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慶父(?-前660年),春秋時期魯國上卿,魯桓公姬允之子,魯莊公異母弟。作為魯國三桓之一的孟孫氏之祖,魯莊公去世后,慶父先后派人殺害國君公子般和魯閔公,制造政治內亂。后來,逃亡莒國。莒國國君接受賄賂,遣送慶父回國,途中自縊而死。后人常把制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于此。
2、趙高(?-前207年),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趙高發動沙丘政變,他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殺, 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誅夷三族。
3、梁冀(88 -159),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涇川)人。東漢時期外戚、權臣。出身世家大族,為大將軍梁商之子,他的妹妹為漢順帝皇后(順烈皇后)。 毒殺質帝,另立桓帝劉志。專擅朝政,結黨營私,任人唯親,大肆將官爵給予親族。梁氏一門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延熹二年(159年),早對梁冀專權亂政不滿的漢桓帝,借宦官殺死梁冀,將之滅族。
4、董卓(?-192)甘肅岷縣人,東漢末年軍閥和權臣。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陽,毒殺少帝,另立獻帝,自為相國,獨斷朝政,潑辣淫亂,激起全國敵對。他燃燒洛陽,西遷長安。公元191年二月,又授意朝廷封他為太師,位在諸王之上。公元192年,為司徒王允等人所殺。
5、來俊臣(651—697)陜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時期任中丞。制造各種殘酷刑具,大興刑獄,采取刑訊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狀致人死地,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殺滅族者達數千家。后因開罪武氏諸王和太平公主,被武則天處死。成語“請君入甕”講的就是他和右丞周興之事。
6、李林甫(683-753)甘肅秦安人。唐朝宰相、奸臣。為人奸滑陰險。其手法是厚結宦官、妃嬪,投合玄宗,排除異己;表面上示人以友愛,而私自陷害,世稱“口有蜜,腹有劍”;搜羅翅膀,營私舞弊;唯庸才是用,以固其權。他廣收賄賂,生活奢華。致朝風日益腐敗,總算變成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7、秦檜(1090-1155)湖北黃州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湖北黃州人,南宋初年宰相、奸臣。曾主抗金和敵對立張邦昌為帝,被俘至北方。靖康二年,被金軍掠至北方,不久遣歸,充任內奸。他勾通翅膀,專橫權勢,力主屈服,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戮岳飛及其子岳云等抗金名將,極力損壞抗戰,主持訂定合同,向金納貢稱臣。
8、嚴嵩(1480-1567)江西分宜縣人,明朝大臣,嘉靖中任吏部尚書,官至太子太師,以其子世蕃等為爪牙,操縱國務,在任時多半軍餉被他侵吞。1562年,御史周應龍,林潤相繼彈劾世蕃,嚴世蕃被殺,抄出黃金10000余兩,白銀200余兩,嚴嵩被除名,不久病死。
9、魏忠賢(1568-1627)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明代宦官,萬歷年入宮。勾通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為司禮宦官,他因善導帝倡優伎樂及狗馬射獵而得信賴,1620年,他被任為司禮秉筆宦官并監管東廠。他與客氏相結,排斥異己,廣結翅膀,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稱。勢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為“九千歲”,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發其奸,命逮治,自縊死。
10、和珅(1750—1799)滿洲正紅旗,清朝中期權臣、商人。和珅初為官時,精明強干,通過李侍堯案鞏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對其寵信有加,并將幼女十公主嫁給和珅長子豐紳殷德,使和珅不僅大權在握,而且成為皇親國戚。隨著權力的成長,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脹,利用職務之便,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打擊政敵。
嘉慶四年(1799年),嘉慶帝下旨將和珅革職下獄。聚斂的財富,約值八億兩至十一億兩白銀,所擁有的黃金和白銀加上其他古玩、珍寶,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慶帝賜和珅自盡,和珅死時年僅四十九歲。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