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收看全國首檔非大型極客馬后炮,不,脫口秀節目,科技相對論,我是王自如。
兩個月前,發生了一件大事兒,我們廣大人民群眾賴以為生的兩家公司,阿里跟順豐,上演了一場年度撕逼大戲,宣布互相關閉數據接口。這可能是繼當年騰訊360的3Q大戰以來,中國互聯網圈最大的一場明斗了。
事情的經過呢,先是阿里旗下的菜鳥網絡突然發布了一則聲明,怒懟順豐,說它單方面關閉旗下豐巢自提柜的數據接口。順豐緊接著跳出來說,別不要臉啊,是你們先動的手,上個月你們逼我泄露客戶隱私數據,我沒答應,你們就把信息接口給切了,尼瑪怪我咯。兩家各執一詞,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騰訊云和劉強東也紛紛加入戰局,發微博力挺順豐,你看這多精彩。就在咱們這幫吃瓜群眾搬好小板凳,準備看戲的時候,快遞江湖總盟主——國家郵政局出來調停,才把這事兒給平了。在后來一場活動上呢,馬云和王衛這倆人還都表示,我不知道這事兒啊,一臉無辜的樣子。
這件事造成的影響,表面上看,無非是一兩天查不著快遞進度嘛,睡一覺就過去了。但是,它背后牽扯到的利益沖突,可就沒那么簡單了,有人可能覺得,倆送快遞的掐起來,不就是搶地盤嘛,跟我有什么關系呢。但有心人可能會注意到,這場架的導火索是什么:在物流中產生的用戶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又能分析出什么呢,你的姓名電話家庭住址,公司學校地址,平時喜歡吃甜粽子還是咸粽子,喜歡買什么東西,是不是單身狗,經濟情況如何,等等等等,你還覺得與你無關么?物流背后有一個很大的局。咱們今天就來聊聊:科技時代的物流風云。
物流:一個高科技領域
說到物流,很多人可能覺得,不就是騎著小車送快遞么,怎么想都跟科技扯不上關系啊。這就是咱們今天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物流可不等于快遞,物流是統稱,快遞是其中一個分支,物流還有大件商品,化學品,工程物流等等,即便是你看到的風里來雨里去的小哥,那也是表面現象,那只是最后一公里投送的部分,后邊還有一大鏈條你看不到,那才是黑科技本身。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今天你做一家公司,把一個物品從深圳運到北京,不允許電話叫快遞,必須你自己干,但我只給你10塊錢。你怎么做?估計10塊你連深圳都不出去吧。最快的方式,是用飛機,你運一件貨,假設飛過去的費用是2000塊,那你這一件貨的成運輸成本就是2000,10塊錢肯定做不到。但是如果你這一趟飛機里,裝2000件貨,每個都是從深圳到北京的,那算下來,你每件就是一塊錢,這個任務你就能完成。
好那么緊接著問題來了,你怎么能在深圳收集到這2000個去北京的包裹呢?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行政區,所以你得有人上門收啊,這個時候快遞小哥,就入場了。收了之后集中到機場,一裝飛機,就運走了。
運到地方了,問題又來了,這2000個到北京的包裹,東城西城,順義大興,哪里都有,你總不能一個人送吧,你先把包裹按照區塊給分開咯,這個時候,一隊快遞小哥出現了,星散在整個北京城,領了自己那個區塊的包裹,開始送。聽起來挺簡單,攬收,運送,配送,中間在各個階段穿插著分揀工作。如果只讓你收,或者只讓你送,那都聽起來很簡單,你又收又送又分揀,還不能搞錯。全中國上以億記的包裹,你說難不難?
所以物流,用互聯網的話說,一定是一個強運營,高效率的行業。它跟咱們之前講過的很多東西一樣,最初也是一個軍事概念,是軍事后勤領域的一個詞,專門研究怎么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保證武器糧草的供應。“物流”這個中文字對于它內涵的表達,我覺得沒有英文來的準確,英文叫Logistics,詞源是希臘語,是“精于算計”的意思。
今天可能攬收和派送還是需要人工的,但是在這中間的環節很多都已經標準化,機械化,只能化了,從物品的出倉、分揀、運輸,裝車,基本都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而且,這些技術,有很多都跟我們今天,甚至未來的生活是強相關的。比如說,RFID射頻識別技術。
RFID與二維碼
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技術,是前一陣逛迪卡儂的時候,我發現它的衣服吊牌比較特殊,跟普通的二維碼標簽不一樣,如果舉起來透光看的話,還能看見里邊有一圈一圈的線圈,不信你下次去迪卡儂買東西的時候注意一下。我當時好奇心爆發,就查了一下,果然發現了新大陸。這不是普通的標簽,它是一個RFID標簽。
RFID全稱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物體識別技術。從作用上來看,它和二維碼、條形碼一樣,都是條碼識別技術的一種。通過它,可以實現倉儲和物流的無人化管理。一套RFID系統包括三個部分,電子標簽、標簽讀寫器,還有后臺管理系統。咱們看到的就是電子標簽,它里邊有一塊芯片。一旦接受到標簽讀寫器發出的電波,就會送出數據,包括這件物品的產地,走向,等等,告訴它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標簽讀寫器接收到這些數據,再把它們提交給后臺管理系統,再去進行處理。(動畫)比如物流分揀的時候,傳送帶上就有一個標簽讀寫器,通過RFID碼返回的信息,判斷這件物品要送往什么地方,數據后臺再去給它規劃一個最合理的路徑(視頻素材)。
RFID最早的應用是在二戰時候,英國空軍管理機場,每天都有很多飛機飛來飛去,為了分辨這架飛機是己方的飛機,還是敵方的間諜機,避免誤傷,英國空軍就想了一個辦法,把一個帶芯片的標簽裝到自己的飛機上,當飛機進來的時候,雷達會發射一個信號:天王蓋地虎!標簽就會發出對應的回答信號:寶塔鎮河妖!兩邊對上了,好,你降落吧。這個系統當時叫IFF系統,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 敵我識別,它是今天RFID系統的前身。
那今天的RFID,除了物流管理,還有什么用呢?有大用,比如說,物聯網。物聯網的概念,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物體,比如冰箱、汽車、紅綠燈,等等等等,全都聯系起來,然后通過信息化的方式來實現管理和控制。要想把這么多東西放一起管,還不亂,首先要做的,就是身份識別這件事。你看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身份證,在互聯網中,每臺終端設備都有一個IP,就是識別身份用的。在物聯網時代,進網的每個物品同樣需要一個身份證,RFID碼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
說到這兒,就又有人要問了,反正都是物體識別,商品后邊的條形碼不也挺好的嗎,二維碼不也挺好的嗎,它們跟RFID碼又有什么區別呢?
首先,從儲存數據的方法來看,條形碼是條,二維碼是點陣,RFID直接用芯片,這就決定了,它們的存儲能力有區別,從儲存的內容來說,一維條碼是最低級的,它只能存數字和英文,所以它的作用,是對物體進行簡單的標識,而二維碼和RFID碼,都能存儲中文、圖片,甚至是音樂等多媒體文件,還能用來對物體進行細節性的描述。再從信息量上看呢,條形碼只能存儲幾十個字符,二維碼幾百個字節,而RFID碼可以擴充到幾十K,也是逐漸遞增的。
其次,從容錯能力來看,一維碼幾乎沒有,你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收銀員經常掃不到條碼,就得手動把碼輸進去。二維碼呢,就好得多,你掃碼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就算是掃描框和二維碼沒有完全重合,也能掃得到,不信的話,后期小哥,屏幕上出個二維碼,讓我們拿手機掃掃試一試哈。而且,就算是二維碼有一定的破損,比如路上共享單車二維碼被人劃了一刀,或者部分被遮擋住,你也仍然可以掃到,不信試試看啊,都試一試。這是因為二維碼有兩個機制,第一,是定位,第二,是糾錯編碼。
定位,就是二維碼角落上那三個點,它們的作用是位置定位圖形,中學幾何學過,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所以,只要這三個點同時出現在掃描框中,二維碼就可以被識別;反之,只要有一個點被完全擋住,你就掃不到了,不信你試試;
糾錯編碼,就是在這張二維碼里,除了存儲數據的數據碼字,還有一些冗余的糾錯碼字,只要二維碼別破損得太離譜,就仍然可以讀取里邊的信息,很強大。
那RFID碼呢,因為它的數據直接存在芯片里,所以,它跟一維碼二維碼比起來,并不容易破損,只要寫個防碰撞算法這類的算法,一般來說,就不會有什么問題。
最后,從讀取方式上來說,一維碼和二維碼是被動的,而RFID碼是主動的,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預,因為它里邊有塊芯片,可以主動發出射頻信號,不需要再拿掃描儀去掃一掃了。
咱們剛說了這么多,無論是信息容量、容錯能力,還是讀取方式上看,RFID碼好像都是比較高級的那個,但是,它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成本高,再比如抗金屬干擾性差,所以在應用中,要結合實際的應用場景,沒有誰高誰低的說法。比如在物流中,要提高自動化程度,RFID這種主動式標簽就占了優勢。
另外,RFID碼還有一些比較詭異的用法,比如人體U盤,別往歪了想啊,咱們是個科技脫口秀。我是說,如果把RFID芯片植入你的身體里,你本人就具備了儲存和發送數據的能力。前一陣,瑞典有一家科技公司,就干了這么一件事兒。它把RFID芯片做成米粒大小,然后動員自己的員工,把芯片直接植入手掌表皮下面,據公司老板說,這種芯片可以用來進行各種操作,比如開門,打印,付飯錢,還能保存工作聯系的一些資料,甚至可以拿來操作各種智能設備。你看看,這是不是有點人機融合的意思,今天給手機解鎖還得指紋識別,植入這塊芯片以后,可能你拿起手機,它就自動解鎖了。而且出門再也不用怕忘帶鑰匙了,因為鑰匙已經在你身體里邊了,聽起來挺酷的吧。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這么干,因為它首先就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問題。如果你的數據沒加密,那么任何人,只要他有一個標簽讀寫器,都可以讀到你的數據,今天是不是按時上下班了,什么時間下樓買了個下午茶,上班時候玩了多長時間手機,晚上去哪兒吃飯了,要把這些數據暴露在別人面前,我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反正我不愿意。而且,更可怕的是,萬一有人利用這玩意兒跟蹤我,那我簡直插翅難飛啊,還得找個地方拿刀把它摳出來,噫……所以,RFID芯片要植入人體,不管從技術上,還是倫理上,都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京東模式與菜鳥網絡
歡迎回到科技相對論,我是王自如。咱們剛才聊到,物流本質上是一個高科技產業,還講了物流中的條碼識別技術:RFID。說到這兒,你可能就有點感覺,為什么這一波互聯網大戰,打起來的是兩個干物流的公司了。今天,電商越來越發達,大量的電商物流訂單會產生海量數據,而在互聯網社會里,數據就等于生產力,它意味著未來許許多多的可能性,所以物流這件事,對于各大電商巨頭來說,那是有非常高的戰略意義的。它們一定會采取各種方式去管控物流,這就有了京東模式和菜鳥網絡,接下來,咱們就來深度剖析一下,開頭“蜂鳥大戰”的原因。
那京東模式到底是什么模式,菜鳥究竟是不是個好鳥?這件事兒,咱們還得從頭說起。
在十幾年前,淘寶網剛成立的時候,平臺上的賣家只能靠自己解決物流問題,一般的做法是外包給第三方快遞公司,你像順豐,還有三通一達。模式很簡單,買家下一個單,賣家就接一個單,然后打電話叫快遞小哥,把包裹寄出去。這就是傳統的“門到門”配送。但這種模式不長久。一方面是訂單少,不太容易形成規模化效應,物流成本怎么都降不下來。什么意思呢,都說阻礙全國人民團結友愛的兩大因素,一個是北方供暖,一個是江浙滬包郵,為什么江浙滬能包郵,就是因為那邊買家賣家都多,每天發貨量是別的地區的幾十倍,單多了就好講價嘛,這個道理誰都明白,這就是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化效應。但畢竟全國只有一個江浙滬,別的地方就沒這待遇,成本還是很高;再一個,如果物流距離太長的話,包裹還非常容易損壞。比如你從深圳寄到西藏,那山路十八彎的,指不定你那快遞半道上就出什么事兒,去年雙十一不是還報,某邦物流快遞貨車在鷹潭翻車了么,十幾噸的快遞都翻在路邊,這里邊未必就沒有易碎品和貴重品吧。所以,這種又貴又危險的,第三方快遞公司的解決方案,事實上成了提升網購體驗的一個攔路虎,電商平臺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肯定不能由著它這么下去,得改。
那怎么改呢?既然第三方靠不住,咱就擼起袖子自己干吧,于是,就有了京東的自建物流體系。京東號稱中國版亞馬遜,這招就是跟亞馬遜學的,這個自建物流體系的核心,就是區域倉。在全國不同地區,分別建幾個物流倉庫,根據購買數據設計規模大小和庫存商品的種類,還能根據庫存情況及時補貨,比如今天廣州倉的顯卡賣完了,不用等用戶下訂單,先補倉再說,保證倉內的貨品是基本齊全的。這么一來,網購的訂單,就可以由就近倉庫進行配送,把物流配送的平均時間從3天縮短到了1天以內,而且因為從倉儲到配送都是京東自己人,所以質量比較容易管控的,用戶體驗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是,這種模式有一個問題,它燒錢啊,你想想,從倉庫的建設、管理,到一線配送的快遞員,這些錢,都是京東支出的,我們看數據,京東的物流成本占到了總支出的近百分之十,這什么概念。
所以,京東剛開始折騰的時候,阿里本來還有點看熱鬧的意思,說你劉強東就敗家吧,就作吧,花這么多錢,早晚把你自己搭進去,沒成想,這種辦法雖然花錢多了點,但后續的收益是大大的有。過了兩年,京東不但沒死,還比以前更活潑了,今年第一季度甚至還盈利了
——高質量物流的競爭力起了巨大作用。其實這里邊還有一個原因,京東是靠數碼3C起家的,對于數碼產品來說,路上耽誤的時間越短,就越有安全感,所以京東的自建物流,更加強化了它的優勢項目——數碼產品銷售。這有什么好處呢——幫助它形成一點打穿后的帶動效應。亞馬遜書賣得好,帶動其它商品線,小米手機賣得好,帶動它的生態鏈,眼看著京東未來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啊。這么一來,阿里就有點坐不住了,所以它必須得想出另一種物流模式,來抗衡以京東為代表的自建物流體系。這就是菜鳥網絡。
馬云之前說過一句豪言壯語,說我們阿里巴巴,決不會干快遞,我們跟快遞公司是合作關系,我們不搶生意。菜鳥成立以后,很多人覺得他是不是自己打臉了,其實并沒有,因為菜鳥并不是一個物流公司,而是一個信息平臺,一個整合快遞企業資源的平臺。它包括三張“網”:天網、地網、人網,所謂天網,就是阿里巴巴的大數據,是一個打通電商、物流公司、消費者的數據分享平臺,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物流企業規劃最優的配送路徑;可以幫助商家預測各地區的商品需求量,甚至在幾個重要節日到來之前,就提醒它們把貨備好,放到當地的倉庫里,減少高峰期缺貨的壓力,這就相當于,在你還沒下單的時候,阿里已經通過分析你平日的購買習慣,判斷出你可能要買這個東西,提前就已經把它送到你家附近的倉庫里邊了,就等你動動手指一下單,它就給你送過來;這是天網。那地網呢,就是菜鳥建的線下物流園區,這個里邊包括專門干倉儲的公司,還有各個快遞公司的辦事處,菜鳥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圈起來,這意味著什么呢,提高效率。以前從倉庫到快遞公司還有個運輸環節,現在沒有了,速度就變快了。它用這種手段來抵抗京東的就近發貨機制。那“人網”呢,就是面向消費者的服務,比如進到各小區的菜鳥驛站,解決配送問題。這三張網罩下來,你是不是感覺挺恐怖的,感覺自己被只鳥給網住了,插翅難逃啊。
菜鳥平臺這三張網,本質上是在用阿里的大數據,幫助各快遞公司提高配送效率,這聽起來是一個多美好的事兒,這些快遞公司也是這么想的呀,所以,菜鳥剛成立的時候,三通一達就帶頭接入,表示支持,順豐也不例外,那后來怎么就鬧掰了呢?因為菜鳥的野心實在是太大,藏不住了。大概是兩年前吧,菜鳥在杭州開了一個快遞江湖大會,學名叫“合作伙伴大會”,在這個會上,菜鳥的掌門人童文紅,提出了一個新計劃,叫“合作伙伴分層運營計劃”。大體是要根據快遞公司在各環節的服務質量,把它們分成金銀銅鐵幾個級別,根據這個評級,再由菜鳥來分配與其合作的電商,如果評級高,我就把高質量,大訂單的賣家分給你,反之,你就沒單。用這種辦法來逼著快遞公司提升服務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評級的人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菜鳥。這么一來,菜鳥就成了規則的制定者,掌握了全部話語權。這對這些快遞公司意味著什么,阿里真成爸爸了,你要是聽我的,一切好說,你要是不聽話,我就讓你接不著單,你看看這野心。
但是,這些快遞公司的老板也不傻,都是人精,不可能就這么把脖子捏到人家手里去,所以,除了阿里投資的圓通,剩下的兩通一達,就在順豐的帶領下,搞了個豐巢科技,來對抗菜鳥。它的產品,就是咱們樓下的豐巢快遞柜。你阿里不可能在每個人樓下都開一個菜鳥驛站吧,但我可以在每個人樓下都裝一個快遞柜。為了方便,大部分人肯定會選擇把快遞放在柜子里,等使用頻率高了以后,豐巢快遞柜可就不只是一個便民設施那么簡單了,它進化成了一個數據平臺。可以說是一個究極版的快遞柜了。它對菜鳥事實上產生了一定的威脅,這種矛盾逐漸激化,才有了咱們前邊看到的“蜂鳥大戰”。所以,為什么京東高調宣布接入豐巢,被看成是一個對抗阿里的表現,就是因為,這個舉動相當于,京東作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在用自己的海量數據支持豐巢,推了它一把,讓它加速進化成一個數據平臺。我們這期相對論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以后你再看見樓下的豐巢快遞柜,心情可能會比較復雜。但我還要再次強調一遍,在一個信息化社會里,誰掌握了數據,就是掌握了未來。
最后一公里:無人送貨
歡迎回到科技相對論,我是王自如。咱們剛才講了電商斗法的故事,至于這些模式可能產生哪些更大的影響,節目組請到了一位更專業的嘉賓,一會兒來跟大家具體聊聊,現在他還在路上。在這之前,咱們先放松一下,說點物流小玩具:無人機和無人車。
在物流行業,一直有一個行業性的難題,叫“最后一公里”,它是指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個環節,也就是快遞小哥從配送站到你家的最后一公里。這段配送,現在普遍還是采取人肉配送的方式,所以成本高、效率低。京東有十萬多快遞小哥,去年一年,光快遞員工資就花了幾十個億,你看看這“最后一公里”的成本。而且,二三線城市的電商市場還在持續增長,要真像馬云說的,未來每天都有10億快遞,到時候可能就得全民快遞員了吧。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亞馬遜、京東、和阿里巴巴,都開始搞無人機和無人車配送,就是為了解決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亞馬遜的無人機,今年618的時候,京東配送無人車也已經開始校園送貨了,從技術層面看,它們其實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至少現在來看,它的應用場景還是非常有限的,首先,人口密度太高的地方就用不了,要不然,那無人車走在馬路上,一個不小心就得讓車撞癟了。對于無人機來說,發生事故的概率也大得多,一泡鳥屎掉腦袋上,最多是洗洗頭發,要是拉著貨的無人機砸腦袋上試試;第二,居民素質還得上去,要不然,以后頭條標題就得是這樣的:《震驚,小伙為抓iphone四十三,竟用超大彈弓擊落八架無人機!》;第三,相關的政策和法律還必須得跟上,比如馬路上是不是需要單獨畫出一個無人車道,需不需要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去統籌規劃無人交通工具的行駛,這都是問題。所以,亞馬遜的無人機,只敢在農村進行送貨測試,京東的無人車,暫時也只能在校園里,或者寫字樓園區里送送貨而已,要推動全自動的配送模式,還得從政策、居民素質,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出更全面的努力。
好了,我們剛預告的那位專家已經到了,關于未來電商,以及物流的問題,讓他來談談看法,也許就能和你的思想產生一些碰撞。
(專訪視頻)
總結
科技相對論,凡事都有兩面性,物流的自動化,提高了配送速度,提高了我們的購物體驗,但它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個結果,那就是短期內,可能會造成大量的工人失業。但再反過來想想,如果把眼光放遠,它必然會帶動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它還會創造新的產業。最簡單的,制造這些自動化機器的工廠,那肯定也是要人的嘛。科技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不斷提高生產力,這是歷史的趨勢,所以,就算它可能會帶來短期的陣痛,我們也要接受。舉個栗子,洋務運動的時候,國內有人反對修鐵路,理由是什么呢“恐捷徑一開,服賈(gu)之民車,馱載之騾馬,皆歇業矣”,怕火車一開,馬車就沒人坐了,那些本來搞馬車運輸的人就要失業,后來的結果呢,大家也都看到了。在歷史的潮流中,拒絕進步,就是接受倒退。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關于本期的內容,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想跟我們討論,請關注“科技相對論”微信公眾號,寫下你的想法,發消息給我們,每一條留言我們都會看的哦~更多科技生活的精彩視頻可以登錄我們的官方網站 ZEALER.COM,當然如果你不嫌煩,也可以關注我的個人微博。好,今天就到這里,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