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世界針灸”重裝上線。全球最新、最快、最全的針灸第一時間有態度、負責任的呈現給您。
作者簡介:劉保延,研究生學歷,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黨委委員、常委、常務副院長,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主席,中國針灸學會會長。
筋瘤是指體表絡脈曲張交錯而形成團塊的一種病變,屬淺表靜脈病變。臨床上常見于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所形成的團塊。
本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或靜脈炎造成的下肢靜脈曲張。
【適應證】
本病多因筋脈薄弱,加之長期站立或負重、妊娠等以致血壅于下,筋脈擴張充盈,交錯盤曲而成。或因勞累之后血脈充盈,涉水淋雨,寒濕侵襲,筋攣血瘀所致。筋瘤初起只見青筋累累,盤曲如蚯蚓,繼而曲張交錯,形成團塊,病久者還見皮膚萎縮,變色,伴發濕瘡或臁瘡。火針療法,對單純筋瘤盤曲以及由之而引起的濕瘡、臁瘡等均有效,且近期即可取得顯效。本節只論及筋瘤盤曲之證,對濕瘡、臁瘡后面將專題論述。
【證詒】
1. 主證:下肢內側或后側可見青筋累累,盤曲成團,如蚯蚓聚結 ,表面呈青藍色,質柔軟或因發炎而硬結,每至下午自覺患肢沉重發脹。病久者,皮膚萎縮,顏色褐黑,伴發濕瘡或臁瘡。
2. 治則:祛瘀,舒筋,散結。
3. 取穴:主穴:局部阿是穴(青筋屈曲或盤踞成團處)。配穴:血燥火旺者加膈俞、血海、陽陵泉、太沖;寒凝血瘀者加肝俞、腎俞。
4. 刺法:主穴選用中等火針速刺,點刺法。對只有青筋屈曲者沿屈曲走行,隔3~5厘米點一針;有青筋盤曲成團者,視其大小散刺2~4針。針后可流出黑褐色瘀血,不必止血,讓其自行止血。若血出過多,或患者自覺不適,汗出心慌者,可在針眼處壓迫止血,或用火鍉針熨烙止血。配穴可用細火針點刺或用毫針刺之。此種方法可應用5~10次。
5. 療程與療效:火針治療后瘀血得以祛除,患肢可自覺輕快,青筋亦萎縮。因病情不同,青筋或于3~5天后復出,可隔周再刺。
【驗案】
王××,男,40歲,廚師。1992年7月12日就診。患者雙下肢靜脈曲張20余年,以左側為甚。20年前因長期坐臥濕地,加之做搬運工作,而出現下肢曲脈瘀曲,逐漸顯露如團,常感下肢無力,易疲乏,雙下肢皮色略黑。診斷為筋瘤。行火針治療。患者取坐位,下肢下垂,選擇青筋盤曲成團處,用中等火針淺刺5針,再深刺1針,有暗紅色血液從針孔射出,出血約100毫升,后血色變紅而自凝,隨即盤曲之青筋消失,患者無不適。3天后復診,局部盤曲團塊變小,依前法再刺,放血約50毫升。一周后再診,盤曲局部已明顯好轉,只隱隱而見,改用局部火針淺刺。連治5次而愈,下肢乏力亦消失。
【按語】
火針治療筋瘤時,常可出現黑褐色血液從針孔噴射而出,其并非傷及動脈,而為靜脈瘀血。其出血不必壓迫止血,可讓其自凝,但對有凝血障礙的患者應注意不用此法,并應注意術中的嚴格消毒。筋瘤患者因其下肢血液循環不暢,抗病力低,故易于感染且感染后難愈合,在火針治療過程中要嚴格消毒,術后注意保護,謹防感染。這一點十分必要。同時應做好治療后的調養,注意其病因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