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的來源
1、母語教育具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特點,我校現使用語文S版教材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我班學生能夠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具備一定的識字基礎,順應《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潮流,吸納成功的識字教學經驗,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抓住最佳識字期,充分開掘兒童的識字潛能,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應運而生。
本實驗試圖以“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方法的研究”為載體,構建一種符合新的教育要求、兒童本性及語文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主識字,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增加識字量,提高單位時間內識字效率,盡早實現閱讀。
2、選擇此課題的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2年級﹚提出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規律和漢字構造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自主、主動、積極的識字意識,使教師指導識字與學生自主識字相互協調、和諧發展。3、選擇此課題的目的
本課題旨在完成三項工作:
⑴從識字教學的課堂設計的角度探討科學可行的操作思路與策略。
⑵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逐步培養兒童獨立自主識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⑶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在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自主識字中有新體會。
4、選擇此課題的價值
⑴理論價值:
從識字教學的課堂設計的角度探討科學可行的操作思路與策略。
⑵實踐價值:
A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逐步培養兒童獨立自主識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B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在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自主識字中有新體會。
5、實踐的意義:
⑴從識字教學的課堂設計的角度探討科學可行的操作思路與策略。
⑵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逐步培養兒童獨立自主識字的能力,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⑶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在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自主識字中有新體會。
﹙二﹚課題的界定與概述: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個體習得語言文化的能力,是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自主識字是相對于被動機械接受式識字而言的。自主識字能力是學生個體獨立認識生字,滿足個體早期閱讀需求的基礎。它有利于提高語文識字效率,增加識字量,實現盡早閱讀,提高語文學科的學業成績。本課題從大語文觀出發,本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以及從學生的識字能力出發,綜合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激發兒童識字的興趣與情感,探索自主識字的途徑與方法,注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三〕實驗原則
⒈科學性原則: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灌輸知識為主,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的教學方法,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順應兒童認知水平,結合其生活實際,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兒童識字興趣,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⒉整體性原則:
在統一思想指導下,從大語文觀出發,本著生活處處有語文以及學生內心需求考慮,調動多方面因素,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整體教育功能,用整體優化的思想和方法,去探索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實現教師指導識字與學生自主識字相互協調、和諧發展。
⒊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操作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力爭取得最佳效果。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包括引導學生發現漢字構造規律、總結識字方法。學生將字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運用,學習漢字音、形、義,初步感悟漢字文化內涵,培養兒童自主識字能力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⒋共性與個性相結合原則:
在操作過程中,既重視面向全體學生,探索共同的規律,又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均有提高。
⒌實效性原則:
重視研究的實際效果,采取多種形式,面向全體,通過實驗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增加識字量,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⒍靈活性原則:
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如隨文識字、歸類識字(構字識字、韻語識字、看圖識字、部首識字、姓氏識字)。
二、研究的方法過程與具體措施:
(一)科研方法: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本實驗試圖以“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方法的研究”為載體,構建一種符合新的教育要求、兒童本性及語文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模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主識字,改善學生的智能結構,增加識字量,提高單位時間內識字效率,盡早實現閱讀。樹立“問題即課題,工作即科研,教師即專家,結果即效果”的意識,經歷了設計實施方案,撰寫實驗計劃---行動驗證,探索方法---考察---總結反思四個過程。
(二)研究過程
⑴準備階段﹙2007年10月15日—2007年11月15日﹚:
選題,申報,設計實施方案,學習培訓。
⑵實施階段〔2007年11月15日—2008年6月30日〕:
按方案與計劃具體操作,在實驗運行過程中進一步論證完善方案,積累資料,定期進行總結、分析、研究,反思提高。
⑶總結階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
整理分析實驗資料,對操作過程中積累的材料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撰寫實驗報告,接受專家組的鑒定與評估。
(三)具體途徑、措施和做法
1途徑與措施:
⑴以語文S版教材為主,確保完成基本識字任務。高質量完成規定的1—2年級識字1800個,寫其中800—1000個的識字任務,主要以課本為依托,隨課文教學進行,為增識漢字打下良好基礎。
⑵研究識字教學方法,通過提高單位教學時間效率,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⑶補充開放性識字教材,大力鼓勵生活情境識字,加強課內與課外聯系。
⑷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識字實踐活動,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⑸改革教學評價方法,發揮評價調控促進作用。定期檢測,及時反饋,及時了解增識情況,加強個案跟蹤,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對策,調整教學計劃,科學有序地開展研究。
2做法:
(1)從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開展各種活動,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詞串、兒歌、對聯、故事等多種形式,激發兒童識字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每天利用晨會時間背誦古詩、名言、兒歌、成語接龍、《百家姓》。
(2)注意吸取各種識字教學的成功經驗,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通過隨文識字和歸類識字(構字識字、韻語識字、看圖識字、部首識字、姓氏識字、同音字區分和形近字比較等),力求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達到識用結合。
(3)采取活潑多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鞏固識字。通過開火車、手拉手、摘蘋果、一字開花等游戲在玩中學,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指導學生辦《我愛識字》專版手抄報,評選“識字大王”“讀書小狀元”,激發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進一步鞏固識字。
三、研究結果與結論
研究結果:本課題以“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方法的研究”為載體,從構建一種符合新的教育要求、兒童本性及語文學科特點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模式入手,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切入點,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游戲、課外閱讀、社會實踐,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教師通過隨文識字、聯想識字、歸類識字、比較識字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增加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識字量明顯增多,實現了盡早閱讀,收集信息和積累語言的能力明顯增強,語文學科的成績明顯提高。教師自身水平得到了提高,科研意識增強,教育教學理論得到進一步深化。
研究結論:探索出“小學語文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方法”,并通過實踐檢驗,證明科學可行。具體方法如下:
(一)、從調動學生的識字興趣入手,開展各種活動,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詞串、兒歌、對聯、故事等多種形式,激發兒童識字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通過《觀察人體識漢字》、《看畫識字真有趣》、《我在家里貼字卡》、《邊看電視邊識字》、《我在街上識漢字》、《我讀對聯識漢字》,引導學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去親自體驗感受,產生語文學習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意識,從而縮短與學習內容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與熱情,盡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識字的過程中去。
(二)、研究識字教學方法,通過提高單位教學時間效率,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注意吸取各種識字教學的成功經驗,教給學生識字方法。通過隨文識字和歸類識字(構字識字、韻語識字、看圖識字、部首識字、姓氏識字、同音字區分和形近字比較等),力求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達到識用結合。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掌握漢字的方法,形成獨立識字的本領去主動認字,體驗成功的快樂,讓學生的興趣持之以恒,讓單純的興趣變為學生的一種心理滿足,形成學習的內驅力。自主識字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愿意識記的字、自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記住字形,教師的引導只是體現在恰到好處的點撥上,如讓學生說說:“你記住了哪個字?是怎樣記住的?”學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既提高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提高了識字效率。
(三)、補充開放性識字教材,大力鼓勵生活情境識字,加強課內與課外聯系。每天利用晨會時間背誦古詩、名言、兒歌、成語接龍、《百家姓》。
(四)、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通過豐富多彩的識字實踐活動,提高自主識字能力。
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指導學生辦《我愛識字》專版手抄報,評選“識字大王”“讀書小狀元”,激發學生課后閱讀的興趣,進一步鞏固識字。
(五)、改革教學評價方法,發揮評價調控促進作用。定期檢測,及時反饋,及時了解增識情況,加強個案跟蹤,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對策,調整教學計劃,科學有序地開展研究。
解決的問題:
1、從識字教學的設計角度出發,探討出“自主識字”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教學驗證科學可行。
2、學生自主識字興趣明顯增強,識字量增大,語文學科成績提高,實驗班學生人均識字量達到1533字,明顯超出同年級學生識字量(語文S版一年級課標要求會認字共773個),其中46%同學達到1600字以上,32%同學達到1800-2103字,實現了盡早閱讀。
3、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識字方面有自己的體會。
四、反思與設想
(一)科研意識提高了,更感理論的貧乏。
在沈陽市“一線教師科研課題”研究中,我真正體會到了“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意義,做一名科研型教師是時代對新型教師的要求。一線教師科研課題的開展,給我提供了研究和實踐的平臺,提高了我的理論素養和研究水平,更感理論的貧乏,今后一定堅持理論學習。
(二)研究意識增強了,更需操作的規范。
在研究中,作為教師的我,成了教育科研的主人,是科研活動的主體,主體性得到充分地發揮,社會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提高,我充分利用在教學第一線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創造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然后在教學中實踐檢驗,并形成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我把在教學過程中、備課當中、信息搜集當中或在任何時間產生的新靈感、新思路、新的教學思想,隨時記錄、整理,使我的日常教學工作與教學研究、自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下的職業工作方式。今后我一定在實驗的操作上做得更規范。
(三)今后還需繼續努力,不斷探索創新。
因為實驗時間緊,所以實際學生人均識字量1553個,與實驗的預期目標---學生識字量達到1800以上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有決心同時也有信心,在2008年12月底,一定能實現我的目標。
(四)今后引導學生學會用“部首查字法”自主識字,指導學生背誦《千字文》,積累詞匯,為自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