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是陶瓷器裝飾的傳統(tǒng)紋樣之一,最早出現(xiàn)在中原地區(qū)龍山文化陶寺類型器物上,彩繪蟠龍紋陶盆是最富有特征的器物。
五彩云龍盤,明崇禎
高5.3cm,口徑26.5cm,足徑16cm
盤口微撇,弧壁,圈足。胎體厚重,通體五彩,盤心青花雙圈內(nèi)繪一立龍,周圍滿飾紅彩云紋,雙圈外以綠彩飾海水礁石,外壁繪雙龍戲珠紋。底白釉,青花雙圈內(nèi)書“甲戌春孟趙府造用”八字楷書款。甲戌年為崇禎七年(1634年)。
明成祖第三子高燧于永樂二年(1404年)被封為趙王。“趙府造用”款瓷器,為趙王府定燒用器。此盤從裝飾風(fēng)格及施彩特點都帶有晚明時期的典型特征。此盤磨彩嚴重,但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王府用器,同樣的器物并不多見,上海博物館亦有收藏。
青花云龍紋碗,明宣德
高10.2cm,口徑27.8cm,足徑11.2cm
清宮舊藏
碗敞口,方唇,淺腹,圈足。里白釉無紋飾。外青花裝飾。口飾青花線兩道,壁飾祥云雙龍,近底處飾蓮瓣紋,足墻飾如意云頭紋。口沿下從右向左橫書楷體“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此器造型淺闊,紋飾描繪細膩。
青花云龍雙耳爐,明萬歷
高30.8cm,口徑22cm,足徑17.5cm
此爐僅余腹部,胎體厚重,釉面泛青,外壁以青花繪雙應(yīng)龍騰飛于海水江崖之中,腹部一面長方形開光,內(nèi)書“江西撫州府臨江縣,客寓平陽縣市心街,居住信士黃世錦、妻林氏,男□子露同侄黃子佩、妻薛氏、陳氏,男應(yīng)神喜舍大香爐、花瓶壹付,祈保家門清吉、人口平安、買賣亨通、諸事迪吉、福有所歸。大明萬歷壬寅仲夏立日吉”。萬歷壬寅年為萬歷三十年(1602年)
明代晚期佛教、道教盛行,此時民窯燒制一種特殊的瓷器,即為廟宇定燒的供奉器皿,并多在供器上寫下祈求的愿望,以求神仙保佑。供器一般以香爐、瓶最為多見,此外還有凈水碗、盤等。
青花飛龍爐,明正統(tǒng)
高27.5cm,口徑27.9cm,足距28.3cm
圓腹,3獸形足,腹部有對稱兩獸頭耳,耳上部殘缺。腹部青花繪有3條飛翔于云海之中的應(yīng)龍,頗有氣勢。爐內(nèi)與3足對應(yīng)處有3個大鈕。器底有一圓孔。
此器造型古樸莊重,胎體堅致,畫風(fēng)豪放,青花呈色藍中泛灰,代表了這一時期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紅彩云龍盅,清嘉慶
通高4.7cm,口徑6cm,底徑2.8cm
盅敞口,圈足。外壁以釉上紅彩描繪舞動的云龍與海水,口沿與圈足處各飾兩道青花弦紋。底部書 “大清嘉慶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款。
此盅仿清康熙器形燒制,曲線流暢,器形優(yōu)美,所繪云龍線條一絲不茍,為一件清代后期官窯制作的精美的酒具。
素三彩團龍瓶,明萬歷
高37.5cm,口徑9.5cm,足徑16cm
瓶鋦口,短頸,溜肩,瘦脛,圈足外撇。頸部及近足處均繪有一周黃彩寬帶紋,肩部以青花繪蓮瓣紋,外壁以孔雀藍釉為地,黃彩飾團龍紋。
素三彩是指景德鎮(zhèn)燒制的一種低溫釉上彩瓷。器表紋飾以黃、綠、紫彩為主,不用或少用紅彩,故稱素三彩。清人許之衡著《飲流齋說瓷》中有“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溫?zé)傻乃靥ド希貌视蕴钤谝芽毯玫募y樣內(nèi),然后再經(jīng)低溫?zé)伞K厝蕜?chuàng)燒于明宣德時期,萬歷素三彩器出現(xiàn)色地疊燒工藝,如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等。此器是以孔雀藍釉為地,上施黃彩,雖然彩有剝落,且不甚均勻,但我院收藏明萬歷素三彩器僅此一件。
青花云龍紋盤,清乾隆
高3.9cm,口徑18.5cm,足徑12cm
盤撇口,弧壁,圈足,足內(nèi)白釉,有“戊二十五號十七年樣” 青花楷書款。由此可知此盤為乾隆十七年(1752年)燒制的瓷器坯樣。該盤對研究乾隆時期瓷器制作工藝具有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青花云龍紋賞瓶,清同治
高39cm,口徑10cm,足徑13cm
瓶撇口,長頸,圓腹,圈足。以青花繪雙龍戲珠紋,輔以海水江崖與回紋做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同治年制”雙行六字款。
賞瓶是為皇帝賞賜需要而專門燒造的,始見于清代雍正年間,歷朝多見纏枝蓮紋,繪云龍紋者極為少見。
青花云龍紋盤,明洪武
高3.2cm,口徑14.4cm,足徑8.8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內(nèi)外青花裝飾,內(nèi)底雙弦紋內(nèi)繪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紋,里口邊繪卷草紋,外壁繪云龍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此器胎質(zhì)精細,胎體厚重,釉面瑩潤,青花色澤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分散著極其明顯的深色小星點,這種小黑斑的特征與元代和明永樂時的青花器常見的塊狀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盤內(nèi)壁釉下模印云龍紋,延續(xù)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裝飾風(fēng)格。
青花海水龍紋缽,明宣德
高12cm,口徑26.5cm,足徑12cm
缽(音bō)口微斂,弧腹,平底。通體青花裝飾。外壁從上至下依次繪海水紋、云龍紋、蓮瓣紋。內(nèi)底青花雙線圈內(nèi)署青花楷體“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底素胎無釉。
此器造型敦實,紋飾生動,青龍矯健,頗有氣勢,為宣德官窯瓷器之精品。
缽形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缽”字是佛門盛貯器的音譯,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僧人多用之。明宣德時,皇家崇信佛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大批藏地僧侶紛紛入京朝貢。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制的瓷缽,斂圓口,弧形深壁,底有兩種,一為細砂平底,一為無釉淺圈足環(huán)底。品種有白釉、灑藍釉和青花器。灑藍釉器的外壁飾有暗刻云龍紋。青花器的外壁繪有云龍、纏枝蓮等。清代有仿制品.
青花夔龍紋罐
高19cm,口徑15.8cm,足徑13.8cm
罐直口,鼓腹,內(nèi)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外飾青花紋樣。頸與肩部飾如意頭紋。腹部繪2只首尾相連的夔龍銜花紋。近底處繪一周仰蓮瓣紋。底施白釉,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
宣德青花圖案以線條流暢、紋飾豪放生動著稱。夔龍紋樣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時已成為瓷器上的典型圖案,后世亦多延用。宣德時所用青料據(jù)明萬歷時王世懋《窺天外乘》和黃一正《事物紺珠》中所記為“蘇麻離青”,這種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在適度的窯爐氣氛下燒成后能呈現(xiàn)寶石藍般鮮艷的色澤,但由于含鐵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勻的黑色結(jié)晶斑點,與艷麗的藍色相互映襯,更增其藝術(shù)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澤即具有這一時代特征。
青花穿花龍紋碗,明正德
高10.3cm,口徑23cm,足徑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內(nèi)外青花裝飾,里心與外壁均繪穿花龍圖案,圈足外墻繪如意云頭紋。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署八思巴文四字雙行款,譯文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莊,釉面瑩亮,釉色白中閃青,青花呈色藍中泛灰。
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與此碗造型、紋飾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窯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書 “正德年制”雙行四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黃地紅彩二龍趕珠紋碗,清康熙
高7.4cm,口徑15cm,足徑6.4cm
清宮舊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壁黃地紅彩雙龍紋裝飾。紅彩呈棗皮紅色。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黃彩與礬紅彩雖都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但是它們所含PbO(氧化鉛)和Fe2O3(三氧化二鐵)的量卻不相同。黃彩中PbO的含量在40%以上,F(xiàn)e2O3的含量為3%,因此Fe2O3能全部溶于釉中并以三價鐵的形態(tài)使釉呈黃色。而紅彩中PbO的含量不高,F(xiàn)e2O3的含量卻高達30%-50%,大部分氧化鐵不熔于釉中,而是以超細顆粒狀態(tài)懸浮于鉛釉表面而使釉呈紅色。
青花云龍紋爐,清順治
高19cm,口徑21cm,底徑12cm
爐盤口,短頸,斂腹,平底,因殘缺無耳無足。口沿施醬釉,外口下繪幾何紋,頸飾菊花寶珠紋,腹飾二龍戲珠,隙地青花書“山東東昌府臨清州席廠街,三義廟供奉爐、瓶一案。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三日,信士董世瑜奉。”
此爐造型、紋飾均為清初青花爐的典型式樣,且書有具體的供奉地點、年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礬紅彩云龍紋盤,清雍正
高3.4cm,口徑17cm,足徑11cm
盤敞口,淺弧腹,圈足。盤內(nèi)外以礬紅彩裝飾。內(nèi)口沿處繪弦紋兩道,盤心繪一立龍,周圍襯以火焰紋,盤外壁繪雙龍戲珠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
以“云龍紋”作為器物、服飾的裝飾紋樣,是清代宮廷物品的一大特色,體現(xiàn)了皇室尊貴的象征。
斗彩云龍紋蓋罐,清雍正
通高10.4cm,口徑5.7cm,足徑7.8cm
罐小口,矮直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底內(nèi)凹成圈足,帶蓋。蓋面微現(xiàn)弧度,直壁,面飾青花飛龍一條,壁繪斗彩朵云紋。器腹部飾青花三爪飛龍兩條,間以綠彩朵云,肩、脛處以黃、紅、綠彩分別繪覆仰蓮瓣紋,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罐造型模仿成化斗彩“天”字罐,規(guī)整端莊。所繪飛龍形象生動,動感強烈,色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綠彩為主,清逸秀雅,是雍正時期御窯廠在模仿成化斗彩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新之作。
粉彩龍鳳紋碗,清光緒
高6cm,口徑13.9cm,足徑5.4cm
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碗內(nèi)光素。外壁以粉彩裝飾,有紅、粉、藍、黃、翠綠和金彩等多種色彩,繽紛艷麗。近口沿處的黃釉地上繪蝙蝠、桃和“卍”字,外腹飾龍鳳戲珠紋,間以祥云紋,龍鳳圖案的筆觸較為呆板,近底處飾變形蓮瓣一周。外底署紅彩“大清光緒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碗為典型的清宮用瓷器。
青花麒麟翼龍紋盤,明正統(tǒng)
高10.7cm,口徑52.4cm,足徑28.7cm
盤口微撇,淺弧壁,圈足。內(nèi)外青花裝飾。內(nèi)底繪一麒麟駐足于松柏、山石與蕉葉間,麒麟所占空間很大,幾乎占滿盤里心。內(nèi)壁繪四行龍穿行于云海之間。外壁繪纏枝蓮紋。素底無釉。無款識。
明正統(tǒng)時期的青花呈色及畫法與明初已有所不同,不見明初那種普遍出現(xiàn)的鐵結(jié)晶斑。麒麟,作為古代一種祥瑞動物廣泛出現(xiàn)于明代各時期的瓷繪之中,它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象征著吉祥幸福。而紋飾中麒麟與龍紋組合在一件器物上,在永樂、宣德青花瓷器中卻比較少見。
青花云龍紋蟋蟀罐,明隆慶
通高10.6cm,口徑13.2cm,足徑13.4cm
罐口微斂,腹壁略呈弧形,圈足。附蓋,蓋面隆起,中心鏤空古錢紋。通體青花裝飾,青花藍中泛紫,色澤艷麗。蓋面與外壁均繪雙龍戲珠紋。近底處繪變形如意云頭紋。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隆慶年造”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罐為當時流行式樣。形制規(guī)整,作工精細,畫面紋飾疏密有致,年款筆畫工整有力。
明代隆慶以前各朝官窯瓷器上的年款絕大多數(shù)用“制”字,極少用“造”字,而隆慶官窯瓷器上的年款絕大多數(shù)用“造”字,極少用“制”字。
明代蟋蟀罐以宣德、隆慶、萬歷三朝多見,這與當朝皇帝的嗜好有關(guān)。
五彩龍穿蓮池紋繡墩,明嘉靖
高36.9cm,面徑24.0cm,底徑24.0cm。清宮舊藏
繡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隆起。內(nèi)素胎,外青花五彩裝飾。墩面繪一正面龍騰躍于蓮花水池之上。外壁中間主題紋飾為二龍穿行于蓮花水池中,上下各凸起鼓釘紋一周,鼓釘與墩面之間和底足之間均繪回紋。
繡墩又稱坐墩、涼墩,盛行于明清兩代,見有木質(zhì)、石質(zhì)、瓷質(zhì)等材質(zhì)。品種有青花、素三彩、斗彩、粉彩等。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
通高30cm,口徑10.5cm,足徑15.3cm
壺短頸,圓肩,鼓腹,圈足,曲流,提梁柄。頸繪青花十字朵云,肩繪雙云龍,主體紋飾是腹部的五組團龍紋,紋飾空隙處有靈芝草托暗八仙紋,足上繪蓮瓣紋一周。寶珠鈕蓋,鈕上繪纏枝花葉,蓋面有雙云龍及朵云紋。曲流及提梁柄上滿繪纏枝花卉紋。底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隆慶年造”六字款。此壺體態(tài)碩大,胎厚重,造型淳厚飽滿。底釉光潔明澈,使用回青料,發(fā)色藍中泛紫,濃麗鮮艷。花紋雖密,但繁而不亂,層次清晰。此器代表了明中后期官窯青花的制作水平。
其時青花圖案除團龍紋外,還有團鶴、團螭、團鳳、團花等,山石、魚藻、花鳥等也常見。穆宗隆慶只有六年,青花瓷器的制品較少。這件提梁壺帶有隆慶本朝款識,是目前國內(nèi)僅存的珍品之一。
礬紅彩云龍紋杯、碟,清康熙
通高3.8cm,碟高1.5cm,口徑10.9cm,足徑9.6cm,杯高3.2cm,口徑5.5cm,足徑3cm
杯敞口,深弧壁,圈足。碟撇口,淺斜壁,圈足。杯內(nèi)外施白釉,外壁以紅彩團狀云龍紋裝飾。碟內(nèi)外施白釉,內(nèi)底紅彩龍紋裝飾。杯、碟之圈足內(nèi)均施白釉。無款識。
此套礬紅彩云龍紋杯、碟作工精細,釉色瑩亮,色彩純正,龍紋裝飾十分醒目,堪稱康熙時期礬紅彩中的精品。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
高35.5cm,口徑7.2cm,足徑13.5cm
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nèi)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nèi)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
青花纏枝牡丹云龍紋罐,元
高28cm,口徑22.3cm,足徑18cm
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內(nèi)外施青白色釉。外壁飾青花紋樣,自上而下用青花雙弦線分隔成5個紋樣帶。頸部繪纏枝梔子花紋,肩部繪卷草紋,上腹部繪雙云龍紋,下腹部繪纏枝牡丹紋,近足處繪仰蓮瓣紋。
此器形制渾厚飽滿,紋飾繁密而有氣勢,所繪龍紋頭小,頸細,身體細長,三爪動感較強,形象兇猛,是典型的元代龍紋式樣。
青花云龍紋“壽”字蓋罐,明嘉靖
通高54.2cm,口徑25.2cm,底徑30cm。
罐圓口,方唇,溜肩,肩下漸斂,平底。蓋面隆起,蓋頂置寶珠形紐。罐里光素?zé)o紋飾,外部青花裝飾。肩繪纏枝蓮紋。蓋和腹部均繪雙行龍、盤“壽”字及朵云紋等,腹下部還襯以海水江崖紋。近底處繪勾云紋。素底無釉。罐外口沿下橫書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書款。
此罐造型渾厚,構(gòu)圖繁密嚴謹,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據(jù)文獻記載,此時期的青花瓷使用進口的“回青”料描繪,色調(diào)翠藍濃艷,微泛紫紅,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青花龍鳳紋出戟花觚,明萬歷
高21.9cm,口徑15.7cm,足徑11.3cm
觚(gū 音孤)撇口,長頸,鼓腹,兩側(cè)對應(yīng)出戟(jǐ 音幾),高圈足外撇。通體青花裝飾。腹部主題圖案繪云龍和云鳳紋。頸部繪洞石牡丹兩組。足上繪云朵、折枝花和圓點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歷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觚為宮廷陳設(shè)用器,仿商周青銅器式樣,造型端莊,雄渾古樸。青花呈色藍中泛紫。圖案寓意吉祥,龍鳳紋組合描繪寓意“龍鳳呈祥”。
綠地紅彩云龍紋盤,清康熙
高4.7cm,口徑21.7cm,足徑14.2cm
盤敞口,弧壁,圈足。通體內(nèi)外綠地紅彩云龍紋裝飾,紅綠兩種色彩對比強烈。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官窯曾大量燒造單一色地、單一色彩瓷器,如白地綠彩、白地紅彩、黃地綠彩、黃地紫彩、黃地紅彩、綠地黃彩等,但綠地紅彩卻很少見,故這件綠地紅彩龍紋盤就顯得彌足珍貴。
青花九龍鬧海紋碗,明成化
高7.8cm,口徑17.2cm,足徑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口繪錢紋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繪不同形態(tài)的龍9條。碗內(nèi)底青花雙圈內(nèi)飾海水龍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青花雙線圈內(nèi)署青花楷體 “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
此器紋飾生動,腹部淡描海水,濃繪九龍,形態(tài)威猛生動,氣勢奪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稱,此器青花深淺相襯,更烘托出神龍之矯健,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見佳作。
黃地綠彩云龍紋尊,明正德
高11.2cm,口徑14.6cm,足徑8.4cm
尊撇口,圓腹,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黃地綠彩繪云龍紋,近底處繪蓮瓣紋。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楷體“正德年制” 四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黃地綠彩瓷器始燒于明代永樂官窯,以后各朝多有燒造,但以正德官窯制品評價最高。
青花龍穿花紋撇口尊,清雍正
高68.8cm,口徑23.7cm,足徑23cm
尊撇口,粗長頸,圓腹下收,近底處外撇,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瓶頸與腹部分別繪通景龍穿四季花卉圖案,以海水紋、回紋、如意云紋相隔。近足處襯以海水江崖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形體高大挺拔。青花顏色濃郁艷麗,紋飾畫工精細,具備清代前期陶瓷大器的偉岸風(fēng)格。這種器形源自康熙朝的瓷尊,但口沿和足底撇度比那時的器物明顯見小。
青花云龍紋螭耳瓶,清嘉慶
高25cm,口徑6.5cm,足徑7cm
瓶撇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頸的兩側(cè)對稱置螭耳。內(nèi)施白釉,外壁繪青花云龍紋,輔以如意云頭紋、海水紋、圈點紋等邊飾。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款。
瓶上的蛟龍體態(tài)矯健,穿行在海水上面的火云之中,給人以兇猛剽悍的視覺感受。嘉慶青花的紋飾題材豐富,受乾隆青花的影響甚為明顯。繪畫技巧上,隨形變化,筆法纖細流暢,構(gòu)圖由繁縟逐漸變?yōu)槭枥剩すP多于寫意。此瓶上龍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乾隆朝向嘉慶朝轉(zhuǎn)變時期的裝飾風(fēng)格。
“懋勤殿”款龍紋印盒,清嘉慶
通高7.7cm,口徑22.5cm,足徑14.5cm
清宮舊藏
印盒扁圓形,子母口,圈足。蓋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紋為地,其上各繪兩條金彩五爪行龍飛騰于云海之間。底足內(nèi)施白釉,書“大清嘉慶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盒蓋面正中金彩方框內(nèi)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懋勤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乾清宮西廡,殿名取其懋學(xué)勤政之意,其中藏貯圖書典籍。清沿明制,凡圖書翰墨之具皆貯于此。此件印盒即為當時殿內(nèi)所陳設(shè)的御用文具,至今盒內(nèi)還殘存有當時用過的朱砂印泥。
黃地紫綠龍葡萄紋碟,清光緒
高2.3cm,口徑13cm,足徑8cm
碟撇口,弧腹,圈足。通體黃地施彩。碟內(nèi)飾雙環(huán)線,里心為二龍戲珠紋,二龍一紫一綠。外壁飾四組折枝葡萄紋。外底墨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此為瓷器釉上彩產(chǎn)品。其燒制過程是先在素胎上刻以紋飾,覆透明釉入窯燒造,然后在刻好的紋飾上按需要繪彩,其余部分施黃釉,再入窯低溫?zé)伞?nbsp;
藍釉白龍紋盤,元
高1.1cm,口徑16cm,足徑14cm
盤折沿,淺壁,平底。通體內(nèi)外施藍釉,外底無釉。盤心坦平,在藍釉地上以白色泥料塑貼一條矯健的白龍。龍細頸,三爪,作昂首翻騰狀。
此盤屬于高溫鈷藍釉瓷器。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fā)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
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zhèn)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于梅瓶和盤。
青花云龍紋天球瓶,明永樂
高41.5cm,口徑9.3cm,足徑15.5cm。清宮舊藏
此器體大端正,圓口,直頸,口與頸大小相若,腹渾圓,肩與底相若,俗稱“天球瓶”。通體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為兩層。外口飾忍冬紋,以枝葉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連續(xù)邊飾,頸飾6云朵紋。整個腹部繪云龍紋,龍體較大,張口怒目,鬃發(fā)上沖,作回首狀,四肢前伸,三爪矯健有力。龍身間隙處飾各種形狀的云紋,襯托出巨龍行空之勢。平底白釉。
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鎮(zhèn)窯的創(chuàng)新之器。此器造型飽滿,青花龍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飛揚,刻畫細膩,頗有氣勢。使用進口青料描繪花紋,燒制過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鐵結(jié)晶斑,更顯出龍的兇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樂時期龍紋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高7cm,口徑16cm,足徑6cm
碗撇口,口下漸收,圈足。里口繪青花海水紋一周,碗心繪蓮池游龍紋。外壁繪兩條龍在蓮池中穿行,隨著龍的游動,蓮花、水草亦呈翻舞狀。足底青花雙圈內(nèi)雙行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蓮池紋在元代陶瓷器物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明初永樂、宣德時將蓮池紋與龍紋相結(jié)合,弘治時承繼,并成為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題材之一。此碗釉白質(zhì)潤,紋飾線條纖細柔和,青花呈色藍中微帶灰色,是弘治青花中具代表性的器物。
釉里紅云龍紋缽缸,清康熙
高36cm,口徑40.5cm,足徑40cm
缽缸圓口內(nèi)斂,鼓腹,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外壁釉里紅裝飾。以釉里紅描繪海水江崖雙龍戲珠圖案,龍睛以青花點飾,雙龍從海水中騰起,威武矯健,作戲珠狀。近口沿處繪青花弦線兩道。
此缽缸造型古樸端莊,胎體堅硬,釉色瑩潤,釉里紅的發(fā)色純正。
清康熙朝由于掌握了銅紅的呈色技術(shù),因此釉里紅瓷燒造得相當成功,不論小品還是大器,均造型古樸,胎體堅致,釉色濃淡分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綠地紫彩海水云龍紋碗,清雍正
高6.5cm,口徑15.1cm,足徑5.4cm。清宮舊藏
碗內(nèi)及圈足內(nèi)均施白釉。外壁綠地紫彩海水云龍紋裝飾。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礬紅彩描金云龍紋直頸瓶
清康熙,高42.2cm,口徑4.2cm,足徑12cm
瓶小口,細頸,垂肩,球形腹,圈足。內(nèi)外施白釉。外壁紅彩描金裝飾。口部繪六周龜背錦紋和一周蕉葉紋。腹部的主題圖案為云龍趕珠紋。近足處繪蓮瓣紋,與口沿的邊飾上下呼應(yīng),烘托出龍紋的矯健兇猛。圈足內(nèi)施白釉。無款識。
以紅彩描金裝飾作瓷器裝飾在清代康熙時期頗為盛行。這件器物上的裝飾繁縟細膩,尤其是龍的神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
白釉刻花海水綠彩云龍紋碗
明弘治,高8.2cm,口徑18.7cm 足徑7.6cm。清宮舊藏
碗內(nèi)外及圈足內(nèi)均施白釉。內(nèi)底及外壁均以暗花海水綠彩云龍紋裝飾。其做法是:先在已成型胎體上刻劃海水紋飾,施透明釉后,在暗刻花紋以外的空白處畫出龍的輪廓,將龍身上的釉層剔掉,并在露出的胎上刻劃龍嘴、發(fā)、鱗等細部,入窯經(jīng)高溫焙燒后,再在露胎處填綠彩,然后入彩爐經(jīng)低溫焙燒而成。內(nèi)底、口沿及足墻均畫綠彩弦線。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白釉綠彩瓷器始燒于明代永樂時期,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萬歷時期均有燒造。
青花釉里紅云龍紋天球瓶,清乾隆
高47cm,口徑10.7cm,足徑15.5cm
瓶直口,長頸,腹渾圓似球,圈足。內(nèi)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紅繪云龍出海。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天球瓶是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zhèn)窯的創(chuàng)新器形。多以青花裝飾。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又燒造青花釉里紅、斗彩、粉彩等品種。此瓶造型穩(wěn)重端莊,是乾隆時期官窯瓷器中比較常見的器形。圖案畫法借鑒了清代順治時期經(jīng)常使用的“龍身在云中三現(xiàn)”的表現(xiàn)形式,龍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稱“一身三現(xiàn)”,確有“云從龍”之感。此種斑片云紋,順治時最為流行。康熙時亦常用,到乾隆時期畫面更加寫實。
釉里紅地白花暗刻云龍紋四系扁壺
元,高34cm,口徑8.5cm,足橫26.5cm,足縱8.2cm。
壺圓唇,短直頸,弧肩,肩兩側(cè)各置雙系,扁方腹,方圈足。底露胎,胎細白。釉色白中透青灰,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間。壺兩面均刻龍紋、靈芝形云紋、火珠紋、如意云頭紋和折枝花紋,花紋以外釉里紅填地。
此壺的造型別致,帶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工藝方面則體現(xiàn)出元代釉里紅瓷器初創(chuàng)時期的制作水平和藝術(shù)風(fēng)格。
青花云龍紋梅瓶,元
高41.6cm,口徑6cm,足徑14cm
梅瓶折沿,細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足底無釉,泛火石紅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雙弦線把紋樣分成5層。肩部繪卷草紋和下垂云肩紋,云肩內(nèi)繪纏枝菊紋,云肩紋間飾卷草紋。腹部繪云龍紋。脛(jìng音徑)部繪卷草紋和仰蓮瓣紋。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細膩,云龍紋描繪得形象鮮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裝飾借鑒了一些元代絲織品圖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紋和如意云頭紋便是由披肩演變而成。
紅地黃彩海水云龍紋蓋罐,明嘉靖
通高18.5cm,口徑7.2cm,足徑9.2cm
罐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以下收斂,圈足。蓋面中部凸起承寶珠形紐,蓋口沿下弧收。器身外壁及蓋面紅地黃彩海水云龍紋裝飾,圖案輪廓及細部均用金彩勾描。蓋內(nèi)、罐內(nèi)及圈足內(nèi)均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雙行六字款。
黃地素三彩二龍戲珠紋盤,明萬歷
高4.4cm,口徑23.3cm,足徑16cm。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心微下塌。通體黃地素三彩裝飾。內(nèi)底飾雙龍戲珠紋,外壁飾纏枝蓮紋。圈足內(nèi)施黃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歷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盤的所有紋樣均先用黑彩勾出輪廓,其內(nèi)再填以紫、綠、孔雀綠、黑彩等。外壁黑彩暈散嚴重。盤的造型不太規(guī)整,龍紋隨意性較強,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窯裂,反映出萬歷時期御器廠瓷器生產(chǎn)質(zhì)量趨于下降的狀況。在黃釉的掩映下,青花款呈藍黑色。
大清光緒年制官窯雙龍趕珠紋粉彩暗八寶紋盤,元素·藝拍拍品,2022年2月28日開拍3月2日日結(ji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