹聲之中,(九點鐘)畫舫徐徐起航,電視開始播送一個又一個畫面,訴說著大運河的今生前世。
剛剛坐定,服務員即刻送上香茗茶點。
坦言之,乘坐畫舫賞玩,在江南游事活動中,源遠流長。
南宋以降,風行船茶,游客泛舟水上,清風流霞,談笑風生,品茗論道之余,飽覽湖光山色,個中的樂趣自是外人難于想象。
清《桐橋倚棹錄》載“畫舫甚寬,酒茗佳肴,任客所指。宴艙欄楹桌椅,以紫檀紅木鑲嵌,門窗多雕刻黑漆粉書畫,設瓶花茗碗,唾壺杯箸肴饌。歌女彈琴弄弦,清曲助興,船行景移,岸上花香撲鼻,酒未醉人,人先醉。艙內,提酒勸客,行令猜拳,縱情行樂。迨至酒闌人散, 只剩一堤煙月斜照。”
舟行景移,柔柔絲竹,不絕于耳,一杯香茶,幾碟瓜果,邊飲邊賞,別有一番情趣。船艙里寬大電視屏幕上,歌者翩翩起舞,令人恍若置身天上人間。
向艙外眺望,沿河的垂柳、酒樓、飯莊、雕塑、舊埠、老廠,耕作精細的農田,徐徐向后推移,似有時光倒流之感。
一路上,酒未醉人,人已被美景所醉,古人一直要喝到“酒闌人散,一堤煙月斜照”,方才盡興。想來,漕舫徐徐向前移動,游客在飽覽河山秀色之余,耳聞江南絲竹,乃品質生活之最也!
近年來,運河沿線杭州段整治項目竣工,兩岸老宅、舊廠、埠頭等,經過精心打造,面貌煥然一新。堤岸上楊柳低垂,水上橋亭飄然,花木扶疏,小鳥低飛,不時見到粉墻黛瓦的飯莊外,挑出酒旗,昔日碼頭起重機仍置于原位,搬運工只能用雕塑取代,一幅交織著傳統與現代的風俗圖,撲面而來,頓覺別開生面。
古詩《觀運河》飄然而至:
“運河柳色幾堆綠,百里長河一片明;
泛泛畫舫如水鳥,重重樓閣若蓬萊;
遠眺咫尺繁華地,何時虛名傳天下?”
詩意或許是說,品茗暢游,清風流霞,觀賞河山,委實是天下最快活的事!
未久,只見一座三孔石橋巍然屹立,橫跨兩岸,向導說:“拱宸橋到了,這是我國古建中最高、最長一座石橋,初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橋名‘拱’,即,雙手相合,以示敬意,‘宸’乃皇上居所也。此橋既是京杭運河終點標志,也是錢塘自古繁華的象征。
昔日拱宸橋是江南交通樞紐地之一,尤其是1896年杭州列為通商口岸,在此設洋關。近年來,古橋再次修葺,同時開發了拱宸橋西歷史文化街區,留存了不少遺址遺跡,讓人緬懷舊日的風情風貌。”
十一點(水上行程二小時)漕舫抵達塘棲御碑碼頭。
眾人舍舟而陸,先觀賞乾隆古碑。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幸臨塘棲。乾隆十六年(1751),帝南巡,督察江浙徽三省交納皇糧,蘇皖二省積欠甚巨,惟浙省按時繳納。乾隆閱畢,龍顏大悅,提筆一揮,蠲免浙省地丁錢糧三十萬兩,圣諭刻石,曉諭天下。
2002年,古碑重見天日,成為游人塘棲之行的重頭戲之一。
接下來,漫步郭璞古井。據載,康熙御駕錢塘,汲此井以供茶水。
帝品井水所煮之茶,大喜道:“此井之水煮茶,甘冽爽口,甲于諸井。”
下一個行程,參觀谷倉博物館。歷代以來,塘棲是杭州漕運起點,民國時期,驟成江南米市,遂為官府儲糧之所,兩浙向有“天下糧倉”之稱。
江南風調雨順,五谷登豐,天下蕓蕓眾生,何愁生計?
此館可謂集天下谷倉之大成,展示各色谷倉之造型藝術,五花八門,不可小覬。兩浙自古為朝廷財賦重地,《大學衍義補》有:“賦出天下者江南居十九,兩浙居江南十九,而蘇常嘉松湖杭六府又居兩浙之十九也。”
可見,在塘棲設立糧倉博物館委實是個絕妙的構想!
在塘棲品嘗美味珍肴,可謂口福非淺!
我們在運河畔尋了家酒肆,登樓入室,靠窗找張桌子坐下。
眾人倚窗暢飲,不覺幾分醉意,驀然回首,只見古運河穿鎮而過,一座拱橋飄然水上,宛若長虹飛渡。橋脊紅男綠女,川流不息,蔚為大觀。
有人大驚道:“汴京之清明上河橋,何時搬遷至此?”
眾人聽了,笑道:“仁兄差矣,此橋乃京杭運河惟一之七孔古橋,廣濟橋也。”
巍巍大運河,水到塘棲,正好進入錢塘(杭州)地界,客人必要上岸打尖,繁忙的水運又推動了小鎮的飲食業,菜肴做得精細、秀雅,非外鄉可以比擬。
古往今來,令多少游子啟錨上船時,仍頻頻回首,夢不思鄉。
塘棲酒樓,既可吃飯、飲酒,又可品茶、賞景。
柜臺上,放著大小碟子,旁置燉鍋,小食有粽子、茶葉蛋、湯圓、牛肉粉絲、皮蛋粥、鹵豆干、筍片等,尤其是名肴佳果多得不計其數,什么熏板鴨、細沙羊尾、粢毛肉圓、爛糊蟮絲、麻糕、大紅袍荸薺。
向導說,列位如金秋到訪,還要豐盛得多,什么枇杷、蓮藕、柑桔、青蟹、甘蔗、荸薺,全上市了,讓人不由垂涎三尺。
眾人邊飲,邊賞,阡陌縱橫,垂柳低垂,人來客往,熙熙攘攘。不知不覺,天色變了,細雨飄然而至,曲巷中青瓦粉墻,輪廓分明,黑白相映,街巷道路大多用青石板或卵石鋪砌,被細雨、腳步磨得油滑。
我們望著雨線中的運河,有人依在美人靠上,遠望沉思,有人撐傘躬身上橋,橋下,小船款款而去,時隱時現,一幅江南風俗圖,驟然眼前,仍然是晴方好,雨亦奇,淡妝濃抹總相宜。
那句古詩:“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不覺浮現腦海。
在塘棲,有古色古香的江南風情,有雨中綿綿的垂柳,有曲橋高聳,扁舟穿境的畫卷,更有充滿水鄉情色的美酒佳肴,這景象、這味道,這風情,不正是古人朝思暮想的“夢中江南”嗎?
向導說,塘棲旅游最熱鬧的季節,莫過于早春賞梅與瑞午龍舟了,以往塘棲只有賞梅一季(超山賞梅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一)。
自從運河旅游開啟后,為塘棲增添了新風情,也為塘棲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看官,小走武林,薄游西湖,泛舟運河,同游塘棲,共襄盛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