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仁與禮
孔子所向往敬佩至極的周公制禮作樂,禮和樂在周代稱之為禮樂制度,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主要用于是祭天、祭祖、飲食、起居等等的社會生活。也就是說“禮”是一系列由統治者制定的儀式,用來約束上下級,平級、以及個人的行為規范。所以說,“禮以別異”。在周天子和各路諸侯的較量當中,“禮”就彰顯了天子的地位,諸侯守禮無叛亂之心,王朝才得以穩定。
樂,當然就是在一些重要的講“禮”的場合演奏的音樂。我們的《詩經》里的詩歌配上韻律曲調就是詩樂。比如,《小雅·鹿鳴》就適合貴族之間彬彬有禮的社交場合。所謂“樂以合同”,就是通過樂引起共同的感情。只有感情上有了共鳴,才能自覺地認同禮儀,自覺地守禮,這樣整個社會秩序才會穩定,社會關系才會和睦??傊Y是儀式,周公制禮作樂是為了周王朝的天下“萬邦作孚”。
孔子重視“禮”,一生的都想恢復周禮,建立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親近和睦的社會關系。他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意思是,“如果能夠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那治理國家還何難之有?但如果不能用禮讓的原則來治理國家,那么那些記載禮的文獻又有什么用呢?或者是那還要禮儀有什么用呢?”。但是處于戰國初期的孔子,在春秋末期禮壞樂崩、諸侯分治的年代,這樣的愿望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想要爭霸就要軍事征服,就要暴力,只有征服之后才需要統治,這也是為什么漢代要獨尊儒術了??鬃釉谑送旧蠜]有得到重用,只能說生不逢時。但是他靠講學廣泛傳播了自己的思想,成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禮本乎心,這個心應該是“仁心”。一個有仁心的會“愛人”,甚至會“泛愛眾”,因此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叭省笔堑赖拢鶕疤烀页!钡挠^點,能承受天命的是有道德的君王。“文王之德之純”,所以雖然“周命維新”,但是“上帝既命,候于周服”。在周朝,有德的君主就要“敬天保民”,這就是“仁心”的表現。后來孔子重新提出了“仁”的主張,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說禮是仁心的表現形式,禮本乎仁心。
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施仁政,就要“敬天保民”,還要“與民同樂”、以民為本,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認為,對殘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誅罰。這相比之前孔子的思想更犀利和進步。后來荀子,站在儒家學派立場上,尊崇禮儀也提倡法制。他與孟子的真正分歧在“性惡論”,在他看來,人性有惡的一面,需要通過禮儀教化,法制約束,然后人們才能成為“積善成德”的君子和圣人。后來法家把荀子的思想極端化,提出“法、術、勢”,致力于幫助君王富國強兵。因此,后來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是讓全秦上下每個人都成為戰爭的螺絲釘,這才有了秦兼并六國。
可見,我國自古就不是以法治統治國家的。法治是用在極端的戰爭時期,為戰爭兼并,統一中國而提出來并得到重視的。只要王朝是在大一統的狀態下,仁禮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工具。那么,生活在當今世界,在中華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我們也不能不重視自古以來的仁禮思想,畢竟“仁”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是遠遠高于“法”的底線要求的,更何況誰不想生活在仁心締造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桃花源呢?
特別是在喧囂如此的時代,如何正確認識中國文化的精髓,如何取舍更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