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文討論了平臺型電商和自營式電商的商業模式和優略勢,兩類電商也正在相互滲透,未來誰是贏家還不能定論,正巧趕上最大的自營式電商京東公布2011年業績,我們就順道對比看看幾家自營式電商的業績和長短吧!
本文將從毛利率、物流費用占比、市場費用占比、運營利潤占比、庫存周轉天數幾方面數據,對比了當當網、亞馬遜、唯品會、京東的經營狀況,當然,由于這幾家電商的核心品類有差別,整體營收規模差距相當大,因此,本文對比的數字只做參考,具體分析時需結合各家網站的差異進行。
1、毛利率
(注:亞馬遜成本中還計入了Net shipping cost,即配送費,因此亞馬遜的實際毛利應更高)
作為美國最大的綜合性電商網站,亞馬遜以規模優勢換取了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近幾年毛利率都保持在22%以上。當當網最初以圖書銷售為主,毛利率也有20%以上,但由于2011年日用百貨領域擴張速度過快,品類擴張早期渠道不成熟,和供應商之間也沒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導致毛利率降低至13.8%。唯品會近期毛利率有相對漂亮的提升,相比上述老牌電商,唯品會成立時間較短,在訂單量和渠道尚未成熟前,毛利率自然比較低,但考慮到服裝領域庫存壓力大,以及該渠道消貨能力提升,唯品會的毛利率在2011年迅速上升至19%,今年Q1已達21%。相比之下,京東商城的毛利率就低的可憐,僅為5.5%,原因一方面是京東一直引以為豪的3C領域,毛利本身相對較低,另一方面近期進行家電、百貨、圖書品類擴張暫不據優勢,加上擴張過程中價格戰不斷,都嚴重影響著京東毛利的提升,毛利過低,也讓人不得不對京東未來是否有能力實現盈利產生懷疑。
2、物流費用占比
物流費用是采購成本外,電商最大的開支項目,引述貝索斯的觀點,
電商是一個高固定成本,低可變成本的規模經營模式
,倉儲物流設施的完善,是實現用戶體驗的基礎,但高昂的倉儲物流費用,只有當電商實現規模化運營后,才能有效分攤固定成本。亞馬遜實現了規模化運營,目前物流費用占比已降至9%左右。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當當的倉儲物流覆蓋已較為完善,近期物流費用占比在13%左右,李國慶在2011 Q4的分析師會議上提到當當的倉庫面積總計34萬平方米,2012年還將繼續擴建。唯品會則還處在物流擴建過程中,目前倉庫面積大約10.7萬平米,倉儲物流費用占比高達20%,隨著訂單數量的提升,以及新建倉庫高效利用起來,唯品會物流費用占比有很大的下降空間。數字上來看,京東的物流費用占比最低,為6.6%(物流+配送),但這同京東的客單價高相關,原因是京東以出售單價較高的3C品類為主,但隨著百貨、圖書品類擴張,會拉低客單價,物流費用壓力也會逐漸顯現。此外,與其他家電商不同的是,京東在重點城市還擁有自建配送隊伍,自建配送在訂單量足夠大的情況下會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相反則會造成成本壓力,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配送隊伍也會加劇京東的成本壓力。
3、市場費用占比
市場費用體現了電商的用戶獲取成本。品類齊全、價格低廉、用戶體驗提升是電商網站黏住用戶,吸引重復消費的前提,形成粘性之后,電商的用戶獲取成本相對可控。當當近兩年市場費用占比上升,跟品類擴張的推廣,以及近期電商領域競爭加劇相關。唯品會的占比相對其他家較高,約為6.6%;但呈現下降趨勢,原因是公司營收增速迅猛所致,近三年營收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00%。京東的市場費用占比為2.3%,但考慮到京東本身營收規模相對要高的多,市場費用絕對值(4.9億元)并不小,加上京東毛利本身就偏低,5.5%的毛利,光市場費用就扣去一半,用戶獲取成本偏高。亞馬遜市場費用占比保持在3%左右。
4、運營利潤率
綜合上述成本結構分析,再來看各家的運營利潤情況:2011年,當當由盈轉虧,運營虧損率7.86%;唯品會運營虧損率逐漸改善,為14.5%,今年Q1繼續改善,運營虧損已縮小至6.5%;京東運營虧損率5%;亞馬遜運營利潤率1.79%。
5、存貨周轉天數
存貨周轉速度,反應電商運營效率和存貨變現能力。存貨周轉天數越少,存貨占用水平越低,則運營效率越高。2011年,當當網存貨周轉天數長達143,猜測可能與圖書品類的行業性有關,巴諾書店的存貨周轉天數大約在90,當當周轉慢的具體原因希望有高人能解答。亞馬遜的周轉天數接近40天;京東為35天;唯品會為77天(IPO路演文件顯示),由于2011年新建倉庫,倉庫完全利用起來后,將有助于提高周轉效率。
上一篇討論中,大家最看好的自營電商網站是京東商城,但通過這篇成本結構對比,可以看出雖然規模相對其他家要大不少,但京東的成本壓力并不小,用戶獲取成本也相當高,未來物流成本占比和人力成本還有上升風險,5%的毛利要大幅提高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當由于品類擴張和價格戰,也流血不止,加上惡略的競爭環境,使得當當由垂直類電商轉型綜合性電商難上加難。唯品會則成為例外,雖然成立較晚,但由于選擇了差異化的路線,且兩端市場需求旺盛(上端服裝庫存壓力大,下端二三線城市人群價格敏感度高),網站訂單數量快速增長,隨著物流體系的完善,運營效率不斷提升,成本結構不斷改善,成為最有希望最快實現盈利的一家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