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技藝體學科課程標準
2017年版2020年修訂
在雙減政策的貫徹執行中,再回看國家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以及技藝體學科課程標準,深感素質教育的必要與可貴,結合不少在刷題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尤其感覺到綜合素質對人的一生發展是多么重要。現貼出摘錄出的片段文字,以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
國家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在科目欄設置了與語文數學并列的“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或美術)”和“體育與健康”,我這里簡稱為技藝體學科。
通用技術
學科核心素養 五大
技術意識 工程思維 創新設計 圖樣表達 物化能力
技術意識 對技術現象及技術問題的感知與體悟
工程思維 系統思維和比較權衡為核心的籌劃性思維
創新設計 基于技術問題進行創新性方案的一系列問題解決過程
圖樣表達 運用圖形樣式對意念中或客觀存在的技術對象進行可視化的描述和交流
物化能力 采用一定的工藝方法等將意念、方案轉化為有用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造與優化的能力
課程內容
必修課程
技術與設計1 技術及其性質 技術設計過程 工藝及方案實現 技術交流與評價
鉆木取火 技術體驗 孔明鎖 多功能開瓶器 玩具車裝配圖 小臺燈、多功能筆筒設計
技術與設計2 結構及設計 流程及設計 系統及設計 控制及設計
工廠中控室 光感窗簾裝置 土壤濕度控制裝置 木制相框 光控電風扇 水位控制
選擇性必修課程
技術與生活系列
1 現代家政技術 概述 家庭管理技術 家庭理財技術 家庭保健技術
2 服裝及其設計 服裝與文化 服裝與材料 服裝與結構 服裝與制作
3 智能家居應用設計 -架構與功能 -與物聯通信 -簡易產品設計 -系統設計與實現
技術與工程系列
4 工程設計基礎
5 電子控制技術
6 機器人設計與制作
技術與職業系列
7 技術與職業探索
8 職業技術基礎
技術與創造系列
9 創造力開發與技術發明
10 產品三維設計與制造
11 科技人文融合創新專題
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 紙筆測試與非紙筆測試結合
舉例 晾衣桿 活塞式抽水機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涵蓋了獲取、表示、傳輸、存儲和加工信息在內的各種技術。
以計算機為核心、以互聯網為核心、以數據為核心的發展脈絡
學科核心素養 四大
信息意識 計算思維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意識 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
計算思維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問題解決方案中產生的思維活動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評估選用資源工具管理過程與資源,解決問題,形成創新作品的能力
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社會中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應盡的責任
課程內容
必修課程 1 數據與計算 含 數據與信息 數據處理與應用 算法與程序實現
頭腦風暴-觀點結構圖 網絡購書-對比分析/平均分析法
百錢買百雞 選課系統 趣味小游戲 ——利用程序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2 信息系統與社會 現實空間+虛擬空間=社會環境 全新的生存與發展方式
含 信息社會特征 信息系統組成與應用 信息安全與信息社會責任
電子商務系統 網絡訂票系統 依托二維碼的物聯網系統 遠程控制系統 網絡購物
選擇性必修 1 數據與數據結構: 數據及其價值 數據結構 數據結構應用
2 網絡基礎:網絡基本概念 網絡協議與安全 物聯網
3 數據管理與分析:數據需求分析 數據管理 數據分析
4 人工智能初步:人工智能基礎 簡單人工智能應用模塊開發
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5 三維設計與創意:三維設計對社會的影響 作品設計與創意 作品發布
6 開源硬件項目設計:開源硬件的特征 開源硬件項目流程
基于開源硬件的作品設計與制作
體育與健康
體育與健康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同意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培養高中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和增進高中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目標的課程。
學科核心素養 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 體育品德
運動能力 體能、技戰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
健康行為 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關鍵。
體育品德 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含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
課程內容
(一)必修必學內容 1 體能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心肺耐力 耐力跑 游泳 跳繩 有氧健身操
上肢下肢肩部腰部軀干柔韌性 坐位體前屈 壓腿 靜態拉伸動態拉伸
肌肉力量和耐力 仰臥起坐 俯臥撐 雙杠臂屈伸 單杠引體向上 舉重物 拉力器彎舉
發展靈敏性 十字象限跳 六邊形跳 “Z”字形跑 折返跑 變向跑 移動躲閃
發展平衡能力 單腿站立 燕式平衡 懸吊練習 單腿或雙腿下蹲 弓步側轉體
發展協調性 跳繩 踢毽 跨步跳 交叉步跑 后退跑
發展爆發力 蛙跳 推鉛球 足球踢長傳球 舉重
發展速度 小步跑 后蹬跑 加速跑 牽引跑 上坡跑接下坡跑
2 健康教育 掌握健康知識 培養健康管理技能 飲食和營養知識 衛生習慣防控疾病意識與能力 掌握艾滋性病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和糖尿癌癥等非傳染性疾病起因及預防 掌握環境與健康相關知識 掌握預防運動傷病和突發事件(心肺復蘇溺水 骨折 扭傷 暈厥 腹痛)
安全避險知識 (擁擠 暴恐 網絡交友 性侵 避免婚前性行為) 心理健康(情緒) 社會適應
(二)必修選學內容
球類足 籃 排 乒 羽
田徑類運動 短跑 中長跑 跨欄跑 跳高 跳遠 三級跳遠 鉛球
體操運動類 基本體操 體操(單杠 雙杠 支撐跳躍) 技巧 韻律操 操舞
水上或冰雪類運動 蛙泳 自由泳 仰泳 蝶泳 滑冰 滑雪
武術與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運動基本功 少年拳 太極拳 劍術 刀術 棍術 防身術 散手
新興體育類運動 輪滑 攀巖 定向運動 花樣跳繩
音 樂
音樂是人類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三大:審美感知 藝術表現 文化理解
審美感知 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 陶冶情操、漢陽美感、和諧身心、健全人格,謳歌塑造真善美。
藝術表現 通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表達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實踐能力。 豐富情感、充實心靈、激發想象力、發揮創造力、培養自信心、獲得成就感
文化理解 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
不同地域、民族、時代有不同音樂文化創造。堅定文化自信理解世界音樂多樣性。
課程內容
(一) 必修課程
音樂鑒賞 歌唱 演奏 音樂編創 音樂與舞蹈 音樂與戲劇
(二) 選擇性必修課程
合唱 合奏 舞蹈表演 戲劇表演 音樂基礎理論 視唱練耳
美 術
美術是運用一定的媒材及技術表現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藝術活動。
美術學科素養 五大 圖像識讀 美術表現審美判斷 創意實踐 文化理解
圖像識讀 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 以聯系、比較的方式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空間等形式特征;識別與解讀內涵和意義、類別;知道作用與價值;辨析解讀視覺文化現象和信息。
美術表現 運用傳統與現代媒材、技術和美術語言創造視覺形象。 形成空間意識和造型意識;創造有意味的視覺形象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運用美術表現力解決問題。
審美判斷 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 感受美的獨特性與多樣性,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美化生活和環境。
創意實踐 在美術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運用創意思維和創造方法。嘗試創作作品;對物品和環境進行創意構想,并以草圖、模型等予以呈現。
文化理解 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 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堅定文化自信,欣賞外國優秀作品,尊重藝術家、設計師和手工藝者機器創造的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課程內容
(一) 必修課程美術鑒賞內容系列 從材料、工具、技法或題材等區分不同的美術門類,知道中外美術史的基本脈絡和重要風格、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美術創作的基本過程、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 中外 不同時期 不同風格 不同專題
(二) 選擇性必修課程
繪畫 運用線條、明暗、色彩等手段進行描繪,創造出不同形態的藝術形象,以反應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的美術門類。學習內容:速寫 素描 油畫 丙烯畫 水彩畫 和版畫 識別畫種 臨摹 寫生訓練來了解寫生步驟及繪畫技巧 畫面的主次關系 處理畫面的能力 表達自己的意圖思想和情感。
中國書畫 中國畫、書法(含篆刻)藝術的統稱。利用中國畫、書寫和鈐印的材料、工具,以線造型、追求神韻、講究意境是其鮮明的藝術特征。了解紙筆墨硯 顏料 刻刀 印石 印泥 經典作品賞析后知道門類風格 款識、題跋、鈐印、裝裱 傳統文化象征的意義 不同書體的藝術特征和審美趣味 學習中國畫的筆法(中鋒 側鋒 順鋒 逆鋒 點厾 皴擦)、墨法(渲染 積墨 破墨)和布局
雕塑 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通過雕、刻、塑、敲擊、焊接、裝配和編制等手段,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出社會生活、表達情感和思想的美術門類。 分辨圓雕、浮雕和透雕;雕塑與環境的關系
設計 根據一定的功能和審美要求進行創意性構想、計劃的藝術門類。 圖樣 模型
了解設計的概念與內涵、范圍與種類,設計與生活的關系科技與藝術性 功能與生態性的關系 組合、置換、變異、轉化、正負形和矛盾空間
工藝 設計創意的物化,將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產品的方法和技術。認識手工藝的品種與藝術特色 材質、造型、色彩和制作方法
現代媒體藝術 運用多媒體設備與技術表達觀念、思想和情感的新興藝術種類。
攝影 攝像 數碼繪畫 數碼設計
對角線 垂直線 水平線 S形和三角形構圖 推 拉 搖 移 跟
構成 空間 時間 行為 聲音 光線 符號
平面設計 動畫設計 三維立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