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最常見的癥狀就是關節的疼痛,急性發作性關節劇烈疼痛,通常表現為午夜起病,熟睡是常因疼痛而驚醒,突然發作,下肢遠端(血液循環不太好的關節)單一關節紅、腫、熱、劇痛和功能障礙。
最容易發生痛風性關節炎的部位,最常見為第一跖趾關節(約一半情況),其他部位依次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肘等關節。
痛風這種病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臨床手段大多數還是對癥治療,沒有合適的方法找出病因,拔除病因,因此只能通過緩解癥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臨床治療一般有以下幾個目的:
(1)緩解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
(2)防止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
(3)糾正高尿酸血癥,防止因尿酸鹽沉積于腎臟、關節等所引起的并發癥。
(4)防止腎臟的尿酸結石形成。
而目前,在臨床上治療痛風的原則是:
(1)合理的飲食控制。
(2)充足的水分攝入。
(3)規律的生活制度。
(4)適當的體育活動。
(5)有效的藥物治療。
(6)定期的健康檢查。
在一般情況下,在這個治療原則的前提下,我們的目標是盡量的到達下面這幾條。
(1)盡可能的迅速的緩解并終止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盡可能的防止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形成,防止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對關節的損害,從而盡最大可能保證關節的正常功能。
(2)防止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通過減少尿酸合成,和促進加快尿酸排泄,從而達到糾正高尿酸血癥的目的,使痛風患者的血尿酸經常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3)防止并且治療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腎臟或其他部位沉積所引起的并發癥。
(4)防止并且治療一些能夠使痛風越來越嚴重的疾病,比如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肥胖等等疾病,并且防止發生中風、心律紊亂、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威脅生命的嚴重并發癥。
(5)防止腎臟的尿酸結石形成。加強各種治療措施,防止尿酸鹽在腎臟沉積而造成的損害,保持腎臟的良好功能。
概括起來說,痛風的治療措施有很多。包括以下6種:
(1)一般治療。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3)間歇期的治療。
(4)慢性關節炎期及痛風結節的治療。
(5)痛風性腎病及泌尿系統結石的治療。
(6)治療并存的疾病。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的治療:絕對臥床,抬高患肢。
(1)早期運用秋水仙堿。
常用口服法:初始劑量為1mg,隨后每小時0.5mg或每2小時1mg,直到癥狀緩解或出現惡心、嘔吐、水樣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
第一日最大劑量6-8mg。如果沒有明顯效果,請立即停藥。90%的患者口服秋水仙堿后48小時內疼痛緩解。癥狀緩解后可繼續給予每次0.5mg每天2到3次。維持數天后停藥。
(2)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吲哚美辛(消炎痛)初始劑量75-100mg,隨后每次50mg,6-8小時一次。
(3)若以上藥物無效或由于副作用強烈無法治療時,可考慮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雖然緩解率較高,但是治療后情況不穩定,易復發。
其實對于痛風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期的治療,一般以止痛為主,可以分別采用秋水仙堿來緩解疼痛,秋水仙堿效果應該比較好,但是副作用也不小。值得一提,糖皮質激素并不適合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