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心經(jīng)》,《道德經(jīng)》,《儒家簡史》,有了一點體會。
我記得曾經(jīng)有人說過,人們事業(yè)順利的時候相信儒學,建功立業(yè);事業(yè)不順的時候想隱居,信奉的是道家;當遇到大的磨難,萬念俱灰的時候,信奉佛家。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不同的哲學,另外,宇宙間萬事萬物的道理千變?nèi)f化,人們掌握的部分跟沒掌握的部分相比,只是滄海一粟,所謂的儒釋道和西方哲學和宗教,也只是人們走過的一些小路的局部總結,只是人們通往未來的臨時路標。先賢雖然值得學習和敬仰,但他們的學問跟終極真理相比,也只是嬰兒水平,我們不應該局限于先賢的束縛,而應該在此基礎上更多思考更多探索,順著通往真理的道路不斷向前。
依據(jù)我的粗淺理解,先談談對儒釋道的初步理解:
儒學:主要用于規(guī)范社會倫理,在等級森嚴的社會中,強調每個人按照社會層級和角色各守本分,即遵守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于是就天下太平了。對于君主,強調由賢能的人來做君主治理天下。在儒學中,過分強調等級觀念,缺少民主思想,缺少對個性和個體的尊重;強調道德的作用,忽視規(guī)則和法制,忽視邏輯的作用,忽視創(chuàng)新和改革。
佛學:佛學不同于其他宗教,他是由真實人物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的,強調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佛性,強調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行來證悟佛法,而不是依靠外界的恩賜,教導人們行善積德。對于輪回和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還不能理解,但也不能否認。佛教為很多境遇特殊的人提供了心理疏導和庇護,對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佛法中的哲學也給了人們很多啟迪。我很喜歡古建筑,經(jīng)常去寺廟,看到安靜祥和的佛像,很欣賞也很有默契。佛,就是覺悟者的意思,有時候感覺佛就是我的老師和朋友。佛學講究調伏人的內(nèi)心,如何將佛家智慧融入到日常做事情和家庭生活中去?大智慧絕不會只在寺廟里,更應該存在和生活于社會日常生活和經(jīng)濟建設的方方面面。如何過濾掉佛教中宗教的成分,只保留哲學的部分?也許會讓佛教更加發(fā)揚光大,也會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道家:道家是我很喜歡的一種哲學,很符合中國知識分子的口味。道家拋棄了個人和國家的立場,用一種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來看待萬事萬物,更順應自然,最適合隱居的人。道家學說一直在用大自然的道理來說明如何治國理政,強調清靜無為,清心寡欲,看起來離現(xiàn)實還非常遠,也許是未來社會的樣子吧。
在此總結一下我對于哲學和宗教的看法:
1.開放的心態(tài)
正如前面談到的,我認為任何哲學和宗教都是宇宙真理的一個碎片,真理仍然還有浩如煙海的部分在等待我們探索。認為某種哲學或者宗教就是真理的全部,就是唯一的真理,這樣的看法我是不相信的。宇宙真理的運行規(guī)律只有一套,所有哲學和宗教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摸索真理的大道,雖然這些哲學和宗教的路徑都不一樣,但我相信她們發(fā)展下去是殊途同歸的。
哲學和宗教中的理論,就類似科學中的學說和假說,可以大膽的提出假說,然后是小心求證,百家爭鳴,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每種哲學和宗教都是在不斷假說,不斷修正,不斷延展升級,最后消亡的過程中發(fā)展的。我說的開放心態(tài),就是不偏聽偏信某種哲學和宗教,而是普遍學習,吸收各家所長,甄別出適合當前社會的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尋找自己的路。
2.關于欲望
欲望是幾乎每種哲學和宗教都要談到的。我認為,對于欲望的態(tài)度,不是完全否定欲望,消滅掉欲望。因為那樣不符合自然,沒有欲望的生命是索然無味的,欲望本身是自然的,無所謂好壞,關鍵是合理利用欲望的積極因素推進社會發(fā)展進步,同時又能適度控制避免欲望帶來的危害。從個人的層面,讓自己的欲望不傷害到別人;從人類社會的層面,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欲望本身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希望追求超脫生死的佛法是一種欲望,希望升官發(fā)財是一種欲望,希望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是一種欲望,每個人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求就好了,無需攀比,無需這山望著那山高,更無所謂高低貴賤,只需要問自己的內(nèi)心是否赤誠,是否找到歸宿就好。
3.關于死亡
死亡也是每家哲學宗教都要研究的。我比較欣賞道家的看法,道家認為人是由自然生養(yǎng)的,身體的組成部分都是來自于自然,最后也要歸還于自然。一切順應自然就好,生無所喜,死無所悲。
其實生命就像一趟開往未來不再回頭的列車,誰也不知道什么時間下車,也無法控制。那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我認為能做的就是在下車之前,把該帶的行李帶好,當列車員通知下車的時候,直接下車,不要等到下了車以后再后悔忘帶了什么行李。提前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事情,提前都做好,該吃的吃了,該玩的玩了,該成就的成就了,就可以超然的享受時光,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等著下車了。
4.關于認知
認知也是哲學和宗教里面的重要問題。佛法講究空,說我們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象。事物的認知,不能單純依靠眼睛和直覺的第一反應,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局部和暫時,只有依靠邏輯和智慧才能探究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眼睛看到是確實是幻象,真正的內(nèi)涵和規(guī)律還是需要依靠智慧才能看清楚。
佛法倡導不要有分別心,人們都是依靠固有的價值觀和信仰對各種事物評判好壞,貼上標簽,非黑即白。這些價值觀,道德和信仰有的時候是一種束縛和成見。更好的認知方式,應該是抱有開放的心態(tài),不要固化的認為什么事物好,什么事物不好,其實各種事物中都有其積極的成分,應該抱有對未來的敬畏,不輕易下結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靜觀時勢,與時俱進。不輕易扣帽子,不陷入非黑即白的漩渦,不人云亦云,不帶有色眼鏡和預設立場去看待事情。
記得小時候家長總說,現(xiàn)在讀中學有點辛苦,等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上了大學說,現(xiàn)在大學花錢有點緊,等你工作就好了。這也是一種分別心,其實從一輩子的高度回頭來看,現(xiàn)在未必不好,未來未必處處都比現(xiàn)在好,每段時光都有自己的價值和魅力,應該都用平等心去對待感受體悟,不去分別哪段時光好,哪段時光不好,這樣也就算是活在當下了。
5.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
中國自古以來是集權社會,西方近代以來是民主社會。中國哲學和宗教是自頂向下,講求宏觀,強調整體利益,講求中庸和調和,在模糊的世界中前進。西方哲學強調精準,科學嚴謹,由一個個定理自底向上發(fā)展,強調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兩套體系雖然是兩條不同的路徑,但在未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應該是殊途同歸的,兩套體系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是要求大家都按照同一條路去走。
6.關于信仰
很多人批評中國人沒信仰,缺乏敬畏,容易做出超越道德底線的事情。但我想,換一個角度,沒有單一的信仰也挺好。人們現(xiàn)有的道德和規(guī)矩對未來的發(fā)展也許是一種束縛,大道無形,雖然中國沒有宗教上的信仰,但是我們?nèi)匀皇艿娇陀^真理的約束,仍然在探尋對真理更深入更細致更全面的認知,各種行為包括好的壞的,都在經(jīng)受客觀真理的嚴格檢驗,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東西總是好的。信仰不應該是強加的,應該是大家共同經(jīng)歷總結出來的共識,這樣更好。每個民族都應該有追求自己生活道路的權利,都要為人類社會的終極發(fā)展和探索做出自己的貢獻。
6.哲學和宗教未來的發(fā)展:
宗教和哲學如果要有更大的發(fā)展,就不應局限在一小部分人的圈子里面。應該探尋更加普世,更能夠指導世俗生活,普羅大眾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的真理。在歷史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盡量洗凈宗教因素,構建能夠引領世俗人們的哲學,引領現(xiàn)代社會有更大的進步,推動人類社會向真理不斷靠近,這是現(xiàn)代哲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