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十六年進士。在文學方面,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白居易詩詞通俗易懂,相傳其詩作要老嫗聽懂為止,有《白氏長慶集》。詩人的新樂府詩,往往多主觀議論,直接發表詩人的見解,抒發詩人的情感。唯獨《賣炭翁》,采用純客觀的描述,通過場景的敘述表現詩人的愛憎情感。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據載,以前皇宮所需要的物品,由官府派官吏向民間采買。到唐德宗貞元末年,改由宦官直接辦理。皇宮經常派出幾十個到幾百個叫做“白望”的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不帶任何文書和憑證,看到需要的東西,口稱“宮市”,低價進行強購,甚至不給分文,并要貨主送進皇宮,還向貨主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和“腳價錢”。這種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殘酷的方式。

《賣炭翁》就是一首“苦宮市”的敘事詩,是詩人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任左拾遺時寫的組詩《新樂府》50首中的第32首。詩中通過描述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被掠奪的經過,揭露了“宮市”制度的罪惡本質,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對封建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表達了詩人對“宮市”的憤懣和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首詩靈活地運用了陪襯和反襯的藝術手法,結構完整,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引人深思,語言通俗易懂,敘事簡潔明了,是一首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篇。

賣炭翁,一年到頭在南山中辛苦勞動,形象枯黑憔悴,卻衣食不足,難以糊口。為了所燒之炭能賣一個好價錢,就不顧自己的衣單寒冷,渴望天冷下雪。似乎一切都如賣炭翁所愿,夜來大雪。賣炭翁于是興沖沖,拂曉駕車,到了長安市場南門已經“日已高”。以下情況卻陡轉,市中翩翩來了兩騎,其姿態的輕盈從容,與賣炭翁駕車的辛勞笨重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輕易地奪走了賣炭翁辛苦勞動的成果,奪走了賣炭翁生活的希望。賣炭翁日后饑寒交迫的日子將如何打發?詩人不再進一步議論,留給讀者自己思索。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這兩句詩描寫了賣炭老人艱難痛苦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詩句用“衣正單”而“愿天寒”構成尖銳的矛盾,刻畫了賣炭老人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復雜心理狀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悲慘生活和內心活動,襯托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忍,傾注了詩人對賣炭老人的深刻同情。這兩句詩觀察細致,刻畫入微,前后映襯,扣人心弦,是膾炙人口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