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文不是“象形文字”之十一
在文字考證中最要不得的行為就是杜撰。康殷在《文字源流淺析》居然杜撰出一個像蠅拍一樣的捕獸器,并畫一個說是捕獸器的圖形。顯然這是毫無根據全憑自己想象而來的。
說有如“
”等字甲骨文沒有解釋,于是就自己來解釋。而我們看見“
”與事的甲骨文、金文的寫法“
”有著明顯的區別。那么要說“
”就一定是從“
”演變僅僅憑著自己的想象是不夠的。
《甲骨文字典》與《金文字典》的“事”、“
”下面都是只有單“
”,沒有雙向的“
”。那么康殷在《文字源流淺析》中的“
”就有點來歷不明了。
尤其康殷在《文字源流淺析》中說“事”的上面是“豕”、“
”的倒形“
”省變成為“
”。只是源于康殷自己的想象推論。這種省變沒有理由也沒有根據,只會帶來更多的困惑與不解。于是通過自己的想象來判斷說古人的成就是“訛”成的。康殷的學術態度顯然不夠嚴謹。
我們來看《甲骨文字典》第316頁“事”的甲骨文寫法
《說文解字》:“事,職也。從史,之省聲。”。
《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草木曲折生長的過程是“之”字之范式。《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右手形是又字之范式。丨下上通于口指向于內(種子生根發芽)是中字之范式。又、中兩范式疊加。把握種子生根發芽生長規律是史字之范式。
史,之省兩范式疊加。把握種子生根發芽生長規律而有所作為是事字之范式。
《說文解字》:“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一、史兩范式疊加。以律而行職是吏之范式。
《說文解字》:“使,令也。從人、吏聲。”。人、吏兩范式疊加。以律而行職令人作為是使字之范式。
所以《甲骨文字典》上說:“故'事、史、吏、使’等字應為同源字。”內在關系一望而知。根本不用講那些有的沒的故事。文字是相互關聯的。文字的構件都是范式。范式在拆借過程中,都應該保持其固有的意蘊。
從“
”演變成《金文字典》第155頁“
”,最上面多出的那個部分與甫字《甲骨文字典》第355頁上的寫法“
”上面那個部分是一樣的。“甫”通“父”。父是有子女的男人。下力于田是“男”。那么就很容易理解“田”上長苗“
”就是“”甫字蘊含“父”的內涵了。下種而而使苗生也就是是事的一個意蘊了。《說文解字》:“中,內也。從囗、丨下上通也。”。“丨”上下通與囗(性0交)是中字之范式。性0交即下種。故“中”又有由外入內的意蘊。很容易理解到用手種植還得有所收獲才是“事”的本來意思。 插旗子不是隨便每個人都需要或可以做的“事”,下種卻是隨便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事”。而種田(性0交)又幾乎是正常人在一生中都是必須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