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太陽的壽命有100億歲,現在已經過去了50億年,雖然太陽的壽命還剩下一半,但距離地球不適宜生物生存,只有10億年左右。也就是說,只需10億年,地球就不是藍色星球了,也不適宜生物生存了,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沒錯,是正確的,還有10億年的時間。
為什么這么說呢?
太陽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恒星,在太陽剛出生的時候,它就一直在經歷著變大、變亮的過程,每過約11億年,太陽的亮度就會提升百分之十。太陽內部的核聚變給我們帶來了光和熱,核聚變的產生是氦,當氫逐漸被消耗,氦越積越多時,氫核聚變的速率將下降,此時內核因為抵抗不了引力而逐漸收縮,致使內核的溫度進一步增加,會達到驚人的1億攝氏度。
然而在氦核的周圍還殘余著一些氫,它們將繼續進行氫核聚變,此時的結果就是內核在收縮,外殼在膨脹。前面說到,內核收縮會導致溫度升高,達到1億攝氏度,此時內核開始了氦聚變,結果是生成了碳與氧,不過,氦聚變與氫聚變不同,氫聚變持續且緩慢,但是氦聚變迅速且暴烈,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氦核聚變完成,這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氦閃,威力巨大。
經歷過多次氦閃之后,外殼已經膨脹得足夠大了,此時的太陽,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體態臃腫的大紅蘋果,半徑擴大了250倍,將水星、金星吞噬掉了,由于在這一過程中,太陽也在損失著質量,因此地球的軌道將往外偏移,可能僥幸的避免被吞噬掉的厄運。
太陽的膨脹外殼將逐漸消散成為行星狀星云,內核成為白矮星,至此太陽的光輝歷程可以說是逐漸走向了終點,但不能完全的說是終點,因為白矮星雖然不會有核聚變來產生能量,但僅僅依靠著自身擁有的熱量還夠慢慢的散失幾十億年的甚至更久,要知道白矮星剛誕生的時候,其表面溫度甚至高達1萬攝氏度。
太陽的一生就是這樣,現在的太陽正在一步步地變大、變亮,到10億年之后,地球表面的溫度將不再支持人類居住在這里,失控的溫室效應會導致海洋以及陸地地表水蒸發,再過去一段時間,大氣也會逐漸地逃逸掉,最終的地球將會是光禿禿的、布滿巖漿的星球,仿佛又回到了地球剛剛誕生的時候。
人類需要擔心嗎?
完全不需要擔心,畢竟10億年太久了,我實在不相信在10億年之后,人類還不能達到神級文明。
文/科學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