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非常榮幸地宣布林海鐘的《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入駐我館展出。氣宇軒昂,骨健神清,林海鐘特以春江水暖、柳塘清夏、秋江高逸、古木寒鴉四季主題,營造深遠幽微的境界,追尋那一味古意。
趙孟頫曾言:“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林海鐘的畫里蘊含著古意,不是簡單滴去摹古、習古,而是將古意融化到筆墨中、情致中去,自然而生。《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正是林海鐘山水畫意境的表現,疏與密相互轉換,簡與繁此消彼長,充分運用筆墨的表現力,實現一個文人畫家內心深切感受著的意趣,境界超然,求得對古人氣象的些許體驗。林海鐘畫山水,以樹擬人,畫的是君子之風、君子氣象。他畫秋冬或早春沒長葉子的樹,疏淡、堅挺、空靈,配以遠山閑云,秋水一泓,山石聳立,衰草幾捧,營造成靜寂、曠逸、高古之氣。悠然自在,孤傲冷寂。遠離喧囂塵世,分明一方凈土。
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
64*32cm*4
紙本水墨
2018年
藝術家介紹
林海鐘,號臥霞散人、林泉閣主人。1968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1986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1993年留校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先后擔任中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中國畫與書法學院綜合教研室主任。
在古意中追尋:林海鐘的山水畫藝術
文/薛永年
林海鐘英才早發,很早就出名了。初次見他,適逢中國美術學院首屆博士論文答辯,我應邀去擔任答辯委員會的主席。在答辯之余,自然也看了名為“懷文抱質”的博士畢業作品展覽。那個展覽給人的印象很深,林海鐘的畫尤覺特立獨行,氣宇軒昂,骨健神清。他雖然和大家一樣都在“正本清源”,回歸傳統,但不是學近人,而是借徑浙派,發揚更古老的宋人傳統。
他的論文也是研究傳統的,題目是《以畫體道——論五代北宋四家的古意》。在他看來,古意就是古人胸中之真善美,是真善美注入畫家筆端山水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他獲得博士學位那年,是新世紀第四年,新文人畫已經過去,黃賓虹熱開始興起,然而林海鐘沒有受時風的影響,不只在筆墨上著力,更追本溯源,研究黃賓虹稱道的宋人,關注”畫”與”道”的關系。可見他是一位很有自己識見的畫家。
值得注意的是,他對古意的探求,并不局限于形而上的“道”,也探討精微奧妙的畫法風格。我在一些報導中發現,他還是一位書畫鑒定家,繪畫創作與鑒賞研究并重,以至成了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的副主任。據說,他在考察巴黎的時候,十分關注博物館與古董店里的中國古代繪畫,善于從原作中考究畫法源流。一個明顯例證,就是根據敦煌藏經洞佛畫的質地,發現了唐卡藝術與中原唐人畫法的一脈相承。
林海鐘早期的山水畫,我只見過部分圖片,感覺有點接近新文人畫,圖式來自古人,卻放大了局部,還探索著斑漬狀的肌理,不乏求新求變的銳氣。但新世紀以來,他已經由師近人轉入師古人與師造化的互動,實踐著回到筆墨境界的傳統。
他對傳統的選擇,也已不同于新文人畫,主要面向明清的個性派傳統,而是選擇宋元傳統,是自然、簡約、古雅、大氣的傳統,追求落落大方、文質彬彬,超脫而不凋疏,空靈而不失正大氣象。
新世紀以來,他的山水畫約有四種面貌:第一種是江南實境,上承董北苑的“一片江南”。
主體往往是北宋式的古木叢林,有時隱約著清幽的禪寺,有時伴著繁復的樓閣,畫古木茂林多虬曲高大,似歷盡千秋,頗有古意,而其下的游人甚小,盡著現代衣冠,彼此相映成趣。在這些作品中,格局的落落大方與描繪的細節真實,分明取法宋人,而布局設色已融入了現代視覺經驗。
第二種是樹石寒林。
或天地空闊,造景微茫,或老僧參禪,思逸神超。那些觸目的寒林,挺生于秋冬之際,意象蒼郁夭矯,筆墨頓挫飛揚,秀中帶雄,圓中見方。大多取境簡明,圖式單純,但寧靜中不乏生機,空明中超塵脫俗。溯其淵源,或者脫胎于李成、郭熙,師其寒林平遠,又不無倪瓚秋景山水的淡寂,或者來自蘇軾、趙子昂的古木竹石,自覺以書入畫,筆墨遒勁流暢,一氣呵成,卻在虛靈松動中融入了馬、夏的水墨蒼勁。
四季山水之春、夏、秋、冬
秋江高逸
第三種是太行雄姿。
基礎是太行寫生,但有很大的創作成分,布局飽滿,丘壑雄奇,氣象博大渾成。筆墨皴法又綜合了兩宋范寬、李成、郭熙、李唐與明代浙派個家,尤擅編織密集躍動的粗短線、筆勢雄強的刮鐵皴。而且與大片潑墨結合,既蒼古爽勁,又淋漓酣暢。這一類作品,比古人重視平面效果,不講“三遠”,卻夸大疏與密,對比線與面,是對古意和古法的現代闡釋。
第四種是寫生尋夢。
寫生的去處有雁蕩,巡夢的所在是西湖,這兩類作品都作于近年,畫風更加隨意自如,筆墨更加松靈恬靜。前者似得江山之助,丘壑隨心,圖式簡化,很容易使人想起宋骨元韻的新安派。后者則寫水邊林下,平湖風柳,突出靜中有動的感受,或者表現“波動影浮斑斕光耀”的感知,或者注入“風動如岸行”和“影入碧潭隨東流”的禪悟。倍見繁華落盡的清新,深感超然物外的飄逸。
可以看出,林海鐘成熟期的藝術,已經不刻意求新求奇,相反他總是通過平淡的景觀,以生動提煉的筆墨,在與古人對話中,表達心靈與自然的契合,不期然而然地營造出深遠幽微的境界,透露出澄懷觀道的旨趣,開拓出當代人渴望的心理空間。他尤其擅長以所謂“北宗”的水墨蒼勁寫“南宗”的神思超逸,用有力而飛揚的筆墨,借洗練而生動的圖式,構筑或超逸或雄奇但都充滿生機的意境,把對生命與自然的體悟帶入山水畫的現代語境之中。
他的山水畫也已不那么過分張揚個性。對“創作”和“個性”的提倡,長期以來是畫壇的主流話語,不過,世紀之初有些畫家已經開始反思,指出“新”不等于“好”,孤立追求個性容易忽略藝術的民族性與社會性,并且為此呼吁自覺接續傳統文脈,在作品中體現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
林海鐘 賞物懷賢心不已
45cm × 28cm 紙本
2017年
然而同樣接續傳統的畫家,又有兩種不同取向,一種以古法師造化而創造自家面貌,另一種則在回歸傳統筆墨境界中表達新的機運,林海鐘屬于后一種。
林海鐘善于潛心學習古人,像鑒定家一樣辨析玩味一筆一墨,又能夠從容感悟自然,像寺廟中的修行者一樣在靜謐中開悟。他不刻意拉開與古人的距離,甚至似乎筆筆有出處,卻自然而然地畫出了自家的品位。比較當代更多探索用墨的畫家,他似乎更重視發揮用筆,下筆必斷然有力,行筆則流暢明快,既不遲疑,也不造作,達到了心手的相湊相忘。近年來,他的筆法出現一種新的跡象,像用硬筆速寫一樣硬朗流暢,又不失清靈之氣。
林海鐘 神枕海門聽
33cm × 32.5cm 紙本
2017年
歷史經驗表明,藝術是在創新和尋古的張力中前進的,林海鐘對古意的追求,擺脫了為創新而創新的淺薄,重視了盲目創新者忽略民族文脈、歷史積淀與民族審美特色,也就貼近了現代丟失已久的“古意”。
這個古意,既是真善美,也是林海鐘講的“千古不變的心”“跨越時空的審美價值”,更是饒宗頤教授所謂的“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有了這樣的透徹見解,他的藝術必然在不斷回歸傳統中更上層樓,不斷在參酌西法中發展自身,不斷在師造化中走向與造化同工,必然也會在不斷貫通古今中強化各人風格。
林海鐘 松風閣
34cm × 26cm 紙本
2017年
薛永年,1941年生,北京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編委,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獎獲得者。原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主任和研究生部主任。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問教授、臺灣藝術大學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書畫史論叢稿》《晉唐宋元卷軸畫史》《驀然回首——薛永年美術評論》《中國美術簡史》等。
點擊欣賞時間博物館更多場館美景和精彩瞬間介紹
(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如何抵達時間博物館?
北京市東城區鼓樓東大街298號
地鐵八號線什剎海站A口
公交635、107、124寶鈔胡同站
更多業務合作請聯系:
010-64087613
010-64087607
orientalpoly@dfpoly.com
北京市東城區鼓樓東大街29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