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個英國朋友,來中國工作多年,之后又去了阿根廷工作。他的生活工作過足跡已經(jīng)遍布五大洲,不僅僅是到此一游。除了工作外,他還酷愛爬山,利用工作之便,翻了很多名山險川卻其樂無窮。有次他在遙遠又神秘的南美洲翻山越嶺時,自己拍了張照片post出來,寫到Advenutre is what life all about. 我看到這句話,共鳴得眼淚都掉下來。
是的,我想英國人骨子那種“不冒險何以生命”的精神是深入到他們的DNA里面的。所有的以生命去冒險的探險家們,不管成功還是未成功,都被這個民族視為英雄。也或許正是這種Adventure spirit,才會成就了如今的大不列顛。
今天,我們講一個倍受英國人崇拜,但從未成功過的探險英雄的故事。人家一來就上的探險骨灰級項目——目標:南極!
說起南極探險家,大家最熟悉恐怕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阿蒙森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并且成功返回;斯科特是第二名,但是在返程途中遇到極寒天氣,不幸身亡。但是,其實還有一個人,在當時與阿蒙森和斯科特齊名,被稱為探險英雄年代的三大巨頭。
而且這個人在2002年BBC評選的100個偉大的英國人中,位列第十一,是英國人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他就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國南極探險家沙克爾頓 Sir Ernest Shackleton。(探險家也可以帥得很深邃。。。)
沙克爾頓作為一個探險家,他所有的南極探險活動都沒有一次成功。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在離南極點還有180公里處,與首次到達南極點的目標擦肩而過。那到底是個怎樣的故事讓他名垂千古?
冒險家的開始:從船童到船長
沙克爾頓 1874 年出生在愛爾蘭的基爾代爾郡,在穩(wěn)定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長大。然而,冒險家的家庭卻并沒有那么冒險的氛圍,家人都希望他當一名醫(yī)生。可是,沙克爾頓從小就對海洋和英文詩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是個典型的向往著“詩和遠方”的孩子。
在16歲時,他請求父親允許他出海。像英國這樣的島國,海洋是這個民族的一部分,沙克爾頓也為之熱血沸騰。但是!有錢老爸不!贊!成!
來來來,猜猜后面劇情是什么?如果是中國家長,一定是不可以!給我滾回去當醫(yī)生!立刻!馬上!這輩子別想出海了!我是為你好!
但是這個爸爸不是,雖然不贊成,但是為了讓兒子放棄這個stupid dream,他同意了兒子出海,并讓他當上了最底層的船童,每天各種低級苦逼的工作,心想兒子自己親歷磨難后就會自己打消出海念頭。如果不是那么有真愛,爸爸這個策略還是非常有智慧又高情商的。 (是不是也很值得學習?)
不想,沙克爾頓在船上過得簡直如魚得水般自在,24歲時便成為了全能船長。冒險已經(jīng)全面起航。
南極夢:第一次壞血病,失敗
出海對沙克爾頓已經(jīng)輕車熟路不再是冒險后,他開始有了南極夢。那時人類還從未踏上南極極點,一個未知的領(lǐng)域?qū)γ半U家來說最有吸引力。
沙克爾頓的第一次南極遠征是1901年,當時他隨從探險家斯科特和醫(yī)生威爾遜前往南極探險。但因經(jīng)驗不足,3人在南極內(nèi)陸都出現(xiàn)了壞血病的癥狀。最后他們被迫在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返回。第一次南極探險失敗。
南極夢:第二次快餓死,失敗
第二次沙克爾頓自己組織了探險隊,和他的3個伙伴于1908年11月出發(fā)向南極挺進,到了11月底,他們已經(jīng)打破第一次南極探險的紀錄了。但由于沒選好交通工具,四人筋疲力盡,為了防止餓死,最終他們只得把英國皇后贈予的國旗插在了距南極點只有180公里的地方。第二次探險又這樣失敗了。
四年后,挪威人阿蒙森成功到達南極點,成為人類首次。沙克爾頓得知后發(fā)了一封祝賀電報,寫道:“最衷心的祝賀,偉大的成就。”
南極夢:驚心動魄的第三次,雖敗猶榮
沒有當成首個踏上南極點的人,沙克爾頓為自己找到了新的目標 —— 橫跨南極大陸。當時他在倫敦到處游說,希望獲得資助,那些被沙克爾頓勸說資助的人質(zhì)問他如果失敗了怎么辦,沙克爾頓堅定的回答:
我不會失敗,真正的失敗者是那些怯于嘗試的人。
1914年初,南極探險家沙克爾頓發(fā)布了一條招聘啟事: 招聘人手參與極危險的旅程,赴南極探險。薪酬微薄,需在極度苦寒、危機四伏且數(shù)月不見天日的地段工作。不保證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可獲得的僅有榮譽——沙克爾頓。沒有想到的是,短短幾天內(nèi),報名者竟達5000人之多。經(jīng)過認真、嚴格的挑選,沙克爾頓最后從中確定了27名船員。
5個月的集訓與準備工作結(jié)束后,1914年8月1日,連沙克爾頓在內(nèi)的27位騎士,乘木船離開倫敦。沙克爾頓根據(jù)家族的座右銘“堅毅必勝”,把木船命名為“堅毅號”。
但不幸的是,在第二年的1月8日,“堅毅號”到達南極邊緣的威德爾海之后,既身陷冰川之中而動彈不得,并隨冰雪漂移了10個月。最終被巨大的冰坨壓垮,沙克爾頓不得不選擇棄船。
之后,他們決定嘗試徒步橫越冰雪到大海,但每天行程連3公里都走不出,體能消耗卻無比巨大,最后沙克爾頓毅然決定放棄前進,就在浮冰上扎營。在食品、衣服,遮蔽物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沙克爾頓和他的船員在冰天雪地中整整露營了4個月。這4個月中,為了鼓勵船員的斗志,在與船員同樣心身俱疲的情況下,沙克爾頓仍然談笑風生,并不時在冰上翩翩起舞,給船員逗樂。而這時,他們幾乎所有的食品都已吃完,只能靠企鵝肉和冰雪維持生命。
當探險隊員隨冰漂浮到北面開放水域后,他們立即用棄船時搶救出的三艘小救生艇,經(jīng)過了七天艱苦的海上旅程,齊心合力勉強航行到荒蕪的大象島。而大象島是一個遠離航道的無人島嶼,留在那里也只有死路一條。
眼見船員們的體能和精神都瀕于極限,沙克爾頓知道不能再等了。1915年4月24日,沙克爾頓決定與另外4名船員乘坐一艘22尺長的救生艇“加蘭號”開始一項幾乎是不可能的自救行動,目標是橫渡約1300海里(750公里)波浪滔天的海面,到設(shè)有捕鯨站的南喬治亞島求救。
臨行前,沙克爾頓秘密寫下一張字條,交由一名船員保存,相約20天后如他沒能返回救他們時才打開。字條上他寫著:“我一定會回來營救你們,如果我不能回來,那我也盡我所能了。” 5個人在狂風怒海中航行了17天,終于抵達南喬治亞島。
但是,捕鯨站設(shè)在南喬治亞島的北岸,在留下兩個體弱的隊員后,另兩位隊員隨沙克爾頓在30小時內(nèi),奇跡般地橫越了42公里被認為飛鳥難越的高山冰川,走過了從來無人涉足的南喬治亞內(nèi)陸,準確抵達北岸的當尼斯捕鯨站。
捕鯨站站長目瞪口呆的望著3個像是從天而降、似人似鬼的物體發(fā)問到:“你們是誰?”
走在最前面的人開口說話:“我是沙克爾頓。”
此時,早以為“堅毅號”已無任何生還希望的捕鯨站站長、一個壯如鐵塔的錚錚漢子聞言轉(zhuǎn)身掩面而泣。
之后,體能尚未恢復的沙克爾頓就開始救援行動,所有的人都勸阻他,要他留在捕鯨站休息,由別人前往營救,但沙克爾頓堅決不同意,他說他一定要親自去,因為出發(fā)前答應過他們。
因為風浪太大,前三次救援均告失敗。
8月30日,當?shù)谒拇纬霭l(fā)的營救船只終于駛近大象島時,心情激越的沙克爾頓兩眼直盯著前方,當隱約有人影可辨時,沙克爾頓便急著清點人數(shù):1、2、3、4、…..23。
“他們都在那里!他們?nèi)荚冢。 ?/p>
沙克爾頓因狂喜而泣,回頭向營救船上的人們反復大喊:
“他們?nèi)荚冢 ?/p>
“他們?nèi)荚冢 ?/p>
“他們?nèi)荚冢 ?/p>
而此時,這些隊員們已經(jīng)在風雪中等了整整四個多月。
事后有人問及這些船員,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他們在枯坐干等中支撐這么久的時間?其中一個船員說:“我們堅信沙克爾頓一定會成功,他有這個能力,如果萬一失敗了,我們也知道他盡力了……”這位船員的話與那張根本未打開的字條出奇的相似,問及那位收存字條的船員,為什么在超出預計時間那么久之后仍未打開字條,他說:“因為我和剩余的所有人直到那時仍堅信沙克爾頓會成功,他不會丟下我們不管…….”
這是一次失敗的航行,但卻成為人類歷史上英勇和頑強斗志的典范,雖歷史久遠,但在朝不保夕,生命希望幾近是零的情況下,沙克爾頓臨危不懼的堅毅與誠信,保持隊員士氣、維系團隊精神的英雄氣概,至今仍讓人欽佩不已。
英雄的終結(jié)
沙克爾頓的探險從未結(jié)束,但不幸在一次探險中由于心臟病突發(fā)去世。他的死也被認為是人類探險南極英雄時代的終結(jié)。
他的遺體埋葬在了南極,這個他一生都夢回縈繞的土地。下葬時,也并未按照船員死亡安葬時遺體東西朝向的風俗,而是頭朝向南方,朝向他窮奇一生探索和熱愛并追尋的目的地。
他的墓碑背面,鐫刻著他最愛的羅布特布朗寧的詩句:
I hold that a man should strive to the utter most for his life's set prize.
我相信每個人都要最大可能的去努力奮斗,來贏得生命里既定給你的獎勵。
他做到了。不冒險何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