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老人忙著帶孫子,卻不愿意照顧父母?三位子女說了扎心話
“中華詩詞傳”卷九云。“夫樹欲靜而風不止,我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高裕在父母去世后的感受,用來形容他失去父母的無奈。他后悔父母在世時沒有盡到孝道,父母去世后想盡孝道,但為時已晚。
這句話也告誡后人,趁父母健在,好好孝順父母,不要等到年老時,父母不在時才后悔。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六十多歲的人應該很清楚,但卻忙于照顧孫子,無暇伺候年邁的父母。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看看這三個老小孩是怎么說的。
01。不是不想照顧自己,而是束手無策,無所適從。
王先生,64歲,有三個兄弟姐妹。他的母親是87歲,他的父親是90歲。按理說,幾個兄弟姐妹可以輪流贍養父母,但老人不行。
王叔叔說:“你怎么能忘記父母的恩情呢?此外,我有孩子,但這是不可能的。我是家里最年長的人。幾年前,我得了糖尿病。我不能做體力活。我必須每天服用胰島素。
我的妻子每天都要照顧我和我兒子的孩子。此外,她沒有盡到她的孝道。你指望她的兒媳婦能順從她的父母?
我的二哥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的健康狀況沒有我好。兩年前我做了胃癌手術。我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小妹妹就更難了。孩子們13歲時,我的姐夫死于車禍。作為父親和母親,獨自撫養一個孩子。現在,她每天帶孫子上各種輔導班,做家務,身體也不好。
幸運的是,爸爸媽媽身體好,有退休金。我們姐弟三人,怕他們上下樓不方便,就改乘電梯上樓。那天我們實在走不動了,就去了敬老院。
不是我不想照顧父母,是我無奈,不知所措,自暴自棄“。
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大多有孝心,但由于身體狀況的影響,他們想表達自己的孝心,但卻無法做到。
他們對自己的父母感到愧疚,但他們不得不面對現實。雖然不在身邊照顧他們,但關心父母也是有價值的。
2。世上有老人不理解,世上有孩子不放心,夾心面包不舒服。誰知道呢?
57歲的劉叔叔早年生活艱難,從一個貧窮的村莊考入大學,卻留在了城市。多年來,他靠自己的努力成為家庭的支柱。
兒子前年結婚,去年生了一個孩子。他的妻子承擔起了照顧孩子的責任。雖然在同一個城市,但兩地分居,妻子幾乎一直住在兒子家。此外,他的兒子并不擔心。天天創業,輸得一塌糊涂。他賺的錢太少了,無法養活家人。
“劉叔叔說:”我們這一代是最困難的。我們想孝敬父母,但由于城鄉生活環境的原因,我們總是做不到。我不止一次地懇求我的母親。因為我年老多病,跟我到城里去吧。
但老人家不愿意,說如果真有孝心,就回農村去伺候她,不要說那么多。
無奈之下,我兩頭跑。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了。而且我還擔心我的兒子,他不像我母親那樣健康。誰知道這有多難?“
劉叔叔并不孤單。他的父母大多生活在農村,都很長壽。空間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老人不愿意來到子女身邊,甚至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所以他們不進養老院。
已經在城市扎根了,還要擔心子女,加上還沒退休,怎么回農村養老?
雙方都無法妥協和改變,注定了夾心餅干的壓力,真是無奈。
03。我生活在火上澆油。怎樣才能照顧好我的老母親?
60歲的董某有兩個姐姐和一個83歲的老母親。她本應輪流贍養老人,但她的姐姐兩年前因病去世。她告訴母親,她的姐姐已經出國了。
但她很早就離婚了,有一小筆退休金。她仍然與兒子和兒媳住在一起。她每天送孫子上學和放學,并做所有的家務。她的兒媳婦有時會為難她。
“董某說:”有時我覺得我的生活沒有任何意義。我的兒子很害怕他的妻子。看到兒媳婦對我不好,他就想和老母親一起生活,好像見不到她一樣,怕以后動不了。他們對我不聞不問。
但每個星期,我都會去母親那里,幫我洗衣服,做一些工作。幸運的是,她的退休金比我高,而且健康狀況良好。她不能搬家,所以不得不雇一個保姆。我住的地方很亂,我不能照顧她“。
現在,有些老人還認為只有自己的孩子老了才可以放心,但現實是,懂得孝道的孩子自然會孝順。相反,即使他們付出一切,也很難得到孝順。
無論怎樣,作為孩子,你需要為孩子樹立一個積極的榜樣。如果他們身體不好,可以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盡量讓年邁的父母安享晚年。
如果你只認為老人活不了幾年,孫子才是最重要的,你將來就不會面對積極的局面。因為照顧孫子不是你的責任,支持老人是你的責任和義務。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