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赤石脂禹余糧湯
病理:里虛,里寒。
方解:赤石脂16 太一禹余糧16。
赤石脂性偏溫,禹余糧呢是一味平性的藥,那么這兩個藥呢都是固澀性的藥物。它主要作用于胃、腸道,能夠增強和恢復(fù)胃及腸道的括約肌的興奮和緊張性。那么從臨床統(tǒng)計資料顯示呢,這個方劑可以治療除了滑脫性的下利之外啊,還可治療諸如脫肛啊,子宮脫垂啊,甚至是滑胎等因為機能沉衰而造成的滑脫不固之類的疾病。
癥狀:下利、體型消瘦、便秘、面色蒼白,明顯的就是虛了。
舌質(zhì):淡、紅、絳、燥。
舌苔:白、薄、黃、膩、干。
脈象:細、濡、數(shù)、虛、沉、弦、滑、澀、浮、弱。
現(xiàn)代疾病:腸壁糜爛、腸傷寒并發(fā)腸道出血、潰瘍性結(jié)腸炎、崩中漏下、帶下、脫肛、慢性腸炎、過敏性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消化不良之下利滑脫、子宮脫垂、滑胎。
63.旋覆代赭湯
病理:里虛 里寒 氣實。
方劑:旋覆花3 人參2 生姜5 代赭1 甘草3 半夏3 大棗5 。
這個方子從藥物的藥性來分析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方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人參、生姜、甘草、半夏、大棗這五味,由這五味組成的就可以把它看做一個方子。有什么功能啊?溫中,祛飲,健胃,補虛。它的作用就跟半夏瀉心湯把黃芩,黃連去了,跟那個作用差不多。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明顯地能看出這個方證里邊沒有半表半里的熱證,沒有熱象,純是一個里虛寒證。這個旋覆花,代赭石又是這個方劑的另一部分,這是這個方子的主藥,因為它治這個方證的特征性的癥狀。其中旋覆花這味藥也是一味溫性的藥,具有消痰下氣,軟堅行水的功能。但是現(xiàn)代對這個藥的研究認為:可以緩解機體某些組織痙攣和強化胃腸蠕動功能的作用。大家看,這個地方它有跟芍藥甘草湯相交錯的一個藥理上的作用,就是芍藥治血虛而見痙攣的,這個地方旋復(fù)花也有類似的功能。下邊還有一個代赭石,這個代赭石按中醫(yī)的理論審視它,它可以補血。所以說這個方劑所治療的就是在里虛寒證的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了痙攣的這種情況。這就佐證了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的那個打嗝是膈肌痙攣,胃痙攣這一類的情況,能跟經(jīng)方的治療接軌,這個地方是能吻合起來的,參考意義比較大了。但是現(xiàn)代研究旋覆花這味藥利尿的效果不明顯,我覺得在這一點上,中醫(yī)里邊以前的一些概念(當然在經(jīng)方里邊,我們很少看到用旋覆花來利尿的),它這個功能或許是總結(jié)的有點虛,名不副實。這個代赭石是平性的,寒熱傾向不明顯。它有什么作用?鎮(zhèn)逆、涼血、止血的作用。有的說它可以治療血虛,因為代赭石從顏色上看是紅色的,顏色還挺重。一劑藥里邊放上一點(因為我現(xiàn)在都是做粉劑,而且它在這個方劑里邊用的量非常小,比其他的藥物的量都小。而且這個藥質(zhì)地非常重,比重很大、很沉,我做藥的時候,常常把一兩等于一克,三兩的我就放三克,像這味藥有時候就用到一克,甚至有時候用到 0.5 克,就那么一點兒,再加上藥這么重,非常小的一點兒,就這一點兒藥),粉碎了以后整個這一劑藥全都是紅色,色很重。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說它能夠收斂胃腸壁,能夠保護胃粘膜的粘膜面,促進血細胞的新生。但是我覺得現(xiàn)代研究的一些東西,常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你看我們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你比如胡老明確說了這個藥用的時候,量不能太大了,大了以后反倒是對胃不好。那么要如果說按照現(xiàn)代科學(xué)研究這個,用科學(xué)手段研究的這個它的這個功能,那么你用的量大了,它又能保護胃黏膜,然后又能促進細胞生長,那不挺好嘛,你真用得多了還不行。
同時這個藥跟旋覆花有一個功能非常相似:它能促進胃腸的蠕動功能。那么這兩味藥都有促進胃腸蠕動的功能,所以這兒這個方證里邊,這個方劑雖然說前邊有一些生姜,你像用生姜的量比較大,你像半夏、人參這一類的藥,像這些藥對腸胃都非常有好處。但是有了這兩味藥以后,它就有一些緩下的作用。這個緩下跟大黃之類的緩下,它沒有那么大的力量,不是那樣,它跟那個瀉下不太一樣。就說它能興奮人體胃腸的蠕動,使得腸道消化道里邊的這些食物,就說運化得比較快,所以說對便秘比較有好處。那么如果說偏于便溏的你就得注意了,看他要如果說偏溏的厲害,甚至下利的話,那肯定就不能用了。那略微有點偏溏的也問題不大,也可以用。
雖然從這個藥物組成上來看,這個方劑與半夏瀉心湯那個類方比較接近,但是臨床上也有明顯的區(qū)別的:因為這個方劑里邊沒有祛熱的藥,所以說有熱象的話,肯定不太適合這個方證;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半夏瀉心湯那一類的方劑,都有一個因為寒熱錯雜造成的腸鳴,像這個方證出現(xiàn)腸鳴的機會就不多。
那么這個方子跟理中湯要如果比較一下:在病理上理中湯沒有氣逆,它就多一個氣逆,都是里虛寒證。但是我們從癥狀上看,區(qū)別就在于:一個是有氣逆,一個沒有氣逆;一個有噯氣,一個沒有噯氣,或者說打嗝。但是從疾病病理的深層次,就是它這個病到底胃腸里邊有什么樣的?發(fā)生什么樣的?這兩個方證之間有什么樣的不同?我們現(xiàn)在,恐怕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也很難解釋,因為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不研究這個。就是說這兩個癥狀之間有什么區(qū)別?恐怕不太好說,現(xiàn)在沒有一個比較恰當?shù)恼f法。
就跟咱們學(xué)那個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的時候,咱們曾經(jīng)說過這一類的情況。像這一類的情況一般地說,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消化道里邊,特別是這個胃里邊。胃里邊比如說菌群的失調(diào),或者說是胃的內(nèi)環(huán)境,這兩個方證,胃的內(nèi)環(huán)境雖然說都是里虛寒,但是不太一樣。要是一樣的話,這個方證哪來的這么多的氣體一直在啊?像這個方證嚴重的,他坐在你對面來看病的時候,他就不停地在噯氣。甚至有時候他跟你主訴的時候,他訴說他病情的時候,他都說不成,不得不因為噯氣都中斷了,挺嚴重。那么這些氣體哪來的?這實際上就非常值得研究。現(xiàn)在就只能借助于現(xiàn)代科學(xué)的一些手段,才能慢慢地把這研究清楚。但是作為咱們中醫(yī),你研究清楚,咱們是這樣治病;研究不清楚,我們依然是這樣治病,而且療效特好。
癥狀: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便秘(這個便秘既不是津液虛,也不是有里熱,這個便秘怎么來的?這個便秘是因為胃腸蠕動功能差,腸道里邊的食物就運化下去得慢,非常慢造成的便秘)、呃逆、噯氣、眩暈、便溏(大家看這兒還有可能出現(xiàn)便溏呢,但是這個便溏說得比較有分寸,不應(yīng)該是腹瀉,絕對不能是痢疾之類的,就是說大概大便偏軟一些、稍微有一些偏溏,也有可能出現(xiàn)的,這也是里虛寒造成的)、咽喉異物感(你看這個方劑還能出現(xiàn)這一類的癥狀呢)、精神抑郁、神疲乏力(大家看這個咽喉異物感、精神抑郁,這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你看半夏厚樸湯它也有這一類的癥狀,看這些藥物都跟胃腸有關(guān)系,但是它常常同時伴有一些精神方面的一些癥狀,說明什么啊?說明這跟精神方面關(guān)系比較密切,影響到了精神方面)、胸悶、胃脘痛、形體消瘦、畏寒肢冷、尿黃赤(這里邊這個尿黃赤,我想是這樣,這本身是一個典型的里虛寒的病,那么出現(xiàn)了小便像是有熱象,那么是不是存在著另外的一個原因啊?一個是可能因為里虛寒,胃腸功能差,津液吸收的少,津液吸收的少了以后,身上的水分相對地說代謝量就少,代謝量少了以后,可是人體的這些正常的代謝功能得行使啊,行使代謝,也就是水分在整個的代謝進去的新水少,出來的舊水也少,所以說這個尿的濃度就大,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另外一個也考慮是什么呢?就是說在辨證的過程當中,因為咱們這些統(tǒng)計資料里邊常常都有加減,那么是不是誤把既有里虛寒,又有寒熱錯雜的這一類的情況,也用這個方子治了,加了一些祛熱的藥,這也有可能的)、腹痛、失眠。
舌象:淡、淡胖,淡紅、尖紅、紅、絳紅。
舌苔:白(薄白、白厚、白膩、白濁、白滑、白潤)、黃(淡黃、黃膩、黃厚)、無苔、灰。
脈象:弦、細、滑、沉、緩、弱、濡、緊、實、遲、數(shù)。
現(xiàn)代疾病:主要的以消化道的疾病比較多,像食道痙攣、食道馳緩癥、食道癌、食道癌術(shù)后并發(fā)癥、食道炎、食道梗阻、賁門痙攣、幽門痙攣、幽門梗阻、胃痙攣、胃瘍癥、膈肌痙攣、胃扭轉(zhuǎn)、胃下垂、胃擴張、瀑布狀胃、胃癌、急慢性胃炎、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應(yīng)激癥、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不全腸梗阻、急慢性膽囊炎、肝炎、阻塞性黃疸、肝硬化、肝癌、美尼爾氏綜合征、神經(jīng)官能癥、癔病、失眠、頭痛、腦膜炎后遺癥、神經(jīng)性嘔吐、癔癥、中風(fēng)、呃逆、腦動脈硬化、腦血管痙攣、腦震蕩、腦膿腫、腦血管意外、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哮喘、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結(jié)石癥、百日咳、肺結(jié)核、高血壓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塞、陣發(fā)性心動過速、心絞痛、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癥、尿毒癥、妊娠惡阻、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眩、不全流產(chǎn)、產(chǎn)后惡露淋漓不盡、視畸(這個視畸就是像復(fù)視或者說是視物倒轉(zhuǎn))。
大家看這個方證里邊,所治療過的這些現(xiàn)代疾病里邊,有一些我們會常常想不到的疾病,你比如說一些精神方面的病;還有一些婦科里邊的病;還有一些腦血管方面的病;甚至包括最后這個就是說看東西是重影,叫復(fù)視嘛,或者說視物倒轉(zhuǎn),那就很奇特,這一類的情況我們見到得很少,但是呢有用這個方劑的機會。這說明什么呀?說明人體在里虛寒比較重的情況下,形成了這種氣逆證之后呀,它影響的這個范圍比較寬,出現(xiàn)的疾病也比較特殊。所以說像這一類的東西,我們要如果說能夠把這個方劑理解得比較深、比較好,臨床當中可以讓你處理一些很棘手的、很奇特的一些病。
64.桂枝人參湯
病理:表虛 里虛 里寒。
方解:桂枝4 甘草4 白術(shù)3 人參3 干姜3 。
這個方劑啊,可以理解為理中湯加桂枝,也可以理解為桂枝甘草湯合理中湯。那么這兩種理解法呢,后面反倒是比較確切。你看啊,桂枝甘草湯,咱們前面呢已經(jīng)討論過了。這個方劑呢,我們可以把它視作是桂枝湯的最簡方啊。那么要如果說深入分析這個方劑的話,咱們還會有進一步地發(fā)現(xiàn),這個方劑當中的桂枝、甘草都是 4 兩。那么我們看看啊,要如果說按著簡單相加的這種原則合方的話,那么甘草呢應(yīng)該是 5 兩。它這個(桂枝甘草湯),你看桂枝是 4 兩的話,甘草應(yīng)該是 2 兩;那么理中湯里面呢甘草是 3 兩,它應(yīng)是一個 5 兩。但是要如果說取兩個方劑當中量大的一個的話呢,甘草應(yīng)該是 3 兩。但是這個方劑里邊呢,恰恰它既不是 3 兩,也不是 5 兩,它是一個 4 兩。但是這個方子其中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它的煎法比較特殊。他讓你啊先煎理中湯,煎好了以后然后再下桂枝。煎理中湯煎得 5 升,然后呢,再下了桂枝,以后呢再煎取 3 升。那么這實際上啊就等于什么啊?等于桂枝的量減少了,桂枝煮得時間短,啊,就等于桂枝的量無形當中就減少了。當然說不單純的這么簡單啊,我們單純從煮的時間上看。所以說這個方劑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什么啊?看做是理中湯二桂枝甘草湯一的一個合方。就是桂枝甘草湯的量相對地說少,而且是簡單相加,這就差不多了。
那么關(guān)鍵一個為什么要這樣呢?實際上這個地方啊,它反應(yīng)了這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的內(nèi)在規(guī)律,同時也說明啊,同時也說明古人從這個臨床實踐當中總結(jié)出來的這個經(jīng)方特別的嚴謹。你像這么一點的微妙的變化,它確確實實不是一個方劑里邊能夠看到,就說它不可能是偶然試驗成功了的,以后這個方劑的藥量就固定下來,就不變了。
大家看一看五苓散,它治表證,它那個解表比這個更明顯。那個五苓散解表,那個桂枝量最少,但有時候它也能解表。為什么呀?它那個解表跟這個方劑的解表的那個道理非常相似。就說這個時候啊,人體既有表證又有里證。這說明什么問題啊?說明人體在里邊就不足的情況下,它依然有在表證階段與這個疾病抗爭的這種趨勢,說明這個人體里邊至少不是長期的處于虛的狀態(tài),短時間內(nèi)形成的,而且還沒虛到那種程度。所以說你把里證給它解除了,或者說把水證給它解除了,或者說把里虛寒給它溫煦了;里證解除了以后,人體自里往外的這個能量就會增加,增加了以后,本來它就在體表,就處在自己有能力抗病,但是不能完全取勝的這種狀態(tài)。那么一旦增加能量它自己就好了,所以說用不了多少解表的藥。你看啊,真是這種變化特別的微妙。
癥狀:下利、心下痞硬、發(fā)熱、惡寒、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脘腹痛、腹脹、頭痛、手腳冷、嘔吐、面色蒼白、咳嗽、氣急、頭重、心下悸動、泛吐停水。
舌象:淡。
舌苔:白、無苔、灰。
脈象:弱、數(shù)、沉、緩、數(shù)(這個數(shù)脈是陰虛,它候虛,它肯定不是候熱了)。
現(xiàn)代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腸性感冒、急慢性胃腸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急慢性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疼痛、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病毒性肺炎、頑固性蕁麻疹、習(xí)慣性頭痛、麻疹、心肌梗塞、小兒重型肺炎、小兒秋季腹瀉、病竇綜合癥。
65.瓜蒂散
病理:里熱 里實 水實。
方解:瓜蒂1 赤小豆1 香豉1。
瓜蒂就是甜瓜的瓜把兒,就是那個柄。這個藥物啊,它在這個方劑當中是主藥。它的藥性呢偏于寒,有毒,有催吐的作用,還有退黃的功能。赤小豆也是一個寒性的祛水的藥,但是它有一定的補益的作用,所以說與瓜蒂合用,既能增強祛水的力量,又能緩解因為瓜蒂的這種強烈地催吐的作用對人體的一些損傷。這個香豉,咱們現(xiàn)在藥店里邊啊,常常把它稱作是淡豆豉。實際它就是那個大豆啊,像黑豆發(fā)酵以后,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讓它長了細菌,長了菌以后,然后再曬干了這么一種東西,這個東西啊也有補益性。你看我們這個地方腌咸菜,有這個傳統(tǒng),用這個東西叫豆豉咸菜,就這東西,但一般都用黃豆。它同樣是一個寒性的,去熱解煩的一味藥,同時呢它也有一點補益作用,而且呢它有作用于開解胸咽部的郁結(jié),它有這種作用。
這個方劑的服用方法在經(jīng)方當中,相對的也比較特殊了,它要求是將瓜蒂和赤小豆先做成散,然后呢,再用這個香豉汁,煮的這個香豉汁往下送。咱們現(xiàn)在臨床當中,有按這種古法服用的,也有改為湯劑的,那么還有呢,吹入,就是說,吹到鼻孔里邊,用來治病的。更有人還試過,把這種方劑制成針劑,通過靜脈注射。但是有一點是準確無誤的,你只有通過口服入胃,它才有催吐的作用。你像靜脈注射,和那個鼻腔給藥,都沒有催吐的作用。但是能治病。
癥狀:食不下、胸脘痞滿、煩躁狂妄、惡心嘔吐、尿黃、黃疸、頭痛、發(fā)熱、便秘、突然暈倒、手足不溫、咽中異物感、神疲乏力。
舌質(zhì):紅、偏紅。
舌苔:黃膩、白膩。
脈象:滑、弦、數(shù)。
現(xiàn)代疾病:神經(jīng)衰弱、癔病、癲癇、癲狂癥、神經(jīng)分裂癥、乳房腫塊(這個指的是男性的)、早期乳癌(這是指的是女性的了)、痰厥不語(這也是一個神經(jīng)方面,應(yīng)該說是這個精神方面的疾病)、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高膽紅質(zhì)血病、重癥肝炎、服毒后的救治。
66.黃芩湯
病理:半熱 里虛。
方解:黃芩3 芍藥2 甘草2 大棗5。
黃芩在這個方劑當中是主藥,它既能去半表半里的熱,又能去里熱,同時還有止痢的作用(在寒性藥里,一個是黃芩、一個黃連,對下利,但是得是熱利,都有治療作用)。芍藥、甘草,而且芍藥、甘草是等量的,那么就相當于一個芍藥甘草湯。所以說,這個方劑的適應(yīng)證里邊,就可能存在、或者常常存在著因為血虛而造成的拘攣痛的特別是腹痛。在這個方劑當中,腹痛出現(xiàn)的幾率非常得高。大棗在方劑當中呢,有安中去飲的作用;同時呢,大棗出現(xiàn)在這個方劑里邊,對于腹痛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癥狀:下利(赤白利,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發(fā)熱、惡寒、口苦、咽干、目眩。
舌質(zhì):淡白、紅、紫絳、少津、卷縮。
舌苔:黃(薄黃、黃薄膩、黃膩、薄黃而干)、白、黑。
脈象:數(shù)(弦數(shù)、滑數(shù)、細數(shù)、沉數(shù))、弦(弦滑、弦數(shù))、沉(沉數(shù)、沉滑、沉遲、沉弱)。
現(xiàn)代疾病:中醫(yī)診斷:協(xié)熱下利、胃腸積熱、春溫、伏暑下利、妊娠暑利、暑熱崩漏。西醫(yī)診斷:痢疾、急性腸炎、阿米巴痢疾。
67.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病理:半熱 里虛 水實。
方解:黃芩3 芍藥2 甘草2 大棗5 半夏3 生姜2。
這個方劑就是在黃芩湯的基礎(chǔ)上,因為有嘔吐這樣的癥狀,所以又加了半夏和生姜。這兩味藥呢,都是健胃、祛飲、止嘔,都有這樣的作用。那么,凡是黃芩湯證,偏于胃虛停飲而見到有嘔吐的這種患者呢,就可以用這個方劑。
68.黃連湯
病理:半熱 里寒 里虛。
方解:黃連3 甘草3 干姜3 桂枝3 人參2 半夏3 大棗5 。
這個方子實際上就是半夏瀉心湯去了黃芩,那么加了桂枝三兩;黃連呢把量加到了三兩,由一兩加到了三兩;人參呢減了一兩,減成了二兩。這個方子的大多數(shù)方證與半夏瀉心湯之類的三個瀉心湯的方證比較近似,也跟這個方劑的藥物組成也是相吻合的。所不同的就是“胃中有邪氣,腹中痛”,而且這個“腹中痛”,有時在三個瀉心湯證里邊也可能存在,但是疼痛的程度和疼痛的方式有一定的區(qū)別。
癥狀:嘔吐、泄瀉、胃脘痞滿、腹痛、納呆。
舌質(zhì):紅(尖紅、淡紅、紫紅)。
舌苔:白膩、黃膩、薄黃、薄白、白。
脈象:弦數(shù)、沉細、弦緩、沉弱、弦滑。
現(xiàn)代疾病:中醫(yī)診斷:泄瀉、胃脘痛、嘔吐、痞滿、蛔厥、關(guān)格、不眠。西醫(yī)診斷:慢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膽囊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結(jié)腸炎、淺表性胃炎、肝癌、粘連性腸梗阻。
69.桂枝附子湯
病理:陰性 表虛。
方解:桂枝4 附子3 生姜3 大棗5 甘草2。
這個方劑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桂枝去芍藥湯,那么桂枝呢加了一兩,另外加了三枚附子,三枚附子按通常的計算吧,應(yīng)該相當于三兩,一枚至少在15 克左右,應(yīng)該相當于漢代的三兩。這個方證的特點是里既虛還寒,已經(jīng)陷于陰證了,而且還有停飲。這個時候,桂枝湯中的芍藥不太合適,所以把芍藥去掉了。如果再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把這個方劑看作是桂枝加附子湯去芍藥,這樣好像是更確切一些。但是這個方劑中附子的用量,由原來的一枚增加到三枚,這在經(jīng)方里面用附子的量也是比較大的方劑。
通過這兒可以折射出什么呀?這個方證陰性的里虛寒證比較重。如果說不重的話,用不著這么大量的附子。正因為這樣在實際臨床當中,這個方證常常會出現(xiàn),比如說心悸、氣短這一類反映人體機能沉衰的癥狀。這兒的氣短和心悸,都是因為機能沉衰和停飲造成的,主要還是機能沉衰的問題。大家看這個心悸,絕不是心臟亢奮的一個象征,不是因為熱造成的心悸。而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因沉衰,不足以支撐人體循環(huán)的需要所表現(xiàn)出來的這么一種癥狀。
癥狀:身體疼痛、氣短、心悸、惡風(fēng)寒、自汗。
舌質(zhì):淡。
舌苔:白、薄白。
脈象:沉、緊、弱、遲。
現(xiàn)代疾病:風(fēng)濕痹痛、心悸、胃痛、痿證。
70.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shù)湯
病理:陰性 表虛 里虛 里寒 停飲。
方解:桂枝4 附子3 生姜3 大棗5 甘草2 白術(shù)4。
經(jīng)方里邊的小便不利,也包括小便頻數(shù)的癥狀,這都屬于體液代謝不正常所發(fā)生的癥狀反應(yīng)。這個方證論述的,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病態(tài):一方面表現(xiàn)為體液代謝不良,出現(xiàn)小便不利,這是正常情況。另一方面呢,大量的體液都停留在體表了,機能沉衰又無法將這些體液還回到消化道里邊;而且因為內(nèi)臟的機能不足,消化道內(nèi)反倒是缺少津液,胃腸吸收津液的能力,也呈現(xiàn)低下的這么一種狀態(tài)。這個時候大量的水分在哪呢?在體表呢。而胃腸自己所吸收的水分不足以保持正常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會出現(xiàn)大便硬。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而不是按常理能把它推通的。
實際上,這也正是這個方劑里邊去掉桂枝的一個原因。桂枝有什么作用?桂枝是用來解表的。其他的藥,生姜有一點解表的功能,剩下的甘草、大棗都是安中養(yǎng)液,強化胃腸的功能,讓胃腸吸收得好,其中就包括了吸收水分吸收得好。吸收好了以后增加能量,增加的能量來支持桂枝把這些能量調(diào)動到體表去,當然還有生姜的作用了。桂枝生姜走表的能力把這些能量帶到體表,用來恢復(fù)體表的正常狀態(tài),如果腸道里邊本身就缺乏水分,機能又沉衰的這種情況下,再加上桂枝行使這個功能,就會與人體的那個病勢成了順勢,那么就會加重大便硬的那種情況。未必對體表的這個狀態(tài)不好,但是對里,反倒是不好。那么對胃腸來說,加重了胃腸水分的缺乏,等于奪了里邊的津液,那么這個時候,里邊津液進一步虛的話,有可能出現(xiàn)其它的變證。它本來大便就到了硬的程度了嗎,如果再硬,會不會結(jié)滯呢,是不是?
癥狀:便秘、惡風(fēng)寒、發(fā)熱、骨節(jié)疼痛。
舌質(zhì):淡紅。
舌苔:白厚而潤。
脈象:弦緩、浮虛澀。
現(xiàn)代疾病:風(fēng)濕痹痛。
71.甘草附子湯
病理:陰性 表虛 里寒 里虛 水實 氣逆。
方解:甘草2 附子2 白術(shù)2 桂枝4。
這個方子,可以看作是桂枝甘草湯加白術(shù)附子。那么要按理論上說,這個適應(yīng)證應(yīng)該是在桂枝甘草湯證的基礎(chǔ)上伴有停飲,而且陷于陰證的,它的適應(yīng)證應(yīng)該以桂枝甘草湯證為基礎(chǔ)。但是實際上,這個方證在條文的論述也好,還是實際臨床當中的表現(xiàn)也好,它卻是以關(guān)節(jié)疼痛和關(guān)節(jié)部位的腫痛為主證的。桂枝甘草湯證,或者說桂枝甘草湯證的那個主證,在這個方證里邊出現(xiàn)頻律很低。
所以從這兒,我們體悟這個經(jīng)方的方證,不能機械地、主觀地去解讀。把那個經(jīng)方的方劑,凡是能拆成幾個方劑,能合在一塊兒,就是這幾個方證的簡單相加。在經(jīng)方上有這方面的因素存在,但是呢,這個規(guī)律常常不能體現(xiàn)在所有的方劑當中。你象黃連湯和半夏瀉心湯,三個瀉心湯在方證上就比較接近。象我治的這個病人,雖然說他有腸鳴,我也沒給用半夏瀉心湯,因為那個藥啊,跟半夏瀉心湯比較,非常接近,輕微的腸鳴肯定能治了,吃了就好了,因為它的藥太接近了;就算是那樣的話,黃連湯證的那個腹痛,那一類的腹痛,絕不是半夏瀉湯能治得了的,或者說療效會很差。盡管藥差別不大,就差那一味,桂枝和黃芩的問題,但是療效會變化很大。你象這個方劑也是這樣,我們不能機械地認為:就是有桂枝甘草湯證的所有癥狀,然后出現(xiàn)了停飲,又有機能沉衰,不是那樣的。
所以說,在這一方面應(yīng)該客觀地、深入地去對經(jīng)方的這些用藥特點去體悟,只有你在這一方面有所感悟、有所掌握、有所進步,以后你在用經(jīng)方當中,你才能用得活。
癥狀:關(guān)節(jié)疼痛、惡風(fēng)寒、汗出、四肢屈伸不利、尿少、關(guān)節(jié)腫(下肢膝踝多見)、短氣、頭暈、惡心、流涕。
舌質(zhì):淡、紫。
舌苔:白膩、薄白。
脈象:沉、細、弱、遲、弦、滑、濡、浮、緊。
現(xiàn)代疾病:痹癥(中醫(yī)診斷)、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神經(jīng)痛、肩周炎、坐骨神經(jīng)痛。
72.白虎湯
病理:里熱。
方解:知母6 石膏16 甘草2 粳米3。
知母和石膏都是去熱解煩的藥;甘草在這個地方,起到一個緩急迫的作用;粳米起到健胃生津的作用。但是這個粳米,你看后世有的,有人就說用山藥來代替粳米,那么行不行?我也試過,行。但是還有一個事,要如果說這個人真正熱得很厲害的話,像那種熱的人差不多都出現(xiàn)昏迷的這種情況,真正是屬于里熱那種,事實上還是粳米要好一些。為什么?因為粳米是寒性的,那么山藥呢,反倒是偏溫性。但是它們呢,都能起到一個就是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癥狀:發(fā)熱、煩躁、口渴、多汗、小便短赤、面紅赤、口唇干裂、頭疼、便秘、譫語、咽干喜飲、神昏、唇紅、目赤、斑疹、嘔吐、喘促氣粗、心悸、手足逆冷、形寒肢冷、食欲不振、腹瀉、口臭、咳嗽、胸痛、腹痛。
舌質(zhì):紅、絳、鏡面、裂紋、舌硬、舌有瘀點瘀斑、淡紅、焦黑。
舌苔:黃、厚膩、干燥、薄、白、少、黑、無苔、灰。
脈象:數(shù)、洪、沉、滑、弦、實。
現(xiàn)代疾病:中醫(yī)診斷:溫病(春溫、風(fēng)溫、暑溫、濕溫、冬溫)、瘧疾、陽明實熱、傷寒、消渴、霍亂、胃熱證、熱厥。西醫(yī)診斷:流行性感冒、肺炎、呼吸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婦科及皮膚科疾病。
73.炙甘草湯
病理:里熱 里虛 水虛 血虛 血實。
方解:甘草4 生姜3 人參2 生地黃16 桂枝3 阿膠2 麥門冬4 麻仁4 大棗15 。
這個方劑由九味藥組成,但是要如果算上清酒那應(yīng)該算是十味藥。很多人解釋這個方劑,都會說這個方劑里頭就包括了一個桂枝去芍藥湯的所有的藥物,就是以桂枝去芍藥湯為基礎(chǔ)的。但是,我們無論從原文的論述上看,還是從臨床統(tǒng)計資料看,這個方證,不僅沒有任何的表證的癥狀反應(yīng),而且也沒有桂枝去芍藥湯證的典型癥狀。個別的患者可能會表現(xiàn)為胸部不適,但是這個“胸部不適”跟那個“胸滿”不是一回事。他這個胸部不適,是因為心悸、心律失常造成的。所以說,我們對這個方義的理解如果把握得比較準,也可以加深我們對經(jīng)方方藥特點,甚至可以延伸到中藥組方規(guī)律方面的一些理解。
這個方劑當中,咱們先不看主藥,甘草、大棗這個用量比較大,再加上還有生姜,所以說這個方劑“安中補虛”的這個作用就比較強。
在這個基礎(chǔ)上,又加了人參,可以進一步地增強胃腸對水分的吸收,即能改善功能,特別加入人參能幫助胃腸吸收水分這種功能。這就從源頭上,解決津液虛的問題,給治療津液虛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
這個麥冬,它是一味寒性的藥,有補益作用,同時又是一味潤燥增液的這么一味藥物。這個麥冬用到了半升,半升如果算成干品的話,大概相當于四兩左右的樣子。
生地黃和阿膠,這都是寒性的而且有補益性的血分藥。生地有補血、活血、止血、生津解熱的作用。治療的癥狀:由于血虛,津液少所造成的煩熱、出血、瘀血一類的癥狀,都能夠治療,但是必須得是虛熱性質(zhì)的;因為它是補益的、寒性的藥物,這是它的前提條件。可是這個藥在這個方劑中用到了一斤,一斤就是十六兩,是現(xiàn)在的 250克左右,用量非常大。阿膠有補血、止血、活血這類的作用。這兩味藥的藥性,從某些方面比較接近,或者說是主要方面接近,從寒熱屬性上,對血液的作用上,都比較接近,都是補益的。
麥冬、生地、阿膠這三味藥,用量比較大,寒熱屬性比較明顯,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個方劑所治療的是:虛熱、血虛、血瘀、津液虛,這是這個方劑的屬性。
麻仁,是一個性平的藥,寒熱傾向不夠明顯,它有潤燥滑腸、通凝、活血的作用。在這個方劑當中,它可以治療因為津液虛損而造成的便秘。
實際在臨床當中,凡是符合這一類病理狀態(tài)的,比如現(xiàn)在有些小姑娘的脈,又弱又數(shù),人瘦瘦的,臉色黃黃的,有血虛的一面,又有津液虛的一面,平時食欲也不太好,體質(zhì)也比較弱,如果再加上便秘,你用這個藥,就好使的。
那么這個方劑當中,還有桂枝去芍藥湯的所有藥物,但它的作用,在這個方劑當中,就不能再把它理解成桂枝去芍藥湯了。那么應(yīng)該怎么理解呢?實際上我們剛才說的那些藥物,總體上形成了一個去熱、補虛、補血、活血、增加津液力量很強的藥性。但這些藥性作用于人體后,這些方面肯定會得到增強。那么增強了以后怎么辦呢?大家看,這個桂枝去芍藥湯,就可以把增加的這些能量,加以引導(dǎo),用來改善人體胸部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狀態(tài)。大家想是不是這么回事?它為什么可以治心悸呢?
這個方中的清酒,原本應(yīng)該用沒有經(jīng)過蒸餾的,自然澄清的那種清液。但是今天,沒有人釀這一類的酒。那么現(xiàn)在北方都用黃酒,南方都用米酒。酒的作用可以加強這個方劑的活血化瘀的作用。現(xiàn)在好多人也都不用了,可能作用會受一點影響,但是不會有質(zhì)的變化。
癥狀:心悸、氣短、胸中煩悶、夜寐不安、神疲乏力、面色無華、便秘、食欲不振。
舌質(zhì):紅(紅、嫩紅、尖紅)、紅絳、紫、紫帶瘀點、淡(嫩淡、胖濁)。
舌苔:白、微黃而形薄、少苔、無苔。
脈象:結(jié)、代、細、微。
現(xiàn)代疾病:中醫(yī)診斷:心陰陽兩虛證、氣陰兩傷證、陰陽兩虛證、氣血虛衰證、肺病久咳、產(chǎn)后血暈、心悸、脈結(jié)代、呃逆、眩暈、黃疸、傷寒、虛勞。西醫(yī)診斷:風(fēng)濕性心臟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先天性心臟病、頻發(fā)性期前收縮、房顫、心源性休克、病毒性休克、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病竇綜合征、室上性心動過速、無脈癥、神經(jīng)衰弱、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腦外傷后遺癥、慢性腎炎、甲亢、肺結(jié)核、產(chǎn)后感染、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