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在教《滕王閣序》,此文算是人教版高中文言文中最難的一篇了。注釋奇多,是課文的四五倍,典故層出不窮,生僻字“俯拾即是”,情感復雜,但藝術價值極高,講起來很難、很慢。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未達到預期目的,這促使我思考,如何才能高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
教學要有成效,不需要搞什么花招,無外乎把“預習-聽課-復習”三個環節落實好。
一、如何抓好課前預習?
以前上文言文,為了督促學生落實好預習,我經常做《導學案》,分“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字音字形”、“字詞梳理”、“重點句子翻譯”、“文言知識梳理”和“課文探究”六大板塊,層層遞進。
這種方法的優點:
1、規范,有調理,按部就班,教學好操作。
2、便于學生落實預習,準備上哪課,事先發給學生做就行。
3、知識總結條分縷析,事先就打印好課內或課外的例句,學生只用進行解釋,課堂上查缺補漏,筆記量不大,效率較高。
但也有很多缺點:
1、排版極費時間。高中文言文都非常長,重點字詞多,制作學案非常繁瑣,還要排版美觀。因為《滕王閣序》要解釋的字詞出奇的多,所以我心有余悸,沒做學案。如果每篇文言文都要做學案,可持續發展性不強。一種能長期堅持的事情,須是簡易的,孔子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這種方式教師太辛苦,估計能堅持的沒幾個。
2、雖然落實了重點字詞,卻弱化了學生對全文意義的理解。因為學案是把重點字詞和句子挑出來解釋,全文沒附上去,在講的時候是就字詞講字詞,妨礙了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當然有一個彌補方法,就是講課時用PPT,打上全文,突出重點字詞,配以動畫,挨個解釋。但這對PPT的要求有點高,也需要花大功夫來做,可持續性也不強。
3、學案保管不方便。學案陸續發下去,積累多了就需要收管,丟三落四的同學則容易遺失,上課找半天找不到,影響學習效果。我的措施是讓學生準備好專門的文件袋,定期檢查。當然,這比較麻煩。
傳統的預習方法是在筆記本上做抄寫并翻譯。粗放的老師讓學生抄原文,相應做翻譯;細致一點的老師要求再寫上重點字詞的讀音和注釋;更細致的老師——我見過的,除在筆記本上注音、注釋、翻譯外,還讓學生在課本上批注,每行至少8個字——規定十分嚴格。對于第一種,我試行過,學生往往機械地照著參考書抄翻譯,很少真正自己翻譯,聽課時兩眼茫然,跟沒預習過一樣。后來要求學生連注釋抄上,效果稍好一點,但是很多同學沒有落實到位——這是我督促的問題。對于第三種,我見過科任老師專門課間檢查課本,批注不達標的收拾一番。某種程度講,此法比做導學案更費神,雖是課間檢查,但是頗為瑣碎,而且還要對落實不到位的進行懲罰,容易激起學生反感;何況一個課間必然檢查不完,下一個課間還要接著檢查,疲于奔命。
對比實踐下來,讓學生在筆記本上抄原文、寫注釋、做翻譯是最好的一種方法。首先,教師省心,可持續發展。其次,就算學生都是抄的,注釋、翻譯兩道工序做下來,只要認真完成,再笨的也會記得很多。
但教師在實踐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在上正課之前就要讓學生先預習。
2、批閱時要多留心注釋,有的學生偷奸耍滑,會省去很多注釋不寫。
3、每次布置的預習量不要太大,下次課要講哪些內容就讓他們先預習哪些內容。
4、讓學生提前把原文完整地抄在筆記本上,中間空三至四行。
這是具有教學預見性和保障性的一個措施。俗話說“計劃不如變化”,很多時候預習跟不上教學,運用此法,即使學生沒有預習,上課也可以邊講邊讓學生在筆記本所抄原文下的空格處做批注。課文行間距很小,如果事先沒有上述保障措施,很多同學一看沒空間,懶得動手,上下來效果很差;再者,即使在文中批注了,因為空間小,也很紛繁雜亂。
二、如何高效上課?
實踐表明,以下方法綜合運用,可以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效果。
1、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以學生多重感官刺激。
研究表明,人在學習過程中調用的器官越多對知識的記憶越深。比如,朗讀比默讀效果好,因為默讀只是單純的視覺刺激,而朗讀是視覺聽覺雙重刺激。傳統的文言教學是“照本宣科”,通過聽覺刺激強化學生記憶,力量比較單一。做PPT,把重點字詞注解和翻譯打上去,還可以配以小視頻、圖畫或音樂,綜合調動感官,幫助學生理解,激發興趣。當然,這很費時間,需要教師精心準備。上課時,PPT不要閃得太快——為什么很多老師一開始熱衷PPT教學后來又回歸傳統了?因為PPT“刷”地一下過了,精是精彩,卻不會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多少印象,寧愿自己寫也不愿再用PPT。所以在PPT教學時要把握好節奏,不要趕,耐心地等學生查缺補漏做筆記;重要的知識,即使PPT上有,也再在黑板上寫一遍,很多學生跟磨一樣,推一推轉一轉,你寫了他才會跟著寫。
2、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上文言文的一大難題就是枯燥,提不起學生興趣,再專注的學生,聽個二十多分鐘也會掉線,所以很考驗老師的語言藝術。老師一方面要有激情,一方面要適當幽默,幽默是課堂的潤滑劑,可以活躍氣氛,增進師生關系。或許你說,都是枯燥的知識,怎么幽默?“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能自己細心琢磨了。另外,幽默之余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比如《荊軻刺秦王》、《鴻門宴》、《滕王閣序》等等文章,很多地方都“有料可爆”,講講歷史故事或典故,可以吸引學生。無論什么課,都要上得有聲有色點,這樣學生才會喜歡這門課,才會跟著你走。
3、狠抓基礎,穩扎穩打。在高考指揮棒下,掌握文言知識是學習文言文的根本目的,所以狠抓基礎尤為重要。
基礎抓不好,對文章思想感情或藝術分析得再精彩也是枉然。課文下面都有細致的注釋,學生自己可以看懂,那老師干嘛還講呢?所以我曾經讓學生上課時自己看,我只進行抽查,更多的時間用來分析思想感情等。此法進度頗快,運轉如飛,一對比,其他班(包括實驗班)慢得像蝸牛,頗有點自鳴得意。有空便去聽實驗班的課,發現老師還在帶著學生逐字逐句翻譯,覺得太落后了。但一考下試來,“高級方法”教出來的學生一塌糊涂!出不了成績,任你課上得再有藝術,學生也一下子就把你看扁了。所以還是要抓實在點,摒棄浮華。畢竟生源質量高的學校是少數,對于絕大多數學校而言,學生自覺性不高,他自己看得懂,卻不去看,或者似看非看,似懂非懂,上課再帶著逐字逐句翻譯很有必要。實驗班尚且如此,普通班更不用說了!可以讓學生在課堂的前十分鐘復習上次課所學知識,看課文注釋,鞏固基礎,老師再進行提問,鞭策學生。上課時要隨時關注學生聽課狀態,多進行督促,檢查筆記、提問抽查等等,寧愿慢一點,也不要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而走形式。知識沒有融入學生腦海,所有教學都是無用功。
三、如何布置課后作業?
1、注意梯度和層次,循序漸進。在課文梳理尚未完成時,布置的作業以預習下次課的內容為主。預習全部完成后,讓學生做教輔上的練習,文言文的練習一般包括基礎積累、課文探究、隨堂檢測和課外拓展幾大板塊,層層遞進。基礎積累的練習尤為重要,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這些題目在課文預習完之后就要首先解決,然后再根據教輔題目設置,依次推進。
2、把握好“量”和“度”。作業并非越多越好,太多,學生沒時間做,就只好去抄,或者亂做一通,老師無異于“逼良為娼”。即是有學生認真地完成了語文作業,其他作業也沒法好好完成,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適量的題,學生有時間認真完成,效果更好;即是少數同學沒法完成,老師進行處理時也理直氣壯。作業也不是越難越好,所布置題目的難度要跟學生的水平契合,在生源中等的學校,能把課內知識落實好就很不錯了,較難的課外文言閱讀延伸沒必要做多少。另外,老師一定要有這種意識,如果作業太多、太難,學生會逆反,一旦有情緒,以后教學工作就難出成效了,你越用力越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像呵護幼苗一樣呵護學生對本學科的熱愛之心。
3、督促背書。中學要求背誦的名篇名句99%是文言文。古詩詞等,讓學生全部背。散文,挑重點讓學生背,沒必要全篇背,眉毛胡子一把抓,對哪個地方都記憶不深,何況也沒那么多時間來背。要抓住中心抓關鍵,如《鴻門宴》,讓學生把“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和“大行不顧細謹,大力不辭小讓”等名句熟爛于心就行。至于如何把背誦高效落實下去,又是個專門的話題了。
4、適時檢測。上完一個單元的文言文后,可以進行檢測,督促學生復習回顧以前的知識,試題以檢測基礎知識和背誦為主。檢測一定要正式,做完給學生批改,打出分數并張貼,然后進行講評,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重視,才會查缺補漏。
以上是筆者從事文言文教學的心得,供各位同仁參考。
作者:許三多 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