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躬講述 張宗政錄音 離濤文字整理
涂繼成:號退躬,生于1953年9月9日,研究生,中共黨員,中國國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國學會副主席、高級國學師、中國書畫收藏學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管理創新研究所副所長、中江文聯名譽主席。百余篇詩、文獲國家、省級刊物獎。
出版《涂繼成詩文選》、《退躬詩聯選》,其中《商品經濟的發展與道德進步》獲國際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文化的反思》入選《中國當代思想寶庫》,入編《改革開放30年——四川百位改革之星》人物個性化郵票。
自創的“人才股份制”獲“世界重大創新成果特等獎”。全國獨家出版“國學年歷”19年之久,并入編《世界人物辭海》、《國際奧林匹克大辭典》獲藝術金獎。個人享有“2004中國十大管理創新人物”,“改革開放30年中國管理科學成就”,“十大杰出”(創新)人物、“鼎盛中國——100位最具影響藝術家”,“四川省優秀創業人才”,“十大巴蜀之子”,德陽市優政府津貼專家、市“勞動模范”等殊榮。
曾與許廣清先生共同主編《韓文畦文化思想存稿》,自己的文化觀點有“人才股份制”、“三生論”、“四境說”、“六明觀”。多年來在川內外公益開講國學學術講座,深獲好評。
↓↓↓↓↓↓↓
(接上期)
老子慧通解《道德經》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是第四章原文,根據的版本仍然如前三章所記的版本一樣。但是在這里再把版本梳理一下。因為這段原文里面有四句在有些版本中是打了括號的,還在有些版本中這四句是沒有的。
哪四句呢?就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沒有這四句的原文是: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今天根據的版本就是河王版本,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所以他們既不打括號,也有這四句。當然這四句不僅僅在《道德經》的第四章,還有其他各章中偶爾出現一句、兩句,甚至同出現四句的也有。
那么這個版本就牽扯出了一個考據的問題了,這個版本牽出了幾種比較。
一個是版本的權威性比較,一般是官方版與民間版,還有就是學府版。
什么意思呢?就是民間的版本跟官方的版本比,官方更權威。后來出現了一個學府版,就是著名的、有名望的學者、文人、研究者,就在民間版與官方版之間作為第二個過渡。在所有的版本中就有民間版、官方版、學府版,這三個版本仍然以官方版最權威,這就是關于版本中的權威分類問題。
當然我們一般選擇的時候都養成這種慣性,只要是皇帝欽定了的,只要是官方認定了的版本一般作為最權威的版本,這是千百年版本學術演變,這算是第一種。
第二種,就是以時間的先后。比如說《道德經》隨著考古的發現,越到后面發現的,越到后面考古出土的,那么它都是建立在前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如果在前面的研究已有的,那么出土的東西不管你再晚,這個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前頭已經有了。
凡是前面研究成果中沒出現過,而在后面又出土,又有新的發現,那么在版本學里都會以最后的最新成果,這是從時間上來分。
那么《道德經》的版本存在這兩種。
一個權威性,權威性從《道德經》多種版本來看,自隋唐之后,被官方認可的版本,陸陸續續的,越來越集中的,特別是在元明清這三個時代,多數都是以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最普及。流傳千百年的主要版本仍然是河上公和王弼的版本,所以我們今天講解的就是以這個版本。
第二,在時間上,河上公、王弼的版本作為主版。再下來就到了我們新中國以后的事情,比如說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一種用帛書保存下來的《道德經》。這個絲帛寫出的《道德經》又分兩種版本,一個甲版,一個乙版。乙版殘缺,薄弱的地方要多一點。甲版殘缺的要少一點。
當然甲乙版里面,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把德經四十四章放在前面,把道經三十七章放在后面,所以說帛書的甲版和乙版里面,《道德經》都該稱為德道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這是第一個發現。
第二個發現,這個帛書版里面的字有很多是省略了的。
比如說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打個逗號,跟我們今天“道沖”打個逗號,它在用句就不同。再如,“用之或弗滿”,這個“弗”就是佛教的“佛”不要那個人旁。“滿”是滿意的滿,后來考跡,原來是漢惠帝時候,惠帝叫劉盈,為了避忌諱,就把“盈”字就用“滿”字來代替。弗滿也就是裝不滿。不盈也是不滿的意思,就是“用之或不滿,用之或不盈”。那個“或”字在帛書版里不是用“或”,而是用的“而”,“用之而弗滿”。我們這里是“用之或不盈”。
這些考據就屬于版本學、考據學、訓詁學這一類似的,它在注、書、章、考據非常考究,我們用之于生活、用之于道的人來說,都沒有什么價值。
版本學就說到這里。
那么,《道德經》第四章,究竟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宗旨呢?從哲學上講,《道德經》第四章的宗旨主要是講道體,而不是講道用。
就是道粗分可以分兩大領域,第一是道之體,第二是道之用,簡稱體和用。
通過用可以顯道,通過體也可以來顯道。
所以一般認識道,我們可以從體和用兩方面來認識。
用就是千變萬化,用就是形而下,也稱為器。所謂道器與道體,簡稱就是道和器。器者行而下也,體者行而上也。
那么千古以來有無數無量的眾生,他們都是活在器這個層面,活在形而下這個層面。因此為了照顧這個層面,都是以形而下絕大多數人這個層面來說道,這個時候道就專指道體。那么跟器就相分了,器就不叫道了,道和器就相對立了。
凡是已經變成器的,變成有形有相,有形、有聲音、有顏色、看得見、摸得著、有障礙,這就稱為器了。
那么凡是沒有聲音,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沒有障礙,一句話無形的,就稱為道了。
實際上真正的道既有形而上,也有形而下。形而下也是道,形而上也是道。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