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母子)之間難以溝通怎么辦?
有關家庭方面的研究課題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經在父母的教養方式、教養行為、教養觀念及其與兒童發展的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系統理論和親子互動理論的興起,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研究者就開始著力探討現代家庭關系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和內在機制,其中涉及親子之間互動的重要方面:親子溝通。親子溝通被認為是對青少年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一個核心而基礎的方面。親子溝通是指父母與青少年之間通過談話、討論以及一起活動(如外出娛樂)等方式交換信息,表達情感的過程,并且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存在相對穩定的規范和模式。家庭結構里,最懂事的是孩子,第二懂事的是爸爸,最不負責任最任性的是媽媽。當你的孩子不愿意和你溝通的時候,你要覺得孩子比你更有智慧,然后再來學習真正的溝通。很多家長有疑問?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難以溝通,請問怎樣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其實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孩子為什么很小的時候,甚至小學四五年級就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了?是因為他們很有愛心,不愿意刺激你們。
我們家長帶著恐懼的心想要和孩子溝通,孩子說的任何一句話,本來很放松,充滿天真爛漫,家長都聽得心跳加速,神經緊張。他對父母說“小朋友在玩一款新游戲了”,你神經也會緊張,“誰告訴你的?是你同桌?還是哪個同學?我告訴老師給你換同桌,或者你要離他遠一點,要不你過幾天也開始玩游戲了。”或者他說我們班哪個男生和哪個女生一起回家了,家長立即反應“這是什么環境?早戀嗎?你有沒有?”――孩子和你溝通很不愉快,不符合溝通的生命法則。
可是小孩都很有愛心,都是天使,很善良,他發現他只要一講真心話,你的心臟就不好受,他于心不忍,所以閉嘴,或者講一點你們聽上去心臟好受一點的話。比如爸爸問“今天在學校怎么樣?”他回答“挺好的”,“成績呢?”“挺好的”,“老師批評你嗎?”“沒有。爸爸你要沒事,我要做作業了”。
生命是需要溝通的,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一些必要的信息之外,還有很重要的心理功能,就是情和情的相通。《易經》有一句話叫“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情和情的相通、交融,來讓彼此更親密,讓愛可以在溝通中著床,彼此得到滋養。然后在這個前提下互換信息,讓這些信息使得我們的相知、相愛變得更寬廣,更深厚,在這個基礎上彼此得到啟發。
生命是逐利的,要利益自身,這個“利”不是我們頭腦以為功利的“利”,是讓生命可以綻放的“利”,讓夢實現的這個“利”,讓生命活得寧靜而熱情,讓生命活得幸福而成功的這個“利”,是自我實現的趨力。比如孩子向你講一件事情,父母覺得有價值,得到啟發,聽了特別高興的時候,孩子就愿意溝通,因為他講這些話是有價值的。
而我們家長說“我要跟孩子溝通”,其實不是,你只是美其名曰溝通,實際是單向的,因為我們有焦慮、不安的基調,有找問題,找麻煩的習性,有否定的眼睛,像間諜一樣把他的情報誘供出來,就準備教訓他,修理他。小孩都渴望溝通,但是你不去和他溝通,更不要說情和情的相融,更不要說在溝通中讓愛著床,讓愛茁壯,更不要說在溝通中互相學習。這樣溝通的動機和品質,違反生命利益的大法則,更多的時候,孩子說了很多話,只是用來折磨自己,折磨父母,他愿意跟你溝通才怪。所以孩子也是為了不破壞親子關系,為了不折磨父母,也為了自己不受折磨,所以選擇不溝通。
當你的孩子不和你溝通的時候,你要覺得這孩子還是有點智慧的,他保護你們的親子關系,維護家庭的穩定和諧,比你有智慧。像夫妻吵架也是這樣的,妻子是什么話都會說得出口,“我當時怎么瞎了眼,嫁給了你”。男人通常是不說這些話的,他要保護這個家庭基本的穩定,如果男人說“當時我瞎了眼怎么娶你了”,這個家就過不下去了。因為這個女人怎么想怎么生氣,甚至可能變得歇斯底里。但是女人這么說話的時候,男人通常是選擇隱忍,一笑而過了,心胸比較寬。孩子也不會說“我瞎了眼怎么生在你的家里”,因為他良善,不忍心傷害父母的心。
我們文化中沒有怎么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模型,家庭結構中一般都是媽媽是最任性的,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怎么說就怎么說,隨便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孩子是最懂事的,第二懂事的是爸爸。
你要感受到孩子不跟你溝通的時候你要先體會孩子都有一顆天使的心,他用這種方式也在也在用這種方式提醒你要成長,要真的懂得溝通,要真心愿意溝通。
真正傾聽,敞開心來傾聽,帶著一種驚喜來傾聽,帶著沒有判斷來傾聽,不是他的某一句話都挑你一根神經,他怎么講你都很愉悅的聽,很信任的聽,真正的聽他真實的心聲,真正的聽他真正的渴望,聽他的心聲。所以《莊子》才有一句話“勿聽之于耳,聽之于心,勿聽之于心,聽之于氣”,就是聽他那個性靈,那個小種子在抽芽,似有若無嗒嗒的聲音。帶著敞開的心,學習的心來聽,讓他每個和你的分享有價值,成意義。
孩子很小的時候,他一開口,父母就高興的不得了,你看他居然會用這個詞了,他居然這么說話了,甚至說得不那么精準,父母都覺得很幸福,覺得童言無忌真的很可愛。他的分享讓爸爸媽媽開心滿足,符合生命利的模型,他就愿意分享,愿意表現,因為他覺得他的表現讓父母開心,感覺到他長大了,感覺到他的可愛,你都有一種驚喜的感覺。一旦父母要開始進入教育的角色的時候,他的每一句話動輒得咎,還要批評他,修正他,這樣的溝通太辛苦了。他就把你從他的世界中趕出去了,他的世界就和你無關了。而你又是他的爸爸媽媽,意味著孩子在這個世界是孤單的。
當你的聽充滿信賴,充滿了解,充滿愛,沒有判斷的時候,孩子就會自我修正。孩子在說的過程中也就在長智慧了,敞開的傾聽就是不言之教,讓你孩子的心深邃、穩定,他也就懂得傾聽。你不要做他的世界中的濫捕濫殺者,要做他世界中尊貴的客人,用愛,用信任和他同感,和他同在。這份愛和信任就讓他可以更好地在他的世界中綻放他的夢,因為他那個基底的生命動能,基底的夢和趨力被強烈的共振,就變得有力量,就更懂得如何來實現他的價值。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有研究者開始對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得到了較為一致的結論: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是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相聯系的。進入青春期以后,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對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這一影響首先表現在青少年時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探索自我同一性方面。親子溝通會影響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形成和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同時,青少年與父母之間良好的溝通與青少年的學業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等正向的發展結果有密切聯系。而有問題的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的孤獨、抑郁等關系密切。可見,家庭中的親子溝通深刻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關于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以往研究從個體特征、親子關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究了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個體特征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溝通雙方的年齡、性別、個性特點對親子溝通的影響,其中有關親子人格特點對親子溝通的影響的研究很少。僅有的一兩項研究發現,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點影響各自的溝通行為以及對對方溝通行為的感知。研究表明,外向者在溝通中表現出較高的開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合作性較強,更傾向于同對方維持和諧關系;外向性和宜人性個體對他人行為善于進行積極的感知和歸因,特別是高宜人性個體在溝通中較少感知到沖突,對沖突的評價也更為積極;神經質者較冷漠,傾向于把對方的行為歸因為不誠實,因此表現出更多的溝通擔憂和敵意,難以與對方維持溝通。近來,方曉義等從人格交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考察交往雙方的人格互動狀況與親子交往的關系,研究發現母親和子女間的性格匹配與較少的母子沖突正相關。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