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湖北紅河谷城市組群推介會”在武漢舉行,會上,地處鄂西北的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縣三地政府簽署《加快構建紅河谷城市組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湖北省首個中小城市群建設啟動。
所謂“紅河谷”是指位于鄂西北漢江沿岸三個比鄰縣市簡稱,“紅”指丹江口市(“紅”即“丹”),“河”指老河口市,“谷”指谷城縣,也稱“丹河谷”。丹、河、谷三地中心城區相距不超過30千米,其中老河口至丹江口約20千米,老河口至谷城約14千米,丹江口至谷城也不過28千米。三縣市依漢江毗鄰而立,一衣帶水,空間布局類似武漢三鎮(漢口、武昌、漢陽)。據統計,2012年“紅河谷”地區戶籍人口158.57萬人,常住人口142.96萬人,轄區面積6706平方公里。
歷史上三地曾多次屬于一個行政區域,且彼此間有過多次隸屬關系,并有著相似的地域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
1949年9月,以漢江為界,漢水以西原屬光化縣冷集鄉劃歸谷城縣,漢水以東原屬谷城縣的仙人渡鄉、張集鄉以及原屬襄陽縣之吳家崗等村劃入光化縣(今老河口市)。而原屬谷城縣三官殿鎮內四條街道曾分屬光化、谷城、均州三縣共管。據《丹江口市志》載:1957年9月16日,將均縣沙陀營鄉改名為丹江鄉,劃歸光化縣。1958年9月為修建丹江口水庫,于同年12月2日將沙陀營又劃歸均縣,一并劃歸的還有三官殿鎮。1959年,均縣縣城遷至沙陀營。1960年7月,湖北省委決定將光化、均縣合并為丹江縣。10月國務院“議字83號文件”通知,將丹江縣復名為光化縣,駐老河口勝利街(國務院1960年11月17日批準)。1962年6月設立均縣,以原均縣并入光化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國務院1962年7月19日批準)。
因三地同處秦巴山區向南襄盆地過渡的地區,地域相聯,文化相近,經濟相融,空間上有著融合的必然趨勢。漢江就像一條紐帶,將三地緊緊聯結在一起。一直以來,三地人企盼彼此融城的意愿從未衰減,諸如“丹河谷一體化”、“紅河谷”城市組群等。這從1996年發布的湖北省城鎮體系規劃,首次提出了“老谷丹”區域協調發展構想。
2010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湖北省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研究》中,又一次建議組建“老谷丹組合大城市”。2012年10月,襄陽市政府首次將河谷組群列入市級戰略,為此,老河口、谷城兩地簽署了《“河谷”組群發展戰略框架協議》。2013年3月11日,襄陽正式批準老河口市、谷城縣兩地區域合作規劃。4月18日,河谷兩地城際公交正式開通,邁出了區域合作的堅實一步。而有著“中國水都”之稱的丹江口城區由于孤懸一隅,且武當山風景區已被劃歸十堰市管轄,導致城市發展空間受限。基于這一現狀,同年5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正式向省政府提出建設“紅河谷城市組群”的建議,以推動區域整合發展。
該建議規劃:老河口城區向西北丹江口方向建設洪山嘴新區,向南谷城方向建設南部新城;谷城建設城北新區、子胥新城,與老河口城區形成“一江兩岸”之勢;丹江口城區緊靠與老河口、谷城交界邊境,發展“飛地”經濟,城市江北向老河口付家寨一帶延伸,江南向谷城沈灣一帶延伸。另外三地可打破現有行政區劃限制,把丹江庫區到老河口仙人渡之間的百里漢江一帶作為整體,統一規劃,做足“水”文章,打造“一帶兩核四廊”旅游精品:一帶即漢江生態帶,兩核即丹江口水源區核心和梨花湖生態核心,四條生態廊道是引丹干渠百里生態廊道、老河口城東生態環廊、谷城北河生態廊道和南河生態廊道。并依此為基礎打造丹江口至老河口和谷城沿江兩岸濕地公園或景觀帶。屆時,一個全新的紅河谷市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若“紅河谷”融城升格成一個獨立的城市(或直管市,或地級市),老河口極有可能成為市府駐地,蓋因老河口地處于三地中心且是湖北省唯一“鐵(路)公(路)機(場)”+水運兼具的縣市之故。不過,丹江口市卻面臨拆分的境地,屆時武當山特區(包括六里坪鎮)或有可能成為十堰市下轄新區。
隨著南水北調工程和漢江經濟帶建設,三地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目前已具城市群雛形。有專家預計到2020年,“紅河谷”城市組群建成區面積有望達到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到100萬人以上,將成為鄂西北重要經濟增長極。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