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始有終的。
比如,你正在往前走,走到一半,看到一個牌子:此路不通。
你只好折回來。
當你停止的時候,你便停止了。
當止而止,是一種智慧。
走到頑強的盡頭,你如果再走,那就是頑固了;
走到自信的盡頭,你如果再走那就是自滿了,自滿了你還再走呢,那就是驕傲了;
你能言善辯,也許得到掌聲;如果越過去了呢?可能是夸夸其談,掌聲就稀稀拉拉了;再越過去呢,可能就是花言巧語,聽的人就罵娘了。
《大學》中說:“止于至善。”
孔子說:“于止知其止所。”
知止而止,知止而又善于止,那就是智士了。
適可而止。
這句話是中國人最愛說的。但適到什么程度可以止呢?那就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孔子說,君止于仁義,臣止于敬,子止于孝,父止于慈,人與人之間止于信。
正如《易經》上說的,停止的含義就是: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應當止的時候止,應當行的時候行,動靜不失時機,前途必然光明。
沒有力量的時候,時機不適合的時候,這種停止,應當止于心。連想都不要想,止在行動之前,才有利。
如果你追隨他人,而他人的道德和力量都不足,勉強前進,你又不聽別人的勸告;或者你已經意識,勸了你的頭頭,可是他不聽,你又拉不下面子斷然分手;這樣你的心中起碼悶悶不樂。
這樣的前進不會愉快。
知錯即止,要有一個緩沖的過程。
如果知道走錯了路,立即勒住韁繩把馬拉回頭,操作沒有錯;但由于動作過急,以至人仰馬翻,當然危險。
最好的停止,是自我控制。知止而止。
好比開車,剛好在紅燈亮的時候,停在黃線上。那時車子的停止,是自動的,適合的,預先已經有自我控制的。
停止,往往大家都可以只在行動上。其實,言語也有該停止的時候,該止的必要。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說了千百年了,但依然有為讒言吃虧的。
好話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三年寒。
西方也有諺語說:套馬索是長的好,說話是短的好。
無論說話還是辦事,見好就收,是止的妙處。
鳥兒因一條蟲失去了翱翔的機會。魚兒因一點餌料失去了游戈的自由。
從此,鳥兒因困籠而憂郁,魚兒因遠離清波而懊喪。
世間的苦惱,違背,皆因內心與行為,應在停止之處不停止。
東方的智慧是:內心安靜,理智冷靜,不為外物所動,能夠適可而止,就不會有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