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禹(2年-58年),字仲華,河南新野人,東漢初年軍事家,云臺二十八將第一位。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劉秀稱帝后,封鄧禹為大司徒、酂侯(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后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
東漢初年開國元勛、軍事家、封酂陽侯(今湖北老河口)
鄧禹十三歲時,就能朗誦詩篇,在長安從師學習,當時劉秀也游學京師,鄧禹雖年幼,但見到劉秀后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人,就與他親近交往。更始即位,豪杰們多薦舉鄧禹,鄧禹不肯相從。后來聽說劉秀安定河北,鄧禹就驅馬北渡黃河,追劉秀到鄴縣。
劉秀見到鄧禹很喜歡,對鄧禹說:"我有封拜官吏的特權,你遠道而來,難道是想做官嗎?"鄧禹說:"不愿做官。"劉秀說:"即便這樣,想干什么呢?"鄧禹說:"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冊哩。"劉秀大笑。
1979年南陽市新野縣文化部門訪得此碑,遂由縣政府于1980年11月20日在原址重修。重修后的碑樓為磚混結構,坐北向南,高4米,中間嵌入原碑,東西兩面有漢代青龍、白虎圖案。背面為《東漢開國元勛鄧禹故里碑重修記》,簡述了鄧禹生平及古碑失而復得重修事宜。
鄧禹進言說:"更始雖然定都關西,但現在山東沒有安定,赤眉、青犢之流,劫輒以萬數,三輔一帶,往往群聚假借名號。更始既沒有挫敗過他們,而他們也不聽指揮裁決,各將領都是些庸人崛起,志在發財,爭用威力,早晚圖快樂罷了,并沒有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真想尊重主上安撫百姓的。為今之計,不如延攬四方英雄,務必取悅民心,建立高祖的偉業,拯救百姓萬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劉秀大悅,因此令左右的人稱鄧禹為鄧將軍。
當時任用將領,多訪問于鄧禹,鄧禹所薦舉的人才,都能才職相稱,劉秀認為鄧禹知人。
鄧禹故里新野——鄧禹塑像
公元25年(建武元年)正月,鄧禹率軍越太行山,出箕關進取河東(山西省南部地區)。河東都尉閉關拒守,經戰十日,大破守軍,奪獲大批軍資糧秣。繼而又率軍圍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但數月未能攻下。更始大將軍樊參率數萬人,渡大陽欲攻鄧禹,鄧禹派諸將在解南迎戰,大破敵軍,斬樊參。于是王匡﹑成丹﹑劉均等合軍十余萬,共擊鄧禹。初戰,鄧禹失利,樊崇戰死。
同月,劉秀在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即帝位,派使者持節拜鄧禹為大司徒。并說:"詔令前將軍鄧禹:深執忠孝,與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今派遣奉車都尉授你印綬,封為酂侯(今湖北省老河口市),食邑萬戶。"鄧禹這時只有二十四歲。
位于南陽市新野縣三泉陂村(今名板橋鋪,屬城郊鄉)——鄧禹故里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劉秀遣使者改封鄧禹為梁侯,食邑四縣。
公元27年,鄧禹率部至湖縣(今陜西潼關東),鄧禹及其部將車騎將軍鄧弘邀功心切,急于迎戰。鄧弘率部與赤眉軍大戰整日,鄧弘軍大敗。鄧禹、馮異合兵救之,赤眉軍退。禹復戰,大敗,死傷3000余人,只帶24騎逃歸宜陽。馮異亦被擊敗,棄戰馬徒步逃出,退至回豁阪(位于湖縣西),堅壁自守。鄧禹因此戰失利,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數月后,拜右將軍。
公元56年(中元元年),再代理司徒職務。從帝巡視山東,到泰山筑壇祭天。劉莊即位后,因鄧禹是先帝元勛,拜為太傅,朝見時令他東向站立尊如賓客,甚見尊寵。居歲余臥病,劉莊幾次親臨問候。
公元58年(永平元年),鄧禹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謚曰元侯。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