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孝道
父母把我們拉扯成人,一輩子含辛茹苦,如今到了風燭殘年,我們做兒女的盡點孝道是再應該不過的事情了。然而有不少人做不到這一點,有的人視父母如累贅,對父母冷眼相待,惡語相傷。這是大不敬。更有一些不顧臉皮的人,自己住著樓堂瓦舍,卻把父母丟在低矮陰暗的小屋里,不聞不問,老而不養。這是大不孝。
在現實生活中,說起孝道,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愿去做“孝子”的,更沒有一個人愿意背上“不孝子孫”的罵名。有的人說:不管別人認為我孝不孝順,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行了。在父母面前,與父母對我們的付出相比,我們又為父母做了什么?難道說就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了嗎?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能如此,我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還不清的債,又怎能有問心無愧之說?
有這么一個家庭,父母為了五個兒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早已榨干了自己所有一切,以至于后來生活拮據,百病纏身。可在父母養老的問題上,五個兒子相互推諉扯皮,矛盾叢生,最后鬧到無人奉養的地步。老兩口萬般無奈,只得將五個兒子告上法庭。當然,法律為老人主持了公道。人們不禁感嘆:養兒防老,兒又有何用?
還有的人在父母活著的時候不管不問,卻在父母死后,大操大辦。他們看似孝道,實則是為了在活著的人面前演戲,其真正用意無外呼兩個方面,一是假借為父母舉喪斂財;二是故意往自己臉上貼金。我們對這種“偽孝子”要勇于說不。古人有訓在先:“床前一杯水,勝似墳前萬堆灰。”這點道理不少人弄不明白,總喜歡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只能是給世人留下不恥的笑柄。
古往今來,人們對不孝的人罵之,對孝道的人敬之。全國著名孝老愛親模范陳斌強,為了方便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用一根布袋帶著母親上下班的動人故事,感動了無數的中國人。我們在為陳斌強的孝贍行為點贊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不孝?反問一下自己,在父母面前,我們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做好?為什么沒有做好?
“孝”字六劃,寫出容易做起難。古人有二十四孝圖,是我們應當傳承和發揚的。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行孝的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為父母行孝的義務和責任。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并不高,物質的有無,財富的多少,不是父母開心的緣由,也不是子女孝順的表現。子女是父母情感的慰藉,只要調整好工作與行孝的關系,盡可能抽出時間去陪伴他們,不讓年邁的父母感到形只影單、感到孤獨,是為一孝。
為撫養我們長大成人,父母耗盡了大半生精力,幾乎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失去了勞動能力。養兒防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我們做兒女的一定要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老有所依的生活,是為二孝。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保持生命的延續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早日抱上孫子,是普天下父母期盼兒女長大后的共同心愿。孫子是老年人的感情寄托,盡早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是為三孝。
干好自己的事業,經營好自己的家庭,是為自己,也是為父母。不讓父母因為自己的某個過失行為操心勞神,擔驚受怕,是為四孝。
老人大多都有話語絮煩,固執偏見的毛病。遇到父母在某件事情上喋喋不休時,要收住自己的性子,管住自己的脾氣,對父母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巧妙地處理好父母的是非矛盾,既有一個“孝”字,也要有一個“順”字,是為五孝
生老病死,乃人生的自然規律。在父母生病期間,我們做兒女的要用心呵護,細心照料,煎藥喂飯、端屎倒尿要不厭其煩,表現出最大的誠心與耐心,把“百日床前無孝子”的“無”字變成“有”字,是為大孝。
父母亡故,子女要為其舉喪,讓逝者入土為安,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自己盡孝的終結。喪禮不必排場,厚養薄葬方為正道。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對照比對,原來我才是個不孝之子。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愿天下所有兒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都能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讓父母安享幸福的晚年。更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孝,留下遺憾,悔恨終生。
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快樂,長命百歲!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