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們聊天,發現大家很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態:
明明一天沒做什么事,也睡夠7個小時以上,但感覺好累,始終萎靡不振,隨時躺下就能睡著。
而且這種累不只是身體上的,心理也相應地并不好受,總感覺揣著點事。
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源于不會安排時間。
這種累,不僅因為平時手忙腳亂被瑣碎小事纏身,總是一件剛解決完又來一件,也是因為無所事事虛度光陰而產生的焦慮和愧疚感。
身體與精神同時帶著枷鎖,又怎么不會累。
我也是開始進行時間管理后,才從這種狀態解脫出來。
看了不少有關提高效率的書籍,也用了大大小小十幾種時間規劃方法,還順著排行榜連著下載效率app,終于摸索出一套自律方法。
最近復盤一天日常,甚至想為自己點贊。
12個小時里,完成了14項5種不同方向的工作,成就感早已打敗耗費時間的愧怍。
所以今天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這十點時間管理心得,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
選自《時間》
不要過分精細地做日程表
這是我在進行時間管理上跌過跟頭才學會的事。
或許很多人都見過名校學霸們的日程表,以半小時為單位,滿滿當當列滿一天。
于是我們會想,是不是如果我們也這樣嚴格自律,就能像他們一樣不浪費時間。
這就錯了。
開始時間規劃前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白進行個人日程管理是為自己優化日常服務,而不是逼自己為“消耗時間”服務。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學霸們也是按照自己的可接受度安排一天。
如果我們直接套用對方的進度為自己一天塞進過多的事,那么很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要么是你沒法完成自己安排的事而產生焦慮自責,要么是在你設定完日程后,就會產生一種欺騙性的滿足感,這就是拖延癥的開始。
所以我一般在規劃我的一天時,會以2-4小時為一個單位分為幾大塊整體,比如寫作工作,溝通工作,休閑娛樂等等。
我也會在工作時間之后固定安排休息時間,作為給自己努力工作的獎勵,也是放松大腦不讓它超負荷運轉。
在做計劃時,我們還需要給自己留出30%以上的空白區域,作為突發事件的備用時間。
因為計劃難免會被工作、生活臨時增加的事打斷,所以為了避免后續計劃受影響,留白很重要。
選自《時間規劃局》
列出四格象限做事,分步驟完成
將任務細分成數個小目標再一一完成,是我控制時間消耗的秘訣。
因為事件太過龐大,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而小目標通常耗時短,產生成就感強,所以化簡為繁非常有效。
我通常會將劃分的小目標以四格象限分類(注意了,我的象限和別人的有些不同)。
以緊急程度、難易程度、是否需要合作、耗時長短四個角度來衡量,分為:
“不重要簡單需要溝通耗時短”、“重要困難獨立完成耗時長”、“不重要困難獨立完成耗時長”、“重要簡單需要溝通耗時短”
我會選擇從最簡單、耗時短、需要溝通的事開始做,因為溝通其實是不可變量,如果在進入工作狀態時被另一間工作打斷,再進入狀態又需要花時間。
所以我會有意識減少需要處理繁瑣事項,最后完成需要獨立工作的困難任務。這樣遵循了80/20法則,再沒有外界打擾的情況下,以20%的時間,完成80%的效率。
選自《岳父岳母真難當》
不要總想著“等到X點再開始做”,可以改成“做完這件事就獎勵自己什么”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假如現在是下午兩點三十七分,你有一個方案需要在今天之內完成,而你現在正在做一些和正事無關的事情,比如刷微博——你會不會很容易想到,“不如就三點開始做吧”。
這種心理暗示的問題在于,你其實是想給自己一個緩沖和準備的時間,但很難有人真的每次都在預想的時間點開始做正兒八經的事情。
你可能從三點拖到三點半,又從三點半拖到四點,最后真正開始做的時候,可能已經到晚上了。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是,在確定要做的那一瞬間,馬上開始做,不要再給自己其他的準備時間。
拖延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需要的是“馬上開始做”,而不是用其他借口搪塞自己。
不過在開始之前,你可以告訴自己,完成之后獎勵自己什么,比如半小時休息,比如打一盤游戲,這樣會更有奔頭。
選自《命運石之門》
剔除一些不必要的事務,擺脫瞎忙的狀態
曾經我也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忙得沒有盡頭,但也不是完全沒做時間安排,回頭看才發現, 我把太多的時間浪費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比如一些冗長而重點不明的會議, 一些可有可無的飯局等等。
導致到最后,又忙又累,卻沒有做出自己滿意的東西。
其實在時間管理上,也要學會“斷舍離”。
面對一些累贅的事情,你選擇的不應該是“把它放到后面做”,而是直接從任務清單里劃掉。
選自《向陽處的她》
保持專注
有同事和我分享過她的時間安排,一般上午用來處理一些溝通方面的零散的工作,下午留出整段的時間來寫作,這樣能基本保持有不被打擾的、專注的時間。
除了可以給自己留出不被打擾的時間之外,在進行一整段工作的時候,可以考慮把手機放在離自己比較遠的地方,不要在一整段工作還沒結束的時候用手機,這樣會非常影響工作時的專注度。
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關于這一點,你應該在其他地方也讀到過了。
但我想重點告訴你的是,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不能直接照搬別人的經驗。
比如聽說別人在上班的路上聽完了一百多期音頻課程,但你在地鐵上其實被擠到無法呼吸,這段時間根本沒辦法利用起來。
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確定真正可以利用起來的碎片化時間,比如你習慣在早晨洗漱的時候打開公開課、在午休之前看看行業資訊等等。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開始利用碎片化時間之前,同樣需要給自己定一個明確可實現的目標,比如一周內讀完一本書,這樣會更高效。
選自《時間》
合理使用鬧鐘,可以給你附加自我驅動力
我們上學時都有上課鈴下課鈴來提醒學習與放松,而日常生活工作,自己給自己設定鬧鐘也同樣如此。
因為在多年的學生生活中,鈴聲喚醒已經是刻入我們習慣的應隨反應。
所以鬧鐘會給我們一種緊迫感,讓我們明白自己現在最需要做的是什么,還剩多少時間。
即使沒有馬上響應去做,也會給心理造成一種積極的焦慮,只有完成任務才能除去。
(這點對于自律性不強的人很適用)
學會及時復盤
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及時對當天的時間進行復盤。
主要關注自己在哪些工作上花費了比預估更多的時間,分析原因并且給自己提出優化的方案:比如是因為它本身耗時需要更多、還是自己的工作方式出了問題。
如果有一些事情可以簡化步驟,同樣也可以在復盤的時候標注出來,之后改進。
選自《房間》
背景BGM很重要
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狀態。
在做不同的事時,我會給自己播放不同的背景音樂。
工作的時候聽沒有激烈節奏和鼓點的輕音樂、鋼琴曲或是白噪音,因為沒有人聲或高音調節奏吸引注意力,音樂營造的氛圍可以幫助你更快速進入狀態。
而在自我安排的休閑時間里,我會聽一些節奏明朗,振奮人心的音樂,這樣我可以迅速從疲憊狀態中走出,恢復精力,進行下一段日程。
時間管理不僅需要我們調整心態,生活各個方面都是相輔相成的
根據你自己的生物鐘安排起床入睡時間,在精力充沛的時段安排大部分重要工作,在精力減退的時間安排休息或運動,這樣時間管理才是對你有效的,而不是一個“緊箍咒”。
同樣,調整飲食結構,多食用升糖低的食物,會讓你有足夠飽足感,大腦供血更足,思維更清晰。
而保證規律運動,會提高你的新陳代謝水平,調動你全身細胞工作,你就會越來越感到精力充沛,也不會出現整天睡眠不足的情況。
布置你的工作區域也很有必要,在特定的環境下,你會更容易進入你現在想進入的狀態。
選自《春天的故事》
最近的體會
作者:曲瑋瑋(ID:qvweiwei1111),青年作家,百萬粉絲自媒體人,2018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擅長以最細膩的筆法寫最觸動人心的情感故事,相信總有個故事會與相似的你相遇。已出版書籍《今天以后,人生無數可能》。微博@曲瑋瑋。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