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皮格馬利翁效應;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個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小學,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極為認真地告訴校長、老師,并透露給這些學生說,這些名單上的學生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將來產生“學業沖刺”的潛力。其實,這份學生名單是隨意擬定的,根本沒有依據智能測驗的結果。但八個月后再次進行智能測驗時出現了奇跡:凡被列入此名單的學生,不但成績提高很快,而且性格開朗,求知欲望強烈,與教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借用希臘神話中一王子的名字,將這個實驗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傳說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熱誠的期望下,塑像變成活人,并與之結為夫妻。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跡呢?由于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學家,教師對他們提供的名單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即對名單上的學生特別厚愛。教師們掩飾不住的深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笑貌、眼神等表現出來。在這種深情厚愛的滋潤下,學生自會產生一種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推動下,他們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管理工作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在管理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覺對方,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寄以期望,對方會產生出相應于這種期望的特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等等,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望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產生。
107.破窗效應;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斗曾經做過一個"偷車實驗",將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分別放在一個環境很好的中產階級社區和環境比較臟亂的貧民區,結果發現貧民區的車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輛幾天后仍然完好無損;如果將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車的天窗玻璃打破,幾個小時后,那輛車也被偷了。后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好,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破窗理論"也確實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18世紀的紐約以臟亂差聞名,環境惡劣,同時犯罪猖獗,地鐵的情況尤為嚴重,是罪惡的延伸地,平均每7個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個通緝犯,每20個逃票的人中有一個攜帶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長布拉頓開始治理紐約。他從地鐵的車箱開始治理:車箱干凈了,站臺跟著也變干凈了,站臺干凈了,階梯也隨之整潔了,隨后街道也干凈了,然后旁邊的街道也干凈了,后來整個社區干凈了,最后整個紐約變了樣,變整潔漂亮了。現在紐約是全美國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這件事也被稱為"紐約引爆點"。還有一個被稱為校園里的"破窗現象":班里新來了一個留級生,由于他的勤奮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學受到震動,學習氣氛開始轉好,有時老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有的人或許不以為然,但是他的一句話--這個內容要考試--便會立即引起同學們的高度重視,留級生的話比老師的話還有效!這說明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現象"于萌芽狀態。將"破窗理論"中的玻璃換XXXXX,它變成了另一種說法,也是我對"破窗理論"的觸動:一個人給別人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取決于他在一些細節上的表現。隨地吐痰,暗示一個人缺乏必要的修養;
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暗示一個人喜歡表現自己;穿什么樣的襪子,暗示一個人的品位如何;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在暗示他不可信任;對任何事都懷疑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對任何事都不滿的人,暗示他是一個憤世嫉俗者;不貪小便宜的人,暗示他很正直……
每件大事都由無數小事--也就是細節構成,將細節盡量做到完美,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一生也由無數細節組成,將小事做好,給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將來才會更美好。
我是一位70歲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學習體驗與分享(其中會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話并結合我的一生體會與經驗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謝!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與我聯系,我會妥善處理,謝謝!)我寫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應注意的事兒!退休后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廣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更多文章請參看趙站長的博客。期待大家的光臨與指教哦^0^!歡迎大家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