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式精致生活
愛喝茶,談了茶道卻總覺得俗氣,輕輕舀水,輕輕的煮沸就好。三五好友,喝茶聽曲兒總歸愜意,不需多說些什么,青山無語,勝我多情。
宋人陳與義《玉樓春》書云:“一甌清露一爐云,偏覺平生今日永”,寫的也是“茶是茶,茶非茶,茶乃茶”的一個心路歷程。
──── 中式君
喝茶是風雅之事,不應成為華麗的偽裝,而應是一種崇文的品格。以前每次與懂茶的人喝茶,都覺得很累人,因為只是在談對于茶的心得,過于講究茶道而喝茶,會忘記喝茶最根本的意義。
以前法眼禪師曾被一位學生問道:“師父,什么是人生之道?他說:“第一是叫你去行,第二也是叫你去行。”同樣的什么是飲茶之道?第一是叫你去喝,第二也是叫你去喝。哪需要那么多喝茶的大道理呢。
/
飲
茶
之
道
/
飲茶之道即就是今天我們通常所說的茶藝,陸羽《茶經》多為煎茶,蔡襄《茶錄》和趙佶《大觀茶論》多為點茶,至于張源《茶錄》和許次紓《茶疏》則是今天常用的泡茶茶藝了。
此道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文化層次,重在審美藝術性,其炊茶用具、煮茶方法、茶室布置、禮節禮貌、交談話題等一系列高雅考究的門道,一招一數、一板一眼都極為刻板,對于茶道,用平凡的話來說,應該是‘忙里偷閑、苦中作樂’,何必如此繁瑣。
/
飲
茶
修
道
/
齊梁陶弘景《雜錄》有載:“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意思是說飲茶能使人輕身換骨、羽化成仙。希望借助飲茶活動以修行證道、體會萬物的道德、規律、真理、本源等。
至于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則直接把我等凡夫俗子與茶劃了界限:“至若茶之為物,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徽宗篤信道教,自號“教主道君皇帝”。他認為茶稟清、和、淡、潔、韻、靜之性,飲茶能致清導和、熏陶德化,籍茶可修道立德。
/
飲
茶
即
道
/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莊子認為:“道在螻蟻”、“在稊稗”、“在屎溺”,“無所不在”,“無逃乎物”,禪宗則有“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之說,一切現成、觸目菩提。
道不離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于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飲茶即修道,即茶即道。
仰山慧寂禪師有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不須持戒,亦無須坐禪,飲茶、勞作便是修道。而趙州從諗禪師有“吃茶去”的法語,開“茶禪一味”的先河。
大道至簡,不修乃修。取火侯湯,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順乎自然,無心而為,于自然的飲茶活動中默契天真、冥合大道。法無定法,不要拘泥于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要飲則飲,從心所欲,自然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