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要刻意的強調孝順?
孝是什么?孝的定義是什么?
在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定義“孝”?
中國是一個講究“孝”的國家,有學者將中國傳統的孝觀念分解為四個方面:
奉養父母
陪伴和服侍父母
給父母帶來尊榮(光宗耀祖)
順從父母
而最近有研究發現,中國的成年人中對這四個傳統孝觀念的認同度最高的是奉養父母和服侍父母,最低的是順從父母,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現代的成年人并不認為無條件順從父母的意見是自己認可的表達孝的方式。
這并不是說現代成年人認為不需要順從父母,仍然有很多年輕人認為需要尊重父母的意見,但是雙方需要有更獨立和平等的關系,能夠在考慮雙方需要的情況下去表達尊重,例如在人生大事上聽從父母的建議,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向父母妥協等。
這似乎對應了當年孔子和孟子的觀點,即孝是重要的,但不一定要順。
其實不僅僅是順從,陪伴和服侍父母也成了現代人非常難實現的一種孝敬方式,“父母在,不遠游”是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
因此有了很多新的表達孝的方式,作為不能陪伴左右的補償,例如:“經常和父母打電話、視頻”、“鼓勵父母積極接觸新鮮事物、培養愛好、享受生活”等。
那么,現代人要做到傳統的孝是那么難,那對于現代的父母來說,是不是通常會感覺到自己的子女不孝呢?
有趣的是,研究卻發現現在的老年人對子女孝順的評價反而比過去更高了。
在一個大型調查中發現(杜鵬,曲嘉瑤,2013),認為子女孝順的老人比例從2000年的76.2%增加到了2010年的80.6%,并且城市里面的老年人比農村的老年人更多感覺到自己的子女很孝順。
現在的年輕人比過去更少陪伴父母左右,更少愿意聽從和順服父母的意見和觀點,但是父母們卻更容易感到自己的子女很孝順,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由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年人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經濟上也有所保障,因此對子女沒有那么依賴,更能夠接受多樣的表達孝的方式。
另外,由于老人更加獨立和自主,有自己豐富的生活圈和興趣愛好,對子女來說壓力也減少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老人和子女之間能夠更和諧地相處,老年人對子女孝順的評價也因此更好。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老年人的孝觀念也隨時代有了變化,但是他們仍然都希望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和關心自己,只是這個陪伴不是每時每刻在身邊,而是期待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子女能夠提供幫助。
那么,作為兒女我們可以做什么呢?
01
如果你不能夠時刻陪伴父母,也一定要常常與父母聯系。偶爾的一通電話,或許不超過5分鐘,對父母來說都是欣慰。
“父母在,不遠游”后面還有四個字,就是“游必有方”,也就是說要有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去處,因此時常與父母溝通聯系,不讓他們擔心是最基本的陪伴。
02
耐心教給他們一些適應新時代的工具,同時理解他們偶爾的保守和固執,因為這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印記。
同時多鼓勵父母培養生活中的興趣,參加一些適合他們的活動,減少父母的孤獨感,也可以緩解父母對子女的依賴,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03
在父母有需要時,給與及時的幫助和陪伴。
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天,是每個兒女遲早都會有的感悟,卻也是每個兒女都容易忽略的。
作為父母
又需要在孝文化的時代變遷中怎么做呢?
01
和兒女做到相互理解,不要在兒女不聽從自己時一味地責備他們不孝,而是去觀察他們更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去試著取得溝通和理解。
02
豐富自己的生活,減少對子女的過度依賴和給子女的壓力,并且給予子女足夠的信任,在信任中給彼此足夠的空間,才能夠更好地彼此相愛。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http://www.zzz818.com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