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前邊所講到的結構、取題目、列觀點幾個問題,都是與制作提綱同步進行的,只不過為了把問題說得集中和清楚些,就把它們分開來講了。這里所說的,只是相關幾個帶補充性和技術性的問題。
結構是提綱的基礎,結構設計基本完成之后,要通過列提綱進行細化、技巧化并固定下來,以便寫作時有所遵循。有些同志不大注重提綱,以為明確講幾個什么問題就行了,鋪開稨紙就匆匆動筆;還有些同志雖然意識到提綱的重要,但僅僅把它看作一道程序,而沒有花心思去精心制作,隨便列出幾個層次就算了。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利于寫作的,對初學寫作者尤其不利。要知道,磨刀不誤砍柴工,制作一份精美、準確、完整的寫作提綱,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凡有經驗者,都不惜花時間和精力去琢磨提綱,列出提綱后還要交領導審定再動手寫作。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第一,提綱既經領導同意,文章成功率一般都較高,省得完稿后“翻燒餅”;第二,寫作按提綱進行,要比沒有提綱順利得多,而且可以避免脫離主題、層次混亂、前后矛盾等問題的發生;第三,在一篇講話稿由幾個人分工合作的情況下,提綱可以起到制約和協調作用,以免寫作時出現沖突和重復現象;第四,有利于初學寫作者練習寫作,有提綱“管”住,只管把內容裝進去就是了,即使他“跑調”也跑不了多遠,次數多了就可以慢慢熟練起來。
除前面已經提到的方面外,制作提綱還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首先,從程序上走好三步。第一步,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分別列出小標題,作為一級提綱。一級提綱根據主題而展開,是為主題服務的。第二步,根據一級提綱列出二級提綱,二級提綱又是為一級提綱服務的。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一級提綱的小標題再列出若干細標題,使條理更分明一些,比如一級提綱是“認清形勢,明確任務,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為什么強調加快發展呢?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明,如“加快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加快發展就要繼續落后;我們已具備加快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用這樣一組細標題來支撐一級提綱的小標題。另一種情況是,不列細標題,僅列出幾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層意思,組合起來,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第三步,根據二級提綱,安排好具體要寫的內容。在這里,內容又是為二級提綱服務的,必須緊緊圍繞二級提綱來展開,包括講什么道理、提什么要求、舉什么例子等,先進行初步構思,并將要點記下來,有時還要把事先想到的或領導提示的關鍵性的話記下來,以防遺忘。總之,提綱制作是循著“主題——一級提綱——二級提綱——內容安排”的順序進行的,這就像上下級的關系一樣,順著看是一級“領導”一級,倒著看是一級對一級負責。
其次,提綱制作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幾個細節問題:
第一,精心制作小標題。各標題之間既要互相呼應,又要樸實自然,不要生拼硬湊,牽強附會。在這方面,尤應注意排比句的合理使用。排比句的好處是,句式整齊,易于記誦,但如果用得太多太濫,或者明明“排比”不成也非要湊成“排比”,那就沒多大意思了。如這樣一組排比句“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進一步振作精神,堅定信心;進一步突出重點,強攻難點;進一步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看上去整齊倒是很整齊,條理也清楚,但說來說去都是“進一步”,而且意思平淡,還不如不排比的好。還有這樣一組:“農業穩市,工業強市,三產旺市,民營興市,改革活市,開放富市。”這里邊幾個動詞,有的很自然,有的則不自然,“穩”、“旺”、“活”三個字就顯得有點牽強,且意思表達上也欠準確,如“改革活市”,難道改革就不能“強市”、“興市”嗎?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比較起來還更帶根本性呢!又如“工業強市”,工業化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標志,工業提供的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難道就不能“興市”、“富市”嗎?所以對于排比句,能用則用,不能用則千萬不要勉強,否則就是作繭自縛,別扭得很,拘謹得很,把句子的生動性都扼殺掉了。
要注意各標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使之嚴密、和諧,而不能相互矛盾或相互混淆。比如一篇講話稿講了3個問題,小標題是這樣列的:“一、振奮精神,全力以赴抓發展;二、堅定信心,努力實現農民增收、工業增效、財政增長的目標;三、求實務實,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前兩個小標題一個講“精神”,一個講“信心”,意思差不多,容易相混淆,應將第二個小標題前4個字換一種說法,如換成“突出重點”,這樣就區別開來了。又如在“加大力度推進各項改革'的小標題下,列這樣一組細標題:“1.全面落實各項改革措施;2.打好企業改革攻堅戰;3.深化農村改革。”作者把3個小點并列一起,但第1點與第2、3點顯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全面與局部的關系,第1點已經覆蓋了第2、3點,怎能并列呢?只有把第一點縮小成某一局部的改革,才能與后邊兩點并列起來。
第二,在制作小標題和安排段落、層次時,要合理使用序號。使用序號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章眉目清楚,脈絡分明。有的同志認為序號隨便怎么用都可以,不必為這樣的枝節問題費心勞神,這話不對。序號的使用也要講究技巧、靈活多變,不能僵硬呆板、千篇一律。比如有的講話稿在標序號時,從頭至尾都是“第一、第二、第三”,或“一是、二是、三是”,或“首先、其次、再次、又次”。有的用序號用得太多,有些地方不該用序號也用序號,以至于滿篇都是序號,看起來反而覺得費勁,像開中藥鋪一樣。有的用序號顯得很別扭,如“第一是要提高認識”,要么不用“是’字,要么不用“第”字;又如“(1)是要突出重點”,后邊的“是”字就可以不要。
序號的使用要注意幾個具體問題:一是把握什么時候該用什么時候不該用,如果不用序號也能使層次分明,則可以不用,尤其在篇幅不長、內容集中的講話稿中,要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在所有的機關文稿中,講話稿最不宜多用序號,用得越少越好。二是在需要使用序號時,方法上要靈活一些,各種標序方法可變換使用,比如一個大層次中用的是“第一、第二”,另一個大層次則可換用“一是、二是”,不要拘泥于某一種方法。三是要掌握在不用序號的情況下照樣使文章層次分明的多種方法,如在段落開頭用破折號;在并列的內容之間用分號;在說完一層意思時用“要”字帶出另一層意思。舉個例子來看,這樣一段話:“我市國有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戰線過長,攤子鋪得太大,二是經營規模小,中型以上企業屈指可數,三是缺乏支柱產業,沒有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在這里,用序號當然也未嘗不可,但有時為了避免序號用得太多,在幾個問題中間用分號標開,意思也是很明白的。
第三,要周密安排文章的起承轉合。“起”即開頭,“承”即層次與內容之間的前后承接與呼應,“轉”即一個層次轉到另一個層次,“合”即歸納和總結。要形成一篇好文章,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而且要精心籌劃,不可粗疏。比如“承”,就要考慮下一層次的內容與上一層次的內容是否緊密連接,前后貫通,不“承”則會出現內容松散、層次混亂的現象。又如“轉”,就要考慮層次轉換時如何向下一層次自然過渡,不至于跳躍性太大、文章的連貫性不強,這就需要合理使用過渡詞、過渡句和過渡段。寫作中我們常常用到“另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還需提及的是”這樣一些過渡詞和句,其作用就是在轉折處把層次或段落粘連起來。當然,更重要的“轉”還在于結構設計的內部邏輯性要強,由表及里,由因而果,由破而立,是一種順理成章的“轉”,而不是生硬做作的“轉”。
文輔錦繡(ID:wfjx936)
學習,永遠在路上 |糖心小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