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大師非常推崇清朝的大學問家鄭板橋。“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留給世人最著名的兩句話就是“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對于這兩句話,南懷瑾奉為圭臬。
在一次座談中,南懷瑾大師曾這樣說:
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其知可及也”,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但是其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其愚不可及也”,這就很難做到了。這里我們就想到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
人生在世,當然是要精明一點的,但為何南懷瑾大師卻獨獨要人糊涂呢?其實這里的糊涂并非是智力上的糊涂,而是人的識量和器量。
糊涂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度量,是無欲無求之人的一種豁達心態,這種心境太靜,對于紛亂復雜的世事來說,是自我排遣的最好方法,是唯一的自我解脫之道。
有時,當我們遇到一些為難事、一些是非,分辨得太清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此時就不如糊涂一些、豁達一些,保持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反而更有益于見容于時、見容于世。古人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東漢末年時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最終曹操用許攸之計偷襲了袁紹的糧倉烏巢,從而一舉將袁軍擊潰。在擊敗了袁軍之后,曹軍在袁紹的營地里發現很多來往信件,其中大多數都是曹操身邊的謀士、武將寫給袁紹的效忠信,在信中多有對曹操的貶低之處。且不說信的內容,兩軍交鋒時還有人和敵人暗通,可想而知曹操會氣憤成什么樣了。然而,正當大家都以為曹操會找那些寫信的人算賬的時候,曹操卻做了一件讓很多人都驚訝的事情,他連看都沒看就將這些信件付之一炬了。
通敵這么大的罪過為什么曹操卻能夠放過呢?對此他的解釋是:與袁紹軍交戰,自己本就處于下風,連自己都不敢保證一定能夠勝利,就更不要說身邊的這些謀臣、武將了,危難時刻給自己找一條活路,這又有什么錯呢?
我們看,這就是難得的糊涂。即便是對于背叛自己的人,曹操仍能夠得過且過,假裝這件事沒有發生過。有如此豁達的胸襟,這就難怪曹操能夠在亂世中成就一番大事業了。而那些至死不渝的追隨他的將士們,如典韋、龐德他們不也正是看重了曹操身上這股能辦大事的氣質嗎?
做事難得糊涂,處世則要強調吃虧是福。無論是交朋友還是與陌生人共事,最重要的就是一份誠心。只要我們做到了自己該做的,那么即使得到的是不公的待遇,我們也無須自怨自艾,畢竟世事不是絕對公平的。一味地要求別人平等待我,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有時候做人糊涂一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人與朋友做生意,朋友總是暗地里黑他的錢,他就假裝不知道,還有意無意地多給這位朋友一些,長久之后有人提醒他該提防這位朋友,他卻說:“我們是朋友,他這樣做肯定有他的道理,他肯定比我更需要錢。”就是秉承這樣吃虧是福的信念,這位朋友與他的關系越來越親密,最終兩個人攜手成就了一番偉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管鮑之交。這位懂得難得糊涂、吃虧是福的人就是青史留名的鮑叔牙。
鮑叔牙雖然本身沒有太大的才能,但因為有能夠吃虧的人生態度,最終結識了管仲這位奇才,不但得到管仲的幫助在當時成就了一番偉業,更在青史上留下了美名。
其實世事往往如此,當你吃虧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委屈,但誰又能保證你今天吃的虧不會在明天得到回報呢?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如鮑叔牙這樣不計較一時得失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反而會在之后更容易得到更大的“福報”。
正所謂,“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吃不吃虧不是評判一件事情該不該做的標準。人生的路很長,難不成我們要為了不吃眼前虧而放棄吃虧之后的大好前程嗎?若一個人事事要計較得明明白白,處處必想不能吃虧只占便宜,那么在生活中他勢必會事事碰壁、事事不順。
禪法講究通透,但這種通透是對整個人生來說,而不是在小事上的斤斤計較。有時候在小事上糊涂一些,這對于我們的人生沒有害處,即便吃一時的小虧我們得不到回報,但至少對于我們忍辱的耐心也不失為一種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