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空前干旱,候鳥過冬成大考,又成為了大家熱議的焦點!
的確,我們才看到鄱陽湖的水位上升到8米以上了,這對鄱陽湖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消息。
然而,要想徹底解除鄱陽湖的少水情況,似乎這個難度還很大。這不,大規模的候鳥進入鄱陽湖之后,也給保護鄱陽湖的生態系統來說,帶來了維護上一定困難。
畢竟2022年的不尋常氣候狀態,對鄱陽湖來說,也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打擊。
那這個枯水期什么時候才會結束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干旱
對于2022年來說,其實鄱陽湖的干旱也并非是“突發性”出現的,而是因為今年整個北半球都出現了異常氣候現象,夏季以來,大范圍地區都出現了持續少雨的情況,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均出現了。
所以,很多人說只有我國的長江出現了反常干旱,甚至還將干旱問題,指向了“三峽水庫”的修建,這里我們也不說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多出去看看”吧。
只不過,讓很多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夏季干旱出現之后就算了,結果鄱陽湖區域的干旱秋季還在保持。所以,出現了夏秋連旱的狀態。
所以,導致鄱陽湖干旱持續,當然,從我國干旱的監測圖上也可以看到。
江西,湖南等大范圍地區依然保持特旱狀態。所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干旱持續強烈,而鄱陽湖也就這樣保持下去了。
通過歷史數據來看,鄱陽湖在湖的水位達到22.59米時,湖泊面積為4070平方公里,可以說非常大。
但是,在8月中旬的觀察時段,鄱陽湖1平方公里以上的碟形湖水面面積只剩下195平方公里。
從衛星圖像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完全是“一個天一個地”。所以,鄱陽湖完全“瘦身”了。這也是為什么候鳥活動在鄱陽湖成功考驗,引發大家的熱議。
而且,碟形湖內的魚蝦螺蚌、沉水植被是候鳥的天然食物,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有三分之二棲息覓食在碟形湖。
如果,這些碟形湖都消失了的話,那生態系統可以說是“徹底轉變”。所以,加大維護碟形湖的存在,已經是關鍵,這就是鄱陽湖的干旱——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徹底變了。
的確,鄱陽湖遭遇“從未有過”的干旱危機,如果再不大家對鄱陽湖補水,后續問題也會更加嚴峻。
同時,加之三峽水庫向長江下游補水共同影響,我們終于看到了“鄱陽湖水位止跌回漲”,水位恢復到了8米以上。
而在10月,通過不斷水源補給等影響,新一次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鄱陽湖水域面積已達至705平方公里,這算是好事情了,這說明是在恢復,沒問題。但是整體上來說,還未達到很好的狀態。
然而,按照水文部門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鄱陽湖水位將由小幅上漲后轉為緩退。
這也意味著水位降低可能再次出現。那問題來了,三峽水庫水位上漲,為何不加大放水,多緩解一下啊。這想法是好的,那為什么呢?
沒錯,我們從水位監測數據來看,的確三峽水庫的水位逼近159米了,可以說是大大地提升了。
最初還是140多米呢,是不是可以加大放水呢?讓鄱陽湖“喘一口氣”?
其實,人人都想這樣,但是可能嗎?的確,我國長江上游的水是變多了,但是三峽水庫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存在,那就是啟動175米水位之后,要繼續蓄水。
從這個水位的變化情況來看,達到175米可以說,還在進行時,而且,前期三峽水庫已經進行水源的調節了。
如果持續加大放水,這對175米的蓄水量來說更加難了。當然,三峽水庫并非是關閘沒有放水,其實也在放。
只是相對于“專項”放水來說,少一點。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應該就明白,那就是三峽發電,需要水源推動,這不就放了。
所以,還是在往長江中下游地區放水,只是多少不一樣而已。
而且,對于三峽水庫來說,過分的放水也不行,蓄水的出現,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保證冬季,以及明年春季的枯水時段用水。
要是蓄水沒有達到標準,那么后續用水還可能面臨困局。所以,很多人說,為了不加大放水,滿足鄱陽湖,這就是原因。
而且,鄱陽湖要想達到史前的水位高度,這個可能還需要天降喜雨才行。但是,這個困難程度還是比較高。
的確,這樣干下去似乎也不是辦法,但是我們要想徹底改變,也是非常的困難,這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如果未來地球的變暖還是持續發展,那么最終這樣的氣候變化還將持續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干旱問題將可能成為常態化,所以,改變全球氣候已經刻不容緩。
然而,改變氣候需要全球人來努力才行,這又是問題的關鍵,如果一邊排放,一邊不排放,那么還是會推動變暖的持續,氣候巨變的發展。
所以,今年干旱再次給人類敲響了警鐘。而對于鄱陽湖今年的干旱問題,還要干到什么時候?專家給出答案。
根據中國專家胡振鵬,在《中國慈善家》的采訪之中表示,根據以往枯水期節律,鄱陽湖低枯水位將持續到明年2月。
看到沒?枯水2023年2月,這對鄱陽湖接下來的應對,的確需要加強了。
不得不說,2022年的干旱問題真的是超乎大家“想象”,從夏季高溫少雨,干旱發展,到“夏秋連旱”的出現,這也讓我們意識到了,氣候在不斷超出想象的發展,未來應該加大維護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