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京審計大學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建設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為目標,在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建設法治政府這一制度背景下,以權力清單制度的實質——責任清單為切入點,從政府部門權力結構的組成和權力運行機制入手,清晰界定政府部門環境管理活動中應履行的受托環境責任,明確政府環境管理部門的責任目標,構建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同時建立環境責任不履行、不適當履行的問責機制。
建立環境責任清單制度,界定政府環境責任
根據授權原則,政府部門被授予財政財務管理權、實物資產管理權、人力資源管理權、業務職能管理權等“四項”權力。其中前三項權力屬于內部資源管理權,是政府內部配置資源的行政權力,而業務職能管理權是政府配置社會資源的權力。按照“有權必有責”、“權責必相等”原則,政府部門還應承擔與權力相對應的“四項”責任。
環境責任的界定應遵從上述政府權力結構,劃清環境責任邊界可以確保政府環境相關部門行使權力時不越權、不閃權,同時在履行環境責任時不越位、不缺位。領導干部作為承擔受托環境責任的人格化核心主體,其個人環境責任是對環境方面的決策、執行的信息報告,行為過程,活動績效等所應承擔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
在清晰界定環境責任的基礎上,按照權責對等的原則確定政府環境相關部門的環境責任清單,并且確保此清單覆蓋權力運行的全過程。
構建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落實與評價政府環境責任
以環境責任清單為基礎確定受托環境責任履行的責任目標,將此目標作為環境績效的評價標準。這一全新的理念突破了以往“將績效等同于純經濟效益”的局限,使得環境績效審計的范圍更能全面覆蓋政府部門環境責任的履行,有利于對黨政領導干部環境責任履行(權力運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督和問責。
以環境責任清單為起點設計環境績效審計評價體系,對環境責任進行量化,可以糾正環境責任在公共受托責任體系中缺位,解決環境責任“界定難、定性難”問題。這不僅可以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提供依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而且可以運用于國家審計實踐,實現環境績效審計從“事后監督”到環境責任履行全過程監督的轉變,推動審計實務的發展。
建立環境責任問責機制,運用環境責任評價結果
在環境責任清單實施、環境績效審計評價結果對環境責任履行績效認定的基礎上,對責任目標完成好的情況進行激勵,重點對環境責任目標完成不好的情況進行責任追究,保障環境責任清單制度的實施,形成“激勵-約束相容”的長效環境責任問責機制。
構建以政府環境績效審計為起點,以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司法為中樞的常態化問責機制,改變國家審計只對“環境責任事故”進行被動地事后追究的現狀,對環境責任履行(權力運行)的過程和結果未達成責任目標情況進行問責,將問責機制滲透到政府行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權力層面的治理要素參與國家環境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關系在可持續發展觀下涉及社會公眾利益、部門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博弈和平衡,要對履行受托環境責任的不同類型的組織和單位進行問責,尤其是對人格化核心主體領導干部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環境治理具有跨流域、跨行政區域的特點,在我國通常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審批和監督,在這種多重領導監督體制下,各個部門工作不協調也會造成監管不當和失控。因此,有必要建立跨行政區域審計機關的協同問責機制以及審計機關與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司法等部門的協同問責機制。
作者:南京審計大學國際審計學院 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