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治療肺心病_張匯泉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由茯苓、五味、干姜、細辛、半夏、甘草組成,筆者運用本方加減治療肺心病并心衰,常收到滿意的療效。
例一,屠xx,男,54歲。1981年2月18日診。
患肺心病已十年,近日又感寒復發。證見惡寒喘咳痰鳴,面色灰暗,白睛布滿血絲,唇舌青紫,雙下肢水腫,胸腹痞滿,痰稀量多,舌苔滑膩,脈弦數。此為陽虛飲停,氣滯血瘀。治宜溫陽化飲,宣肺平喘。
處方:附片(先煎)、杏仁各15克,茯苓25克,炙甘草、干姜、細辛各10克,五味6克,法半夏12克,葶藶(包煎)、厚樸各10克。
服一劑后,惡寒去,喘咳減輕。上方去葶藶,加人參10克、前仁30克(包煎)。
服四劑后,水腫全消,唇舌暗紅,但動則心悸,咳吐白稠痰,食欲欠佳,脈弦緩,苔白膩。治以益氣健脾化痰。用六君子湯加三子養親湯服二劑后,食量增進,喘咳已除。乃用金水六君煎加紅花、赤芍、人參蛤蚧精和金匱腎氣丸善后。二年后隨訪,身體健康無復發。
例二,范X X,女,56歲,1981年12月20日診。
患“肺心病”已五年,近因感寒復發,現全身水腫,心慌氣短,入夜尤甚,神情倦怠,表情淡漠,語言低微,白睛紫暗血絲滿布,喘息不能平臥,唇舌青紫,汗出以頭額為甚,時有昏蒙譫語,脈洪大弦數,口干不欲飲,苔白厚膩。
此為支飲重癥,乃陰寒內盛,陰盛陽微,虛陽上越。故急潛鎮回陽,益氣化飲。處方:人參20克(另煎服沖),附片15克(先煎),龍牡各30克(先煎),茯苓16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細辛10克,五味10克,法夏12克。
藥進一劑,諸癥減輕,已不昏蒙譫語,脈勢減小。進三劑后,夜能安臥,精神好轉,唇舌紫暗減輕,口已不渴,但大便秘結,乃于原方加大黃6克。服藥后,解溏便一次,諸癥悉減,繼以六君子湯加干姜細辛五味,并早晚調服溫肺補腎的中成藥,半月后諸癥悉平。一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體會: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以干姜、細辛、五味為核心,溫中散寒,降逆去飲。方中細辛辛溫主咳逆,走而不守,既能散沉寒,又能去伏匿之寒飲。干姜守而不走,既能溫中陽,又能除肺中之寒痰。五味斂肺之逆氣,固耗散之精,三藥合用,有振奮中上二焦之陽氣而散寒飲,鎮咳平喘的功效,半夏辛溫燥濕化咳,茯苓甘草健脾利飲,干姜甘草辛甘化陽,五味甘草酸甘化陰。全方之功是:中陽振,寒飲去,喘咳自平,氣順則津回。
筆者用本方治療慢支炎喘咳,適當調整姜辛味的劑量比例(以喘為主者,干姜重于細辛。咳為主者,細辛重于干姜。咳喘痰多者,可去五味,或用姜辛劑量的一半。痰少者,五味重于姜辛。本方甘草與干姜常等量運用),對感染明顯者,加用抗菌素,每可縮短療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味,一般認為溫燥太過,有傷陰之弊,但對苔白有津者,就可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