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盛橋鎮五里初級中學 徐于昆
“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思想在我國古代教育中就已經出現萌芽。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思想的,他經常和學生一起切磋學藝,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我國的古典教育名著《學記》中,就有對合作學習的闡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是,自班級授課制盛行以來,這種合作學習的教學觀念就所剩無幾,學習被理解為學生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努力。
今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其中一項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經歷了實驗教師的摸索、實踐后,逐漸被大家所接受。
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有過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探索,正是從失敗中讓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一、合作學習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學習)在現代的興起,發自于二十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等方面效果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許多國家的教學實踐,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最重要的班級教學組織形式,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美國教育學者沃邁特認為:“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我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便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的提出成為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所謂數學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數學課堂學習任務,按照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互助性的學習,以合作交流為基本特征,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這是一種社會型學習模式,主要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在這種學習模式下,知識不是單純的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更多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學習資源,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獲得的。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取的方法是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而教師的主要職能是積極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去獲得知識。
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在數學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能促進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能對數學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對發展學生的解題思路十分有利,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發展數學能力。
除上文所論述的學科教學意義外,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至少包括:
一是采用這種方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和團體意識的培養。小組或團隊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互助互動之中會形成明確的責任分工。這樣會在無形中要求每個成員同其他伙伴配合,積極主動完成自己負責的任務,又要求每個學生善于融入小組的整體工作中,支持他人,傾聽意見,互動交流,協同完成任務,達到共同提高。同時,還可將個人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競爭的能力和水平更為提高。因而更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探究之中。
二是數學合作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交往技能。人際交往技能同認知技能、動作技能一樣,應該在中小學得到系統訓練。美國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認為提高人際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應當是與他人交流思想、加強與他人聯系與合作。由此可見,小組合作教學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三是數學合作學習有利于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以往數學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個別學生接受提問或上臺板演,其余大多數學生無法直接參與活動。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則大大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小組里每個學生都有更多發言與表現的機會,可進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評價,可以彌補班級授課制的局限性。應該看到,不同的學生在心理現象、知識能力、思維習慣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對教師而言,合作學習恰好能彌補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學生的不足。教師可將全班同步劃一的教學活動細化為小組中少數學生的個性化活動,為小組中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較多的機會。老師由泛泛地關注整個班級變成關注每個小組,進而深入到小組中的個人,為因材施教創造較好條件。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進入課改實驗后,我們越來越多地把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運用于數學課堂。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關注,并在課改實踐中得以廣泛應用。
二、存在的問題
在近幾年課改實踐中,筆者觀摩過不少實驗教師的示范課或公開課,發現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都是喜歡采用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的方式,但我也發現小組合作教學方式在實踐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許多時候合作學習徒有形式,而沒有實效。筆者嘗試著將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
[問題1]
學生雖然團團坐,幾個人在一起,但小組里往往成為優等生的“一言堂”,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包辦了其它小組成員。
后果:整個小組沒有全員參與,容易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學困生自覺不自覺的成了陪襯,使參與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失去了合作的意義。
[問題2]
教師在設置的合作學習環節中,沒有把合作任務、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學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圍繞重點積極有效地討論,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行其道,談論與學習無關的話題,爭執、吵鬧,加上班額過大,教師難以全面顧及。
后果:課堂秩序混亂,教師難以駕馭,教學活動不能正常進行,合作討論完全失去了意義,教師對教學方式本身產生懷疑,進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問題3]
學生雖然進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純粹是浪費時間,也有一些問題確有合作的必要,但問題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而不引導學生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顯示課堂形式的多樣和課堂表面氣氛的熱烈(有人聽課時更甚),學生沒有真正深入探究、參與討論,不利于勤于思考習慣的養成,教學目標難以達成,費時多,成效微,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
[問題4]
一般情況下,教師所提出的討論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有價值的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費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數情況是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開鑼,就草草收場,教師急于歸納總結。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教師觀念陳舊,怕耽誤教學時間,完成不了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
后果:合作學習只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插花點綴,學生沒有足夠的合作交流時間,對問題的探究淺嘗輒止,這樣不單單會給學生留下遺憾,還會澆滅他們創造性學習的熱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使參與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綜觀以上幾種現象,教師只注意了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分組圍聚在一起學習,卻忽略了合作學習的實質——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積極尋求提高合作實效的策略呢?我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三、實施策略
策略一: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
1、合理的學習小組成員之間能取長補短,互相幫助,達到共同探究問題的效果。因此一般按照組內有差異、組間相類似的原則分組,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組成小組。比如可把成績優異,能力強的學生與那些成績不夠穩定,性格內向的學生編排在一組,這樣后者可得到更多關心與愛護,讓全班學生主動接近他們,增加他們交往的頻率,協調小組間和諧的關系。總之,組內差異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創造了條件,而組間類似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2、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時,要使每個成員都有一個身份,有一項特定的工作,可根據合作需要、學生特長,將學生進行分工:有負責糾正別人出現錯誤的監督員,負責小組與教師及其他小組間的聯系和協調的聯絡員,負責記錄的記錄員,負責總結的發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動中,角色還要進行互換,但要做到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事做,從而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
策略二:制定合作學習的規則
在實施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制定好開展合作學習的規則,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分小組學習時不能討論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話題,一般為四人一小組;
2、先做后說,先思考后交流,作有準備的發言,小組發言時音量要低,不能影響其它小組的學習;
3、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記住別人發言要點,對他人的發言作評價,聽不懂時請求對方作進一步的解釋;
4、學會如何主持小組學習,并學會作總結性的發言。
只有遵守以上幾點規則,在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三:適時進行合作學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合,在一堂課中,要找準時機,針對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
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短時間內個人無法完成的操作活動,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解決。比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認識時,教師播放了一分鐘內經過校門口的各種車輛的錄像,讓學生數一下各種車輛的數目。因為車輛太多,速度又快,學生數不過來,學生要求教師再放一遍錄像,教師又放一遍,學生還沒有數清楚。這時,教師說:“想想辦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小組就開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組內,有數轎車數目的;有數公共汽車數目的;還有數面包車、大卡車等數目的。又放錄像一分鐘后,學生順利地完成了統計任務。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合作學習不但充分發揮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還激發了學生的合作熱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
多用在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處。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動腦、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自己設計方法來驗證。學生如果獨立探究的話,學有困難的就無所適從了,其他同學也很難把性質探究完整。這時運用集體的智慧,全班同學分組積極行動起來,以好帶差,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就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3.當學生意見有分歧時
當學生對問題的意見不一致時,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辯論,讓他們在爭論中達到對知識更深層的理解。例如:“角的度量”一節課,某教師在學生學過角的特征后,老師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些角。誰知,一些學生說出課桌、椅子、黑板上有角時,卻有學生漫無邊際地說:眼睛有角叫眼角,牛有角叫牛角,羊有角叫羊角。這時,學生間開始了爭論:
生1:黑板、椅子、課桌上的角是角,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尖尖的點、兩條直的邊。
生2:羊角、牛角、眼角也稱為角,但不是我們今天所談的數學上嚴格的角。
生3:對,羊角、牛角、眼角是單指的動物身體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角。
……
學生在爭辯中使問題越辯越明,達到了對知識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了合作能力。
策略四、教會合作技能,培養合作習慣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示范、練習等方式將合作的技能教給學生,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培養,使其養成一種合作習慣的同時,具備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應教會學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1.“善于傾聽”。傾聽是一項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所謂“傾聽”,就是當別人發言時要神情專注、眼睛注視著對方去聽,有時可以用微笑、點頭等表示感興趣或贊賞,不隨便插話,不打斷別人的發言。
2.“述說技能”。同樣一件事情,表達方式不同,效果就會不同。“一句話可以說得讓人笑,也可以說得讓人跳”。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懂得闡述問題時要條理清晰、不夸張、不縮小,并爭取做到風趣幽默,使人樂意接受。
3.學會質疑。在合作學習中,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聽不懂時,請求對方進一步解釋。
4.勇于接受別人的意見。當別人的見解和看法與自己不同卻更合理時,要善于接納別人的建議,修正自己的觀點。
5. 組織管理技能。學生要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善于分工,勇于負責,能根據不同意見作總結性發言。
策略五、適時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與老師的引導和參與是分不開的。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漸變成了“引導-參與”的關系。在此,教師不是清閑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調控職責。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這些角色具體表現為:
1、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學生中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冷場和閑聊(與課題不相干的交談)。此時老師要合理地進行組織、調控,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剛開頭就夭折,或者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
2、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時,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
3、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當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務。如果確實完成了,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備用活動:幫助其他組完成任務等。
4、當學生對一些問題遲遲討論不出結果時,教師要設置一些層次性的點撥問題,由淺入深,使學生一步一步的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學完“平行線的性質”之后,為了鞏固這一內容,我先出示一道例題:如圖①,直線l∥m,求角x的度數。教學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討論,在學生討論期間,我到各組巡視,詢問討論情況,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了幾分鐘后,沒有小組能作解答,于是我就提示:此圖有沒有內錯角?有沒有同旁內角?(進一步提示學生解答此題可能要添加輔助線)再過幾分鐘,要求學生展示成果,結果有三種不同的添輔助線的方法,還有一名學生直接度量求得。我對他們的方法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接著,我給出類似上題但比較復雜的題目“如圖②、③、④,已知AB∥CD,根據點E的不同位置,∠E與∠D,∠B有什么數量關系?你得到什么結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而后討論交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很快各小組就推出代表發言,探索出問題的正確答案。
①
策略六、制訂合理的評價標準,實行合理的評價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須確立一種良性制約機制,以促進學生在小組集體中不僅要個人努力上進,還要樂于與同學互助合作。這就必須改變過去單純鼓勵個人競爭的作法和相應的評價方式,實行激勵小組集體合作達標和激勵個人競爭達標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確立全新的合作學習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評價時要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還要體現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評價時要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無論是過程評價還是結果評價,也無論是對小組集體評價還是對個人評價,都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面對各式各樣的小組合作形式,如何制訂比較合理的評價標準,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入探討。小組成員的差異性,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集體研究活動的形式、內容、效果,小組成員的參與度,達成小組研究結果的方式等等,都應當成為對集體的過程評價的重要觀察視角。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執行及完成情況,在小組集體活動中的表現,如何與同伴互助合作,個人對問題研究的貢獻,個人達成研究結果的方式以及對集體研究結果的作用等等,則應當成為對小組成員個人評價的觀察視角。
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制度,促進小組內的同學互相取長補短,特別是使一些原來得不到表揚的學困生在小組內經常得到同組同學的鼓勵,有的還能得到同班同學的掌聲,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日益高漲,教師、學生們也能夠依據自己的學習體驗對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結語
合作是一種品質,需要教師耐心地培養和長期地訓練;合作學習是一種形式,需要教師優質地組織和高效地實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實處,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那時“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變成朋友,學校立刻變成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