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之時,都邑多來回遷徙!
依據《竹書紀年》夏朝都邑遷徙如下圖:
商朝各帝王都邑遷徙如下:
周朝前期都城在寶雞,伐紂時豐鎬為都邑,滅商后洛邑為成周,實行兩都制!西周末年,豐鎬被攻破,周王遷徙洛邑,是為東周。
至于三皇五帝都邑傳說多在河南、山東、山西三省之間。
三皇五帝時代部落地望考:
有巢氏,來自于巢湖,今安徽中部;
燧人氏,燧明國,今商丘;
伏羲氏,都宛丘,今淮陽;
女媧氏,都媧城,今西平(離淮陽不遠);
無懷氏,居懷城,今武涉縣;
中央氏,居中河,今洛寧;
中央氏,無懷氏,都象城,今舞陽賈湖(位于西平西北不遠);
葛天氏,居葛國,位于寧陵;
大庭氏,居大庭,今臨潼;
栗陸氏,居栗國,位于夏邑;
昊英氏,柏皇氏,都遂城,今遂平(位于西平南);
柏高,都柏城,今西平(與媧城臨近);
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后遷魯(曲阜);
帝榆罔,生于承留(開封),都伊川,今洛陽伊川;
黃帝有熊氏,都有熊,今新鄭;
炎黃與蚩尤關系,
早期歷史言炎黃起于西北,后分別向東發展與蚩尤相遇。神農氏末期,諸侯相侵,蚩尤崛起。后黃帝興起,與炎帝大戰,為阪泉之戰;炎黃聯合,與蚩尤九黎大戰,為涿鹿之戰。
炎黃和蚩尤九黎關系圖多用下面這張過時的地圖,實際上這張圖上錯誤不少,上古時期古人活動區域不會那么大,幾百公里就算超遠距離了,打仗遠涉千里是不可能的事。
依典籍記載,黃帝傳說多在豫西一帶,新鄭古為有熊之墟。炎帝神農氏初都陳(淮陽)后遷魯(曲阜),湖北隨州為其出生地(歷山),炎帝有“牛首人身”的傳說,與南方少數民族圖騰一致,說明其部族應在中原東南一帶。蚩尤所在九黎,為九夷轉音,東夷早期的叫法,位于山東南部、蘇皖一帶,同時亦有牛首人身的傳說,蚩尤與炎帝亦有關聯。
考古學中,約公元前3300年~前2800年前,仰韶文化末期衰落(炎帝神農氏末期),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東進和大汶口文化(蚩尤)西進和屈家嶺文化(三苗)的北上,在中原一帶產生交流和斗爭,年代、地望與后世傳說都一致!
約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興起,并向東發展;稍晚一點的大汶口文化同時間興起于山東,向豫東發展;二者在中原一帶相遇,發生交流和碰撞。此時各類古文化以交流為主,上古炎帝傳說即對應這一時期!
約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后期,仰韶文化逐漸衰落(對應神農氏的興起與衰落),大汶口文化(東夷)和屈家嶺文化(苗蠻)逐漸興起,并開始進入豫東、豫西,影響甚至達到山西一帶。
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世紀,位于豫西的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開始興起(龍山文化前身),并逐漸影響到豫東一帶,首先與仰韶文化的遺留~炎帝部族發生戰爭,即為阪泉之戰;后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三苗)發生戰爭,即為涿鹿之戰。涿鹿之戰后,中原最早進入龍山文化時代,其后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影響逐漸擴散到周邊,各地龍山文化開始興起,進而開啟九州部落聯盟時代的到來。
依據歷史記載和考古學關系,炎黃與蚩尤九黎關系當如下圖所示,而不是早期的錯誤地圖:
河南周邊的黃帝遺跡
坂泉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扶溝;
扶溝地處豫東平原,黃泛區腹心,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新鄭為有熊之墟,少典以及黃帝所在有熊國位于新鄭周邊,扶溝正位于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所在都邑陳地)之間。
扶溝(坂泉)、新鄭(有熊)和淮陽(神農氏都邑陳地)位置關系
涿鹿之戰,一說河北涿鹿,一說彭城(徐州);有熊國所在勢力位于新鄭周邊,傳說中的蚩尤所在九黎(或九夷)勢力范圍則位于魯西以及淮河流域中下游一帶,涿鹿(或濁鹿)之戰應該發生在蘇皖西北斜著往魯西豫東、山西一帶。
《 歸藏 ·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
空桑,上古地區名,沿用至東周晚期,主要指今魯西豫東地區(此地區屬于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古兗州主要區域在今山東西南部的菏澤與濟寧,以及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等地)。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相傳,遠古時代蚩尤與黃帝發生沖突,戰于涿鹿之野,黃帝擒殺蚩尤后分尸而葬,身葬于此。首級葬于壽張闞鄉(今陽谷縣),身葬于汶上(山東汶上縣蚩尤冢),肩髀葬于巨野(菏澤巨野縣),部分尸骨亥葬于臺前(原屬壽張縣,今屬濮陽)境內。
蚩尤被殺后,四座蚩尤冢都在菏澤和濮陽之間,這里即是空桑之地,也是傳說中的青丘所在(古為清丘,在菏澤一帶,清丘之盟發生地;今有青邱寺,青邱堌堆遺留)。
少昊氏,都窮桑(曲阜),今山東曲阜;
顓頊氏,都帝丘,今濮陽;
帝嚳,都亳,今商丘;
帝摯,都莘邑,今山東聊城;
帝堯,都平陽(成陽),今山西臨汾,一說山東菏澤;
帝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
帝禹,一說都安邑,今山西運城;一都陽城,今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