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學習是家長們關注的重中之重!
所以家長們在孩子學習問題上,不惜花重金為孩子請家教老師,報補習班、線上教育,買各科教輔書,各種電子設備,甚至舉債花幾百萬、上千萬買學區房,擇名校,重點學校。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孩子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
孩子們也在家長們的督促下起早貪黑,身心俱疲……
可是,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像家長們期盼的那樣穩步提升,反而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降。
家長越讓學,孩子越不學!家長越希望學好,孩子越學不好!因為學習,家長孩子常常鬧得不可開交,很多孩子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厭學、逃學……
家長也忍不住要仰天長嘯:
“天吶!讓孩子學習好、成績好怎么就這么難啊!”
為什么孩子的成績總是上不去?那您有沒有想過,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差別在哪?
首先,肯定不關智商的事!因為真正的問題出在孩子習慣上。
所以,對于家長來講,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
以下這6種壞習慣,你的孩子中招了嗎?
學習無計劃
沒有學習規劃,效率低下。
有規劃才能更有效率,可是孩子往往沒有主動規劃的能力和想法,這就需要家長來幫助他。
那些成績好的孩子都明確知道,自己什么時間應該做什么事,他們往往學習更加有針對性;而成績平平的學生,往往是腳踩西瓜片,滑到哪里算哪里。
這里給大家提供一個指定學習規劃的思路,學習計劃可以分為當天計劃,短期計劃和長遠計劃。
在制定學習計劃的時候,我們應該從長遠計劃開始考慮,以孩子的升學目標或整個學年的目標為考量,比如小升初、中高、高考;稍微短點的可以以期末考試的成績提高多少,分數達到多少等為目標。
其次,把長遠目標拆分成短期計劃。
比如中招考試的目標是哪所學校,要去這個學校應該最終達到多少成績,而每學期應該提高多少,一點點的去接近和實現這個分數。
有了這個短期計劃,就要放在平日去執行了。
比如找到哪幾科是弱項,哪些知識點是弱項,為了克服這些,要做哪些事去提高,從而分攤到每一天去完成。
聽課不認真
孩子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上,聽課效率低,勢必影響成績。
而孩子又處在大腦極其活躍,好奇心特別重,愛分心走神的年齡段,所以很容易在聽課的時候開小差。
課上錯過的知識點,要在課下花更多時間去理解,導致學習效率不高。
不記筆記
人都有遺忘曲線,很多東西當時記下了,但是過后又忘了。
尤其像孩子在學校有太多東西要記憶,課堂聽懂了,課下換了思路,再看到同樣的知識點發現又不會了。
俗話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課堂筆記就是為了幫助自己記憶那些重點的知識,幫助自己分清哪些是自己完全掌握的,哪些是需要鞏固的,這樣在課后復習的時候也更有針對性。
不復習就做作業
做作業前不看書,不看參考資料,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學的內容,作業拿過來就做,做完了萬事大吉。
作業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熟練地記憶所學的生詞、語法、定義、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讓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
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業,根本就起不到這些作用。
光做題,不思考
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績非常不穩定,期中考試恰巧遇到了都會的題,就考了全班前五,可能期末遇到幾個沒遇到的題型,成績就下降到十名開外了。
很多學科的學習,其實都有很強的邏輯性,需要孩子多加思考。很多高考狀元都討厭題海戰術,取而代之的是花時間在宏觀上去梳理課本。而且考試的重點是對知識點的運用,只有自己思考了,徹底理解了,去解題才能得心應手。
所以,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要教會孩子去分析,這個題的考點是什么,幾個相似題型之間有哪些異同點。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孩子寫完之后做的,不要讓他一邊寫題,一般翻閱參考資料,雖然這樣準確率高,可是孩子下次再遇到,還可能不會。高考也不是開卷的,不能讓孩子養成對書本的依賴性。
有錯也不改
作業本發到手里,雖然上面有許多老師的訂正,可很少往心里去,測驗題和考試卷基本都是只看看分數便扔到一邊,從不認真分析原因、檢查和修改錯誤。
家長可以幫孩子整理一個“錯題集”,每次作業、測驗和考試之后,讓孩子將其中做錯的題目都記錄下來。
這些做錯的題,很可能就是孩子的知識漏洞。
家長要督促孩子經常看看這些題目,時間長了漏洞就會補上。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六大壞習慣,作為家長的你一點要幫助孩子改正這些壞習慣。
只有改掉了這些壞習慣,你的孩子才有可能稱為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