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324期·【史學研究】“司馬光重構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說獻疑 ——與辛德勇先生商榷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辛德勇先生指出,司馬光采錄王儉《漢武故事》刻意建構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資治通鑒》對武帝末年不少史事的記載并不可信,前輩學者因盲從《通鑒》得出了漢武帝晚年存在政治轉向的錯誤結論。辛先生文中有大量史料誤讀,其結論不能成立:(1)武帝末年的政治轉向體現在悔過、勸農、休兵等一系列見諸《鹽鐵論》、《漢書》的實際行動里,《通鑒》敘事與上述原始史料高度吻合,不存在重構現象;(2)遍檢《通鑒》全書,敘事絕不采《漢武故事》,溫公僅將其作為史料異文和批判對象列入《考異》,不容置疑;(3)歷史闡釋不等于歷史重構,《通鑒》之敘事、議論僅是對公認史實不同視角的歷史觀察,司馬光沒有也不可能重構歷史;(4)《漢武故事》作者、年代迄無定論,辛文以劉宋比附西漢系懸擬之辭。

關鍵詞:資治通鑒; 司馬光; 漢武故事; 漢武帝 ; 輪臺詔 ; 重構

作者簡介:李浩,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來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致謝:感謝作者惠寄稿件!

聲明:作者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臺無關。


     

本期值班編輯:  望月懷遠        

     

正文


 

學界通常認為,漢武帝末年發布“輪臺詔”與民休息,并適時調整治國策略,使混亂的政治秩序漸趨穩定,對西漢后期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但辛德勇先生新刊長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以下稱“辛文”)卻提出:(1)“輪臺詔”只是調整對外作戰策略的權宜之計,不是從根本上轉變政治路線;(2)市村瓚次郎、唐長孺和田余慶等學者認為漢武帝晚年的治國路線出現了重大轉變,主要依據的史料是《資治通鑒》(以下稱“《通鑒》”),而《通鑒》相關記載不見于《史記》、《漢書》等漢代史籍,而是出自王儉的小說《漢武故事》,完全不可信據;(3)司馬光在《通鑒》中采錄《漢武故事》刻意構建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漢武帝形象;(4)王儉在《漢武故事》所塑造的漢武帝形象是基于他對宋文帝與太子劉劭之間政治斗爭的感情傾向有意而為;(5)《漢武故事》中漢武帝謂戾太子“不類己”在西漢歷史上有故事原型可尋。[1]辛先生此論甫出即為學界注目,然詳研辛氏全文,其主要論據及結論容或可商。茲略陳拙見于下,以就教于博雅君子。

一、史料的考辨與闡釋:《通鑒》敘事未采《漢武故事》

 綜觀辛文,“《通鑒》有關漢武帝與戾太子之事的記載出自劉宋王儉的《漢武故事》,司馬光采錄該書刻意構建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完全不可信據”的斷語實為辛氏立論之基,[1](15-20)然此觀點大值商榷。辛先生斷言《通鑒》采錄《漢武故事》主要依據兩位南宋學者的記載——呂祖謙《大事記解題》、王益之《西漢年紀》。今考呂氏《大事記解題》卷一二“《通鑒》引《漢武故事》諸書,戾太子及巫蠱事甚詳”、“此理之必然,蓋可信也”云云,則東萊是認可司馬光之記載的。實際上,《通鑒》用了兩千七百多字敘述戾太子從降生到自裁的全過程,其中八成文字散見于《漢書》的《外戚傳》、《戾太子劉據傳》、《江充傳》、《劉屈氂傳》。呂氏僅對戾太子發兵過程中的兩個細節提出商榷,以為“凡此類,皆不可盡信”。[2]王益之《西漢年紀》因襲呂氏之說,更是無所發明,他在“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后標“《漢武故事》”四字,[3]辛先生據此道:

文中“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不見于《漢書·戾太子傳》等處,僅見于上引《資治通鑒》,而王益之在此特地注出語出《漢武故事》,說明王氏當時所見《漢武故事》尚有該項紀事,而今傳本《漢武故事》與《西漢年紀》以外其他諸書所引《漢武故事》片段,已不見這條佚文。[1](17-18)

這是辛氏論“《通鑒》采錄《漢武故事》”的重要證據,惟“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就在《漢書·劉屈氂傳》中,[4](2281)辛先生的所有推論就此崩塌。更為有力的反證是,司馬光《通鑒》全不取《漢武故事》之敘事,如元光四年(前131)“冬,十二月晦,論殺魏其于渭城”,《通鑒考異》(以下稱“《考異》”)曰:

班固《漢武故事》曰:“······上不得巳,遂乃殺嬰。”按《漢武故事》語多誕妄,非班固書,蓋后人為之,托固名耳。[5](585)

元光五年(前130)七月追記董偃見武帝,《考異》曰:

《漢武故事》曰:“陳皇后廢處長門宮·····主見所幸董偃。”按《東方朔傳》:“爰叔為偃畫計,令主獻長門園,更名曰長門宮。”則偃見上在陳后廢前明矣。[5](591)

元封五年(前106)衛青薨,《考異》曰:

《漢武故事》曰:“大將軍四子皆不才······少子竟坐奢淫誅。”按青四子無坐奢淫誅者,此說妄也。[5](693)

征和二年(前91)戾太子因巫蠱之禍自裁,《考異》曰:

《漢武故事》云“······壺關三老鄭茂上書,上感寤,赦反者,拜鄭茂為宣慈校尉,持節徇三輔赦太子。太子欲出,疑弗實。吏捕太子急,太子自殺”。按上若赦太子,當詔吏弗捕,此說恐妄也。[5](733)

《通鑒》在正面意義上使用《漢武故事》僅兩例:(1)“元鼎四年春二月”條言欒大能使“□自相觸擊”,“□”字《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作“棊”,《史記·孝武本紀》作“旗”,《漢武故事》則作“旍”,溫公據后者判定“□”當從《史記》作“旗”;(2)“元封元年十月”條臣下答武帝“何以黃帝有冢”之問,《史記》、《漢書》皆云“或對”,溫公據《漢武故事》定“或”為公孫卿。[5](661-667)由上可見,溫公對“《漢武故事》語多誕妄”有著明確的認知,故對它的敘事絕不采錄,并反復在《考異》中斥其為“妄”,明乎別有所本。然偽書中亦有真材料,故司馬光以《漢武故事》證正史之名物,此雖無關歷史敘事之宏旨,然足見溫公之識。司馬光處北宋承平之世,修《通鑒》又得翻閱館閣秘書,有大量優質的人力、物力資源,其敘事細節較正史豐滿處必有所本,但絕非《漢武故事》之流,呂祖謙、王益之生趙宋南渡、書缺簡脫之世,又不審《通鑒》采摭史料之體例,遂致厚誣溫公。辛先生以南宋人不經之議論疑未采錄《漢武故事》之《通鑒》,其結論之準確性亦可想而知了。

“《通鑒》采《漢武故事》”之說不能成立,辛先生重點演繹的“王儉在《漢武故事》中所塑造的漢武帝形象是基于他對宋文帝劉義隆與太子劉劭之間政治斗爭的感情傾向有意而為”亦屬懸擬。[1](39-46)蓋《漢武故事》之作者、創作年代迄無定論,辛氏從余嘉錫先生說定為王儉作,但余先生同時承認孫詒讓的“葛洪依托說”亦言之成理,而今人則多視《漢武故事》為建安前后之書。[6]更重要的是,“元兇”劉劭弒父篡位、眾叛親離,與被迫起兵自衛的戾太子沒有可比性。辛先生字里行間似有厚誣戾太子之嫌,如謂 “江充在戾太子宮中掘得桐木蠱人”,“戾太子并沒有當面否認他有埋藏桐人的舉措,這就說明他以桐木人偶詛咒漢武帝速死當屬事實”,又云“戾太子先行巫蠱,再繼以兵戎犯上,正符合所謂‘不悔前過曰戾’的特征,這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戾太子確實有過施行巫蠱的事情”。今考《漢書·武五子·戾太子據傳》云:

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充家,焚蘇文于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為北地太守,后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于湖。天下聞而悲之。[4](2747)

是則戾太子無巫蠱詛咒之事明矣。車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旬月取宰相封侯”正因武帝“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4](2884)當車千秋與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壽頌德美,勸上施恩惠,緩刑罰,玩聽音樂,養志和神,為天下自虞樂”時,武帝報書自責曰:

朕之不德,自左丞相與貳師陰謀逆亂,巫蠱之禍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樂之聽?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至今余巫頗脫不止,陰賊侵身,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何壽之有?[4](2886)

一向追求長生不死、喜歡聲色犬馬的漢武帝每天只吃一頓飯、不聽音樂,痛定思痛,戾太子冤獄對他晚年心態影響之大可見一斑,武帝末年政治之轉向于此已見端倪。至于劉據謚“戾”,注家早有定論:

臣瓚曰:“太子誅江充以除讒賊,而事不見明。后武帝覺寤,遂族充家,宣帝不得以加惡謚也。董仲舒曰‘有其功無其意謂之戾,無其功有其意謂之罪’”,師古曰:“瓚說是也。” [4](235)

辛文復謂“漢武帝謂戾太子‘不類己’出于虛構,其故事原型是劉邦與漢惠帝、漢宣帝與元帝父子間的微妙關系”,[1](47-50)但辛先生忽略了一個強有力的反證,即《漢書·外戚傳》明言“后衛太子敗”、“鉤弋子年五六歲,壯大多知,上常言‘類我’” [4](3956)。據此,武帝確有過子嗣是否“類己”的判斷,絕非“故事原型”四字可以一筆抹煞的。事實上,古代執政時間長的君王喜歡幼子(或正受寵的嬪妃之子)、厭惡太子、認為太子“不類己”之例不勝枚舉,難道皆可套用敘事學理論加以闡釋嗎?以某種預設的理論憑空質疑“喜新厭舊”的真實人性顯然是無力的。

二、新見抑或誤讀:罪己、親耕與封禪的歷史闡釋

辛先生否定武帝晚年的政治轉向源于他對《通鑒》卷二二“征和四年(前89)三月”條記載的懷疑:

三月,上耕于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于明堂。癸己,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于是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對群臣自嘆:“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5](738)

辛文指出:(1)堂堂天子用“向時愚惑”、“所為狂悖”這種辭句來悔過在中國歷史上恐怕都是絕無僅有的用法,如此背離常理,其是否出自信史實錄,未免令人疑慮;(2)漢武帝剛剛禪祀完有求仙意味的石閭山便嚴厲自譴,瞬間變臉于理不合;(3)漢帝“親耕”應在毗鄰京師城垣的地方,后世天子亦無不如此行事,而“巨定”遠在渤海岸邊,武帝于此耕作違背禮制,故該行為是在向海外仙人示好而非勸農。[1](6-7)上述三點使辛先生對《通鑒》所載西漢史實產生了懷疑并進而否定前賢對武帝末年政治轉向的論述。

實際上,辛氏的三點疑問都能得到合理解答。其一,帝王悔過自責,武帝非特例,武則天坐穩江山后就曾自省酷吏政治乃“以前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7](3022)唐德宗“罪己詔”直言“(小子)長于深宮之中,暗于經國之務,積習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穡之艱難,不恤征戍之勞苦”、“天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累于祖宗,下負于蒸庶”,[7](339)崇禎遺詔更是自陳“涼德藐躬,上干天咎”、“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8]顯然,武帝悔過之語不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用法”,不當以此疑《通鑒》。其二,方士勸武帝封禪皆以成仙飛升為說辭,但董仲舒、倪寬等經世之儒鼓吹天子封泰山顯系出于儒家王道思想,所謂“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4](1215)。對一代雄主漢武帝而言,封禪絕不僅是個人的求仙行為,還有強烈的政治隱喻意味。封泰山、坐明堂、會見諸侯、群臣、四夷使者是昭示受命于天、大一統帝國秩序完全確立、“功成封禪,以告太平”(《白虎通義·封禪》)的政治行為,對此學界向無異議。武帝每五年修封一次泰山,太初三年(前102)又定石閭山為禪的對象,此后遂封泰山而順帶禪石閭。征和四年(前89)武帝亦是先修封泰山,次祀明堂,最后禪石閭,并非如辛氏所言純為“考神仙之屬”。《史記·封禪書》所以給人武帝“尤敬鬼神之祀”的感覺乃因太史公以“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故僅“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9](1404)事實上,即便對武帝頗有微詞的司馬遷亦言“今上封禪,其后十二歲而還,徧于五岳、四瀆矣。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為解,無有效。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絶,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彌眾,然其效可睹矣”。[9](1403) 裴駰《集解》于“然其效可睹矣”引徐廣曰:“猶今人云‘其事已可知矣’,皆不信之耳”。[9](486)是則天漢二年(前98)后,武帝對方士的信任急劇下降,其“羈縻不絕,冀遇其真”乃是態度轉變過程中應有的現象,此后盡管“方士言神祠者彌眾”,但武帝的狂熱已逐漸淡去,“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9](1405)巫蠱之禍后,一向追求長生久視的漢武帝追悔“至今余巫頗脫不止,陰賊侵身,遠近為蠱,朕愧之甚,何壽之有”。[4](2885)武帝晚年漸淡求仙,其后“昭帝即位,富于春秋,未嘗親巡祭”亦是承接此一變化。[4](1248)辛先生過于強調封禪的求仙意味而淡化其政治色彩,并進而推測武帝不可能悔求仙,恐非篤論。其三,天子籍田是為了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但帝王親耕勸農未必需在京師。《后漢書·明帝紀》載“帝耕于下邳”,[10](118)《后漢書·章帝紀》謂帝東巡“耕于定陶”,北狩“耕于懷”,其地皆遠離京城。[10](149-154)考《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自元封二年(前109)[5](682)武帝親臨指揮堵塞黃河決口后,“用事者爭言水利”,而“東海引鉅定”、“泰山下引汶水”皆是“穿渠為溉田”的典范工程。[9](1414)因此,武帝“耕于鉅定”并不違反禮制,他的意圖的確在于勸農而非辛先生所認為的“示好仙人”。要之,就辛先生質疑的征和四年(前89)所載之事而言,《通鑒》并沒有重構歷史,它與《史記》、《漢書》所記武帝末年的政治、經濟、文化行為是契合的,若以司馬光在行文過程中的某些具有敘事色彩和“借鑒史學”意味的詞句進而質疑“班馬”、否定武帝末年的戰略調整,恐于義未安,關于這一點我們下文還要談到。

三、漢代文獻所見武帝末年政治之轉向

“輪臺詔”頒于征和四年(前89),全文載《漢書·西域傳》。[4](3912-3914)學界通常認為此詔意味著武帝末年政治傾向的轉變,即由窮兵黷武、銳意拓邊調整為與民休息、鞏固統治。辛先生稱“輪臺詔”關涉的只是西域輪臺地區軍事部署的局部性問題,其性質與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元朔三年(前126)、元狩三年(前120)的軍事策略調整相似,并非朝廷的根本性大政方針。[1](9-13)我們認為,辛先生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乃因他對史料的解讀出現了偏差。辛氏以武帝在“輪臺詔”中僅對馬(莽)通、開陵侯、李廣利的進軍失利或投降進行檢討,而對一路順利進兵、“殺傷虜甚眾”的商丘成軍只字未提,得出“像是總結教訓、伺機再戰”的論斷。[1](9)考《漢書·匈奴傳》,商丘成進軍順利是因撲空“無所見,還”,撤軍過程中被匈奴追擊,“轉戰九日,漢兵陷陳卻敵,殺傷虜甚眾”。[4](3779)在武帝看來這根本算不上勝利,是以只字未提,至于“總結教訓、伺機再戰”云云更難令人信服。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武拓邊是以文景之治積累的大量物質財富為基礎的,而至征和中,“軍旅連出,師行三十二年,海內虛耗”,[4](3914)這決定了武帝已不能僅靠單純的軍事策略調整渡過危機。《漢書·食貨志》謂“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4](1139)《漢書·西域傳》明言“由是不復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4](3914)《漢書·匈奴傳》也說“自貳師沒后,漢新失大將軍士卒數萬人,不復出兵”,[4](3781)均系明證。至于辛先生稱“(詔書)所說令郡國二千石獻策蓄馬等事,就應該是為重新征戰而預做準備”亦屬誤讀,武帝詔書說得很清楚,“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4](3914)。自武帝末年“不復出兵”,終昭帝朝對四夷都是采取羈縻政策,后元二年(前87)、元鳳元年(前80)、元鳳三年(前78)、元鳳五年(前76)邊疆戰事皆系匈奴主動挑釁或烏桓反叛,漢朝自衛反擊而已。[4](3783-3784)辛先生引為證據的“在霍光主政的昭帝時期,甚至連漢武帝在所謂‘輪臺詔書’中一度停罷的屯田輪臺之事亦‘用桑弘羊前議’而復行之”系曲解文意。[1](49)《漢書·西域傳》載此事謂:

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大宛,還過彌,彌遣太子賴丹為質于龜茲。廣利責龜茲曰:“外國皆臣屬于漢,龜茲何以得受彌質?”即將賴丹入至京師。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議,以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將軍田輪臺,輪臺與渠犁地皆相連也。龜茲貴人姑翼謂其王曰:“賴丹本臣屬吾國,今佩漢印綬來,迫吾國而田,必為害。”王即殺賴丹,而上書謝漢,漢未能征。[4](3916)

不難看出,昭帝“以杅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將軍田輪臺”正是以西域人經營西域的羈縻政策,并非有意拓邊,故龜茲王擅殺賴丹后,昭帝未加征討。至宣帝即位,才又憑借著武帝末、昭帝朝休養生息所造就的良好基礎主動經營四夷,命常惠“發諸國兵,合五萬人攻龜茲,責以前殺校尉賴丹”。[4](3914)辛先生復疑《漢書》武帝“悔遠征伐”、“深陳既往之悔”的記載“可能受劉向《新序》或與《新序》同源的某一著述描寫的影響”。考辛氏所引《新序》之文除“孝武皇帝自將師伏兵于馬邑,誘致單于”句將前線總指揮記錯外,九成以上內容見于《漢書·韓安國傳》。辛先生為證成己說,無端懷疑《漢書》大段記載之真實性,無法令人信服。武帝為落實輪臺詔中“方今之務,在于力農”的指令,命“趙過為搜粟都尉”,實行“代田法”,“用力少而得谷多”,“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4](1139)但辛先生據《漢書·食貨志》“課得谷皆多其旁田畮一斛以上”的記載指出“這種促進農業生產的舉措,目的并不是想要恢復‘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而是如同‘搜粟都尉’這一官名所顯示的那樣,意在為朝廷增加搜刮民脂民膏的數量”。[1](49)案辛氏此論不確,“課得谷皆多其旁田畮一斛以上”之“課”與《漢書·匈奴傳》“課校人畜計”用例同,乃計算之意,漢時“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畝四石”(《淮南子·主術》)[11],豈有每畝賦稅加收“一斛以上”之理?除施行“代田法”外,武帝復“哀憐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畝,率三十而稅一”(《鹽鐵論·未通》),[12]改小畝為大畝、評稅率等藏富于民的舉措為“宣帝中興”奠定基礎。

辛先生又云《漢書·武帝紀》篇末的贊“顯然是在指斥漢武帝暴虐子民的一生,值此蓋棺論定之時,亦略無一語提及他在晚年對此行徑有過罪己悔過的舉措。這更進一步顯示出,在班固的眼里,漢武帝并沒有改變過他的基本政治取向”。[1](12)然古書本有互見之例,班固對武帝武功的蓋棺定論見《漢書·西域傳》贊,其辭曰:

孝武之世,圖制匈奴······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士馬強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柯、越,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師旅之費,不可勝計。至于用度不足······民力屈,財力竭,因之以兇年,寇盜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繡杖斧,斷斬于郡國,然后勝之。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圣之所悔哉![4](3928-3929)

“豈非仁圣之所悔哉”八字足破辛先生之說。辛氏又謂“漢武帝臨終前精心安排的托孤諸臣”“后來實際上都是在繼續執行漢武帝一以貫之的施政方針”,“漢武帝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絕沒有在劉徹去世前發生過根本性轉變,并且一直延續到昭帝時期”。[1](11)案武帝晚年改轍易途之舉已見上文,考之《漢書》,昭帝朝沿續了武帝晚年的戰略轉向。始元元年(前86)春二月,昭帝親耕于“鉤盾弄田”以勸農,[4](219)杜延年“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后,數為大將軍(霍)光言:‘年歲比不登,流民未盡還,宜修孝文時政,示以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年歲宜應。’光納其言”。霍光雖然不喜歡儒生,但在反撥武帝朝過于有為的政治、輕徭薄賦上與儒家士大夫仍有共識,異于代表武帝中年政治傾向、堅持擴張主義的桑弘羊。隨著桑弘羊、上官桀元鳳元年(前80)被誅,霍光更得以貫徹武帝遺志,《漢書·車千秋傳》稱“訖昭帝世,國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實”,[4](2886)《漢書·食貨志》云“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畜積”,[4](1141)《漢書·昭帝紀》則蓋棺定論道“孝昭幼年即位”,“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知時務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又,《漢書·王吉傳》講到宣帝即位后“頗修武帝故事,宮室車服盛于昭帝”,[4](3062)亦可反窺昭帝朝之狀況。如上文所示,武帝末年的政治轉向在《史記》、《漢書》諸多《列傳》、《志》中都可以得到互相印證、補充,遺憾的是,辛先生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史記》、《漢書》、《鹽鐵論》這些原始史料,并由誤解《通鑒》而疑及《漢書》,不無疑古過勇之嫌。

四、關于歷史闡釋與歷史重構的界限問題

辛先生在文末重申 “整個昭帝以至宣帝兩朝,盡管在某些具體施政措施上曾經略有調整,但從總的方針路線上來說,都在一直堅定地執行武帝以來的內外國策”,“直到后來元帝繼位以后,才從根本上改變了這樣的指導思想,純用儒家理念治國,從而真正轉向所謂‘守文’之路”。[4](49-50)我們認為,這種直線演進的敘述模式多少忽略了歷史的復雜性、曲折性。正如徐興無先生所說,漢帝國經過武帝朝的銳意進取,其建構與擴張能力已臻極限,國內政治已進入凝固、調整與修補的時期。劉徹晚年認識到了這點并做了相應的政治部署,霍光繼承武帝遺志,以效法文帝無為政治的方式與民休息。盡管賢良文學在“鹽鐵會議”上的言說表明儒家在雄主去世后欲全面踐行王道思想,政見與霍光有異,但在反對桑弘羊的擴張主義、主張減損武帝朝過于有為的“王霸”政治的利益訴求上與霍氏仍有共識。[13](1-16)武帝末、昭帝朝的戰略轉向是統治階層自我總結、反思、呼應底層民眾愿望的結果,其決策者是劉徹及其內朝私臣霍光,武帝末年勸農、休兵、輕徭薄賦等一系列見諸《漢書》的政治轉向舉措因霍光和外朝儒家官僚的妥協、合作得以在昭帝時繼續貫徹執行。其后霍氏雖滅,但宣帝行事效法中年之武帝,這使儒家試圖將漢帝國轉換為符合王道思想的文化帝國的努力又被推遲。降及元、成,雄主消失、醇儒當政,士大夫遂得“要求大漢帝國的文化建構從武帝時期鋪張、創造、開拓式的制禮作樂轉向內斂、深沉、長久的道德建構;要求儒家思想從緣飾吏事的政治工具變成帝國的政治靈魂”。[13](141-153)實際上,元、成時士大夫對武、宣“王霸政治”的系統審視與回顧正是武帝末、昭帝朝政治反思的延續,其不同在于,當他們使用“法太宗之治”這一話語時,其實質是要施行有為的儒家“王道政治”,異于霍光的以無為政治休養生息。辛先生據宣帝修“修漢武故事”、元成時治國理念始由“王霸”轉為儒家“王道政治”否定武帝末、昭帝朝的政治轉向,恐于理未允。

“歷史故事的內容是真實的、實際發生的而非虛構的、敘述者發明的事件。這意味著,歷史事件向一個將來的敘述者呈現自身的形式是被發現的而不是被建構的”。[14]就辛先生所論的范圍而言,《史記》、《漢書》、《鹽鐵論》等漢代文獻的記載始終制約、限制著《資治通鑒》歷史敘述的邊界,司馬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敘述上完全遵循了上述漢代文獻的記載,其對武帝“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的評騭與班固“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圣之所悔哉”的蓋棺定論其揆一也,并不像辛氏所認為的“司馬光建構了符合自己政治需要的武帝形象并加以闡釋”。溫公在敘事中對某些細節進行了豐富、補充,但這是經過嚴格考辨的,《通鑒》敘事不取《漢武故事》即是明證。司馬光對不少事件如“蕭何營造未央宮過麗”、“叔孫通諫立原廟”、“貢禹勸諫元帝”、“諸葛豐對大臣前譽后毀”的個性化評論屬“借鑒史學”的應有之義。《通鑒》之細節敘述、史事臧否異于前人處僅是不同視角的史學觀照,屬歷史闡釋而非歷史重構。辛先生十分強調“史源”的概念,史源學巨擘陳垣先生開設課程時,“如果研究唐以前的歷史,學生引了《資治通鑒》,他一定要問為什么不引正史,是否只見于《資治通鑒》而正史中沒有?即使研究唐史,引《通鑒》而不檢尋兩《唐書》及別的書,又不說明那段材料確不見于兩《唐書》、《唐會要》、《唐大詔令》、《冊府元龜》等書,也不能通過。” [15]研究漢代歷史不以《通鑒》為主要依據系學界通識,真正建構了今人對漢代的認知的主要是漢代的文獻而非《通鑒》。換言之,即便我們拋開《通鑒》而僅以《史記》、《漢書》、《鹽鐵論》、漢簡立論,同樣可以得出“武帝末年有明顯得政治轉向并深遠影響了后世政局”的結論。司馬光的歷史考證和評論只能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這段漢代歷史,而不能另起爐灶,重構一段沒有發生過的歷史。前賢行文中的某些具體論述可以補充、豐富甚至修訂,但他們對歷史大勢的把握確系不刊之論。

注釋:

 辛先生在文中對市村瓚次郎、呂思勉、徐復觀、唐長孺、田余慶等前輩學者的說法進行了頗為詳細的梳理,茲不贅述,詳見氏著:《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6頁注①至注⑥,第10頁注①至注④。

《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七《史部·編年類》“西漢年紀”條謂“司馬光《通鑒》所載漢書(案文溯閣本《提要》‘漢書’作‘漢事’,甚確),皆本班、馬二書及《荀紀》為據,其余鮮所采掇。益之獨旁取《楚漢春秋》、《說苑》諸書, 廣征博引,排比成書,視《通鑒》較為詳密”,見《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426-427頁。由此觀之,廣采異書者恰是王益之而非溫公,王氏誤認“太子兵敗,南奔覆盎城門”語出《漢武故事》,亦因好異而反失考于正史。

③ 孱弱如漢元帝也曾以漢成帝“幸酒,樂燕樂,上不以為能。而定陶恭王有材藝,母傅昭儀又愛幸,上以故常有意欲以恭王為嗣。賴侍中史丹護太子家,輔助有力,上亦以先帝尤愛太子,故得無廢”,見《漢書》卷十《成帝紀》,第301頁。

④ 古人論述多有概而言之者,故看似不如今人嚴密,然“馬邑之圍”本經武帝首肯,將劉徹視為總指揮亦無不可。詳見《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第2398-2404頁。

《漢書》卷六〇《杜延年傳》,第2664頁。案杜延年“宜修孝文時政”云云與貢禹勸漢元帝“醇法太宗之治”如出一轍,二人都把漢文帝生活儉樸、與民休息的“故事”作為表達政見的話語資源,但貢禹使用這一話語時,其實質是要施行有為的儒家“王道政治”,異于霍光的以文帝無為政治休養生息,見《漢書》卷七二《貢禹傳》,第3079頁。

《漢書》卷七《昭帝紀》,第233頁。案《漢書》卷八九《循吏傳》序亦云“孝昭幼沖,霍光秉政,承奢侈師旅之后,海內虛耗,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至于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百姓益富,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于是罷酒榷而議鹽鐵矣”,第3624頁。

辛先生自陳《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一文有“后現代”意味。誠然,后現代史學的洞見啟示我們:歷史、敘事文學同樣以文字書寫,同為一種敘述話語,我們與“過去”之間隔著“并不完全等于過去”的歷史文本。但歷史與敘事文學畢竟有著根本的不同,誠如徐興無先生教示:歷史與文學都是用語言敘述,但歷史必須敘述過去的事情,而文學可以想象或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情,若過度強調歷史敘事的“文本性”而一味疑古,只會導向極端懷疑主義、歷史虛無主義,這是需要警惕的。關于后現代歷史學的洞見與不見,葛兆光先生曾有詳細的評述,詳參氏著《中國思想史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15-136頁;《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第74-96頁。

語見《資治通鑒》卷二二“漢武帝后元二年正月”條“臣光曰”,第748頁;班固《漢書》卷九六《西域傳》贊,第3928-3929頁。

即以“貢禹勸諫元帝”為例,司馬光認為“孝元踐位之初,虛心以問禹,禹宜先其所急,后其所緩。然則優游不斷,讒佞用權,當時之大患也,而禹不以為言;恭謹節儉,孝元之素志也,而禹孜孜而言之,何哉?使禹之智足不以知,烏得為賢?知而不言,為罪愈大矣”。(《資治通鑒》卷二八“漢元帝初元元年九月”,第896頁)溫公此處批評不免過于苛刻,一則貢禹本系石顯舉薦,于情自不可能諫罷佞幸,二則元、成以后的醇儒們“不再充當中樞政治的角斗士和推算天道的占星士”,而是“把眼光轉向了整個國家和民間社會”,他們不惜與外戚、宦官、佞幸虛與委蛇以收長久之效。(徐興無:《劉向評傳》,第141-153頁)溫公對上述兩點自不會全然不知,其議論僅為一種歷史闡釋,是借鑒史學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辛德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5-50.

[2]  呂祖謙.大事記解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873-874.

[3]  王益之撰,王根林整理.西漢年紀[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337-338.

[4]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  曹道衡,劉躍進.先秦兩漢文學史料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480.

[7]  劉昫等撰.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   張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335.

[9]  司馬遷著,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  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1]  劉安撰,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307.

[12]  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191、197.

[13]  徐興無.劉向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4]   海登·懷特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35.

[15]  牟潤孫.勵耘書屋問學回憶[A].勵耘書屋問學記:史學家陳垣的治學[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8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制造司馬光
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
《文史哲》對辛德勇的回復 |林鵠:讀《制造漢武帝》
漢武帝晚年下“輪臺詔令”真的是自我悔過嗎?
誰造就了統一的中國(三)—西漢的戰略轉折點在哪里?
徐謹觀:回到文本看辛德勇與《文史哲》之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西县| 桂东县| 乃东县| 蒲江县| 汝阳县| 杭锦旗| 武穴市| 花莲市| 成都市| 车致| 沂南县| 阜新| 广德县| 邢台市| 任丘市| 抚州市| 旺苍县| 谢通门县| 新竹县| 高碑店市| 嘉兴市| 信阳市| 稻城县| 罗甸县| 陇西县| 宜兰市| 蒲城县| 盐亭县| 定南县| 平远县| 仙居县| 谢通门县| 桃源县| 盈江县| 嵩明县| 江门市| 洛浦县| 视频| 舒兰市| 吉木乃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