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烏克蘭希望通過先進武器擊敗俄羅斯火力,那么就需要一條可識別并傳輸俄軍目標位置的殺傷鏈。雖然無人機、偵察小隊或電子測向裝備能夠提供目標位置,但上述手段會被俄電子戰系統拒止。因此,有必要對俄軍電子戰系統的運用、局限性以及給烏軍帶來的戰術挑戰進行評估。
在沖突初期,俄羅斯武裝部隊由于缺乏規劃導致自擾、指揮協調能力差,所以幾乎看不到電子戰能力的運用。但隨后幾個月,俄軍開始系統地運用電子戰。6月6日,俄軍的戰場評估報告指出,烏軍的無人機、高精度巡飛彈及炮彈、通信設備均依靠衛星無線電導航系統的信號進行定位。
為保護俄軍,有建議認為繼續通過“波列-21”(Pole-21)和R-330Zh“居民”(Zhitel)來壓制衛星導航信號,以最大功率進行全向干擾。不過,該報告指出,這兩種系統在使用時可能會干擾俄軍的“海雕-10”無人機,影響俄軍指揮控制的效果。
為此,俄軍采取的對策是為指揮所鋪設地下通信光纜。烏軍觀察到俄軍目前在建立新陣地后的數小時內將光纜部署到位。當炮兵可能需要精確的衛星定位時,俄軍就會關閉這兩種電子戰系統。不過,實際情況是,雖然這兩種系統的作用范圍很大,但干擾時間并不穩定,系統需要大量的燃料供應。
烏軍發射偵察無人機對俄軍進行定位。
俄羅斯電子戰防御體系中還有一個更突出的系統是“空中薔薇”(Shipovnik-Aero)車載電子干擾系統。該系統不僅能夠瞄準無人機,還能夠壓制通信網絡信號。
“空中薔薇”的作用距離是15公里,利用無人機的控制頻率對其進行探測。對于新發現的無人機,系統需要25秒分析其控制頻段,對于已知無人機,系統僅需約2秒就能確認,隨后實施干擾。此外,系統還能夠干擾無人機的定位信息,以“返回基地”的命令引導其降落在俄軍指定的位置?!翱罩兴N薇”擁有兩個工作站,一次可以應對兩架無人機。系統的干擾扇區約為3度,可抑制該區域內的敵方、己方和民用信號。
雖然“空中薔薇”沒有在俄軍編隊中普遍使用,但其作用日益凸顯,有效限制了烏軍無人機的穿透和監控。不過,“空中薔薇”的架設時間長達40分鐘,因此與俄軍其它多型電子戰系統一樣,一旦被定位就很容易遭受打擊。
烏克蘭武裝部隊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俄羅斯的測向能力很強。俄羅斯武裝部隊在電子戰系統無法壓制烏軍無人機的情況下,通常能夠對其無人機的地面控制站進行定位。俄軍根據無人機的類型及其航程確定如何定位地面控制站,然后采用152毫米榴彈炮、300毫米多管火箭炮和“圓點-U”導彈對無人機操作員實施打擊。
在導彈打擊、電子戰壓制、防空系統攔截等手段下,烏軍無人機的壽命周期平均約為7天。為避免無人機損失,烏軍從以前的讓無人機在目標上空盤旋進行實時偵察,改為讓無人機按既定路線飛行,返回后再分析拍攝的圖像。按照既定路線飛行時,無人機無需利用衛星信號進行定位,因此受到的干擾相對較少。
不過,這種先由無人機確定目標位置再出動火力的方式可能會造成時間上的嚴重延遲。烏軍面臨幾個困難:無人機按預定路線飛行可能未偵察到目標,還需再次出動偵察;無人機返回后,還需要時間分析和確認圖像;目前區域內的衛星導航信號受到干擾,很難確定目標確切位置。在實地調研期間,按既定路線飛行的一架烏軍無人機并未受到俄軍電子戰的嚴重干擾,但隨后一架裝有控制鏈路的無人機一抵近就遭到電子攻擊。據目前普遍觀察,俄軍一旦占據有利陣地后就很少改變位置。這可能說明烏軍缺乏對俄軍實施有效打擊的能力,不過假設烏軍獲得西方援助,那么情況會有所改變。
俄羅斯在拒止烏克蘭通信方面的效果非常有限。盡管俄軍部署了1RL257“克拉蘇哈-4”(Krasukha-4)等專門用于壓制衛星的電子戰綜合體,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星鏈”(Starlink),其高密度的衛星架構使烏軍戰術編隊能實時保持穩定的衛星連接。
俄軍利用賽博攻擊“星鏈”有一定效果,但是周期性的,且不能與俄軍的其它作戰行動相配合。事實證明,“克拉蘇哈-4”電子戰系統最有效的應用是在大規模炮擊或空襲前對烏軍的雷達和其他防御系統進行干擾。俄軍還使用了“托恩-MDM”)信號情報車,能夠對30~70公里半徑范圍內的戰術通信系統進行測向和三角定位。系統還可以對通信進行記錄和分析,并嘗試破譯。
盡管烏軍使用的哈里斯公司的無線電具有強大的加密能力,在俄軍電子干擾下仍能發揮作用,但烏軍使用更廣泛的摩托羅拉公司研制無線電很卻很容易受到干擾,技術分析表明,信號能在2小時左右破譯。這嚴重限制烏軍安全傳達作戰名利的能力,是制約烏軍成規模協調部隊的一個因素。
此外,俄軍還運用了基于“海雕-10”(Orlan-10)無人機的“里爾-3”(Leer-3)電子戰系統,能夠對手機網絡進行定位。不過這些系統雖然被廣泛運用,但效果有限,因為過去8年俄軍一直在頓巴斯地區使用,烏軍對其很熟悉并能采取有效對策。
總之,雖然俄軍電子戰的運用并未拒止烏克蘭通信以及接入電磁頻譜,但其電子戰正在降低烏軍對目標定位的準確性,遲滯烏軍重要的殺傷鏈,以及限制烏軍的縱深偵察。由于遠程打擊依賴精確制導系統,俄軍的電子戰成為阻止烏軍有效運用強大的西方武器的關鍵。西方提供的武器能夠削弱俄軍當前的作戰優勢,幫助烏軍贏得戰爭。
因此,必須有一種有效對抗俄軍電子戰的手段,使烏軍能夠進行實時精確的偵察。實現這一效果的最佳方式是為自殺式無人機裝備反輻射導引頭。烏克蘭工業部門擁有規模制造飛機機身的優勢能力,能夠開發讓俄軍更難探測、分類和摧毀的無人機。不過,西方國家成規模的提供強大、便宜和可靠的反輻射導引頭是實現這一能力的關鍵。
即使反輻射無人機不能摧毀大量俄軍電子戰裝備,但電子戰系統都要輻射信號(除“托恩-MDM”等信號搜集系統外),因此所有系統均面臨這一威脅。即使不能摧毀,反輻射無人機也能迫使俄軍丟棄或者轉移陣地。由于俄軍大多數電子戰綜合體需要25~40分鐘架設,迫使其轉移也是一種有效的壓制手段。這同時也為烏軍的無人機和偵察小隊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實時傳輸俄軍系統的位置并確定高價值目標的準確坐標。
因此,研制一種能夠成規模提供給烏克蘭的廉價反輻射導引頭是西方國家應立即考慮的優先事項。如果烏克蘭能應對俄羅斯的電子戰,就有可能利用精確火力來對抗俄軍的大規模炮兵,從而為烏軍地面機動創造有利情形,這是重奪失地的先決條件。
摘譯自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報告“Ukraine at War: Paving the Road from Survival to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