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鬃娱_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鬃釉诠糯蛔鸱顬椤疤炜v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教育理念有著深遠的影響。孔子周游列國十四年,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學習并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釋義: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釋義: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盡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禮之用,和為貴。釋義: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釋義: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釋義: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釋義: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釋義: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釋義:《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釋義: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釋義: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釋義: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釋義: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朽木不可雕也。
釋義: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釋義: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