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次的長假,在家呆了十來天,終究也是到了要離開的時候了。一年中的其他日子,一到法定假期前后,家里總會打來電話,怯生生地問是否會回家個幾天,想著路途遙遠時間緊湊,咬咬牙還是拒絕了。掛了電話之后卻總是想到那頭母親理解又略感失望的表情。
年前問清楚了我回家的時間,母親便開始了每日兩三個電話的問候,不斷更新回家的倒計時,想著準備些我歡喜的吃食,提前一個多星期就叮囑一路小心。只是真正到家了,溫存也不過兩三天。人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那女兒大抵是母親上輩子的仇人吧,所以這一世才會來到世上這樣折磨她。懷孕時辛苦,生產時辛苦,養育時辛苦,放飛時更辛苦。跟母親相處的日子,明明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卻常常引發爭吵,氣得兩人都語塞良久。
這種狀況持續到臨別前才會好轉一些。要離開前的兩三天,母親忽的就軟了下來,雖說嘴里仍舊不饒人,只是早就從當初尖酸刻薄的批評變成絮絮叨叨的無奈。一面想盡了辦法恨不得把所有我喜歡的菜肴端上餐桌,一面把我的行李箱打開反反復復裝了幾遍,塞了又塞,一面還是不停聲討著我的“罪狀”,只低聲抱怨說女兒總歸是留不住的。
到了真正出發的那天,父親開車送我去機場,路上一遍遍地交待注意事項,打聽著下次回來的時間,母親卻難得的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拽著我的行李,仿若行李在她手上,我就可以不用離開。說不愿或許太虛假,但的確沒有人舍得離開,卻沒有人說出口,也許大家早就形成共識,都明白這是無法更改的結果。揮手說再見后,便只能狠心不回頭,最怕一回頭,便是真正走不了了。
在心中編派著一個個不得不走的理由,卻比誰都清楚這些所謂的理由都一個比一個的自私。那些所謂的似錦前程,那些所謂的夢想與未來,也不過是想讓離開的步伐能夠更加決絕,能夠更加的理直氣壯和心安。總憐惜在走與留之間掙扎的自己,總心疼只身一人在外的自己,可是也許還需要很多年后才會明白放手的人會有多煎熬。
不是沒有羨慕過四處流浪的人兒,剛剛離家的時候,恰好看到周嘉寧的《一個人住第三年》,心里是滿滿的小驕傲,總想早早的逃出去,總覺得獨立是一件特別了不起的事情。兩年前遭遇低谷,不敢回家,隨便買了張車票就踏上了西去的火車,經過華北平原的一個小鎮時恰是傍晚,散落在蒼茫大地上的一棟棟小樓房里悄悄升起一縷縷炊煙,召喚著晚歸的家人。路燈開始點亮,行人開始加快步伐拼命往回趕,生怕讓家里的那盞燈、那個人等太久。彼時彼刻,就像所有人都有個目的地,只有我,永遠是個過客,不知道該去向何方。
春節跟父母回祖籍拜祖廟,父親算了算,我已經有將近十年沒有回去了,老家也早已是物非人非,很多小輩自出生之后就沒見過我。多年之后相見,早已不是個歸人,反而像是個游客,面對陌生的城市,熟悉的人,手足無措。再過半年,我又要去往更遙遠的地方,明年的春節,注定又要獨身在異國他鄉。往后幾年,我也不確定自己會在哪里,離家多遠。我總安慰自己,既然早就背棄了“父母在,不遠游”,便只能盡力做到“游必有方”。這些年,仗著愛與包容,固執往前走,狠心不回頭,內心卻一直在奮力呼喊:“請一定一定要等我”。(文/張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