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影
12月11日,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管理的基本要求。保障學生入學公平、嚴禁體罰學生,確保小學生每天10小時睡眠,每天鍛煉1小時等寫入管理標準。(12月12日《北京日報》)
義務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義務教育學校又是義務教育實施的主要載體,承擔著教育學生的重要使命。管理好每一所義務教育學校,對于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至關重要。《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之舉,也是每個義務教育學校規范學校管理的重要抓手。
其實在2014年,為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完善義務教育治理體系,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依法辦學、科學管理,國家教育部就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試行)》。這次教育部公布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是在此基礎上的“錦上添花”,為義務教育學校“上緊弦”。
據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寫作業3小時,為全球平均數的2倍,這樣的“大數據”,是用孩子們的幸福和快樂換來的。“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數不完的排名”讓孩子苦不堪言,更不要提快樂的童年。《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出臺,從制度層面保障了學生入學公平、控制了考試次數,確保了睡眠和鍛煉時間,是促進全民素質教育的有益之舉,值得肯定和贊揚。
但是《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能否發揮積極作用,關鍵看落實。提倡素質教育實施多年來,由于作業多、補習多,監管難,導致“減負”效果不理想。《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的貫徹落實,應該嚴格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標準,健全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推進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施教,避免一刀切,切實保障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新管理標準”的落實,還應加強輔導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在應試教育的社會背景下,衍生出的輔導機構數不勝數。如果僅僅依靠義務教育學校減少學業負擔,是不能緩解“學業之殤”的,家長、學生會向輔導機構求助,輔導學校也會將“橄欖枝”投向學生,這樣的因果循環實際上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所以嚴格規范輔導機構的管理不可或缺,嚴格把控輔導機構準入標準,使輔導機構嚴格按照行業標準進行授課教學。
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長以及社會協調配合的有機整體,多者之間需要有效溝通、協調互動。只有多措并舉,多方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減負,學業有成,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推動全民素質教育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