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結構認識:整株牡丹,由花、蕾、莖、葉、干、芽等組成。每年春季花后,芽胚即在干和嫩莖之間形成,到秋冬季節,芽苞漸大。到第二年初春芽衣張開,葉芽長出,到四月初,花苞從葉芽中抽出,花莖漸高,莖上分枝生葉,花莖高約一尺許,莖頂只生一花。起筆畫從花心內部開始,先用毛筆調白粉,筆肚含水分要飽和。筆頭蘸牡丹紅調勻,筆尖略加曙紅。然后筆尖向下,筆肚朝上,從左至右落筆,數筆可畫出。
花瓣的基本形狀為下緣狹而呈圓弧形,上緣寬而多皺褶,因此可用較大的羊毫筆,先蘸白粉摻少量牡丹紅(毛筆需先浸水濕透),在盤子上調成淡紅,使筆尖、筆肚、筆根均含適量淡紅,再以筆尖蘸少許較濃的牡丹紅,在盤子上稍加整理繼續畫。
若花瓣向上,則將筆尖朝下,筆根朝上,以側鋒橫臥,一筆或兩筆畫成,畫小瓣時,用筆尖筆肚著紙即可。畫大花瓣時,筆要一撳到底,利用筆肚筆根的動作,使筆根上的淡紅體現在瓣端,自然形成花瓣的濃淡效果。畫多瓣時,運用蘸色的深淺,按花的結構層層點出,自然生動。因花朵姿態各異,要作上下左右多方位點簇練習,使運腕靈活,才能得心應手。
先畫出花瓣亮部,用筆要有微妙變化,果斷畫出,留飛白。畫開放式花瓣應有變化,形成內緊外松,外部花瓣向中心靠攏。中心部位顏色要重一些,表現其立體感。
注意花瓣的透視關系。從花冠概形中可以看出,花瓣排列分縱向和橫向。從橫向看,位于中間部位的一兩瓣較寬,左右兩側漸狹,這就是透視變化。從縱向看,上下兩層花瓣較長,而中間一層卻較扁,這也是透視緣故。
側面花朵的概形呈扁圓,扁的程度隨半側或正側而異。全側面花一般看不到花蕊。畫時只點瓣和萼片。畫花莖時仍要注意和花頭中心部位的自然連貫趨勢,花莖扭曲或陡折都不美。
在同株同朵花頭上呈現二種顏色。畫二喬牡丹,先畫淺色再畫濃色。順序是調白粉后蘸少許曙紅或胭脂,在白瓷盤中調和到滿意為止,用側鋒畫花頭的前部。畫淺色時,要留出濃色的部分,也就是花心和外輪廓的部位;畫濃色用另一支筆蘸曙紅,調胭脂,筆尖調花青或墨色,小心刻畫,注意層次要分明,對比要強烈,也可用大紅色調墨畫濃色部位。
畫紫紅色直接用胭脂色。偏紅或偏白,偏濃或偏淡,應根據喜好而定。白粉量多為淡,反之為濃色。
小蕾的形狀似桃,三片大萼相包很緊,花瓣未露或將露出。小花蕾出現在群花之中,顯得很有生氣,既是盛開花朵的未來,又可在形體和色彩上起到豐富多變的作用,所以不可忽視。畫時,用毛筆先調成汁綠,再在筆尖上蘸少許曙紅或胭脂,筆尖向上,筆肚向下,畫出大萼。繼而畫出下垂的復萼和花莖。旁邊初生嫩葉、莖和花苞都呈暗紅色。畫嫩葉可用黃綠色蘸少許赭色或曙紅點出(根據畫面色調不同,也可用胭脂蘸少許墨畫)。用胭脂或朱紅勾葉筋。芽軒和花苞近處的嫩葉,多朝上,形體雖小,但很有生氣。同一畫面上,嫩葉勾色筋,老葉勾墨筋,兩者之間要自然過渡,不要截然分開。
葉子在整幅作品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幅作品的成敗在于構圖,其中葉子的布局、濃淡、疏密非常重要。要充分領會密不通風、疏可跑馬的畫理。有意留出枝干穿插的位置。畫葉子一般用綠色或純墨色,且忌顏色不可過多,過多就易臟亂、無主次,喧賓奪主,影響整幅作品效果,那就俗氣了。盡量運用統一的色調。
畫枝干按其生長規律,在符合常理的情況下,大膽構思,大膽落墨,出奇制勝。哪里需要支撐,哪里需要線條,構圖時都需要用心地去經營,這決定了全局的態勢和力度,也是一幅作品成敗與否的關鍵。注意先畫主干后畫次干,用筆要有彈性,線條粗細、濃淡有變化。注意枝干穿插的疏密與留白的關系,使其統一而整體。下邊添加數棵水仙增加生氣,并對干后的牡丹花點蕊。
畫牡丹具體入手時,我長用“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一縱一橫”這十六個字的矛盾統一法則進行構圖。如畫兩株花莖,應一高一矮,一壯一弱,不要平行等長,才有參差變化。兩朵花的構圖,花頭不要一般大,應一大一小,以盛開花頭為主體,另以花苞或初開花朵為陪襯。兩花也不要平列或對稱,要注意主賓和呼應。三朵花的構圖,不要平均分散,要有聚有散(即一多一少),也不要平均、對稱或形成一直線。以兩朵緊靠,一朵散開,形成斜三角形布局為宜。在布局有聚散的同時,仍要注意花形的大小主次。多品種花的構圖,即一幅畫面有深淺不同或色相不同的花冠。可運用縱橫交錯布局,分兩至三個層次,深淺花頭互相襯托。
我幼時生長在青陽毛竹園村,四面山崗皆是竹,紫竹、水竹、毛竹、綠竹、孟宗竹、方竹、黑竹、箬笠竹等很多種類,我從小就喜愛竹,對竹的生態比較熟悉。從未出土的筍芽,以至清明谷雨時節的新篁競茁,夏日解籜放梢,秋來搖曳風雨,嚴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虛心,不亢不卑,瀟灑處世,未出土時便有節,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我國自古至今畫竹人不勝枚舉,也留下了無以勝數的畫竹佳作,亦有多種“竹譜”存世。但我的竹子還是有獨到之處的,故有很多朋友要我談談竹子的畫法。
竹竿畫法:前淡后濃、竹斑、竹竿的表現及四季變化的對比等,我多做了很多研究。對初學者有口吷:畫墨竹,先立竿。使中鋒,如寫篆。中間提,兩頭按。節節出,斷中連。兩節處,留節眼。 中漸長,根梢短。只彎節,不彎竿。逆鋒上,勢沖天。兩竹立,分濃淡。三竿竹,交擦安。 勿對節,莫排竿。忌均長,忌勻短。間粗細,不成竿。似鼓架,最難看。
對竹節的畫法有“S”“Z”“〈〉”等,寫竹節是指中鋒用筆,以寫的功力來描寫對象。。畫竹節也有口吷:竿立定,墨半干。以隸法,把節點。醮濃墨,寫弧線。兩頭重,當中彎。勿太直,直則板。勿太彎,彎則軟。忌節大,似套環。忌節小,似勒線。
竹枝好比人體的骨架,竹的變化重心在枝。有些作品,葉多枝少,那是不對的,應與自然結合,畫出竹的風骨與個性。枝分左右互生,不可只偏一邊,節枝有粗細各一,老枝節粗健,新枝節潤圓。老竿斷枝多用破筆,濃淡干濕要分陰陽。葉多枝少如在竹外觀,枝多葉少如在竹林間。小枝末端有托葉,又名雀爪,與葉相連。畫枝只要求整個的氣勢貫連,不必枝枝葉葉都齊全。其口吷有:點完節,把枝添。似草書,勢連綿。行筆疾,運筆端。中鋒枝,勁且圓。拖筆枝,更挺健。 墨色潤,不宜干。比竿濃,比葉淡。葉著枝,枝著竿。葉少仰,葉多彎。老枝瘦,新枝圓。 內畫出,名併跳,枝梢尖。外畫入,叫垛疊,枝梢圓。
畫竹葉,在傳統中,寫竹葉先學書法“個”、“介”字等,后轉入寫生。在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竹葉千姿百態、生機勃勃。只有多寫、多思、多悟,才能畫出符合竹葉的生長規律,組出的葉子才能更美。
畫竹葉也口吷:墨竹葉,最為難。墨宜飽,勿滯粘。近者濃,遠則淡。運指力,腕臂懸。下筆快,莫遲緩。 起筆圓,收筆尖。用力處,葉中間。用中鋒,葉渾厚。
用側鋒,葉勁險。忌柳長,忌桃短。 一葉仰,如彎月。二葉仰,魚尾般。三葉仰,如飛雁。相交錯,成一片。畫偃葉,三筆個。 四筆分,五筆破。疏不空,密不亂。兩片葉,勿并聯。三四葉,忌井川。多種竹,四時觀。
對竹的竿、枝、葉的形態結構,初學者要有更為詳細的了解。在初學掌握筆墨基礎上,逐漸轉入用意憶和想象畫墨竹。寫生時首先把折枝竹子作一番剪裁取舍工夫,反復推敲。或在日光燈影下構成的圖影,多觀察多練習,最后做到心到筆隨,心手相承畫出自己所感受的作品來。
畫竹竿有三難,一是位置,二是筆力,三是墨韻經營位置。經營位置又通稱構圖。應注意到賓主有分,虛實相生,疏密得宜,縱橫開合,均衡照應等。這也是一般繪畫的共同原則。對于竹竿不可兩竿并排如//。不可兩竿中間交叉如×。不可左右等角分開如V。其他可照此道理靈活運用。竿的精細橫斜有姿,風晴雨雪有態,月中影中有情。真是“意匠慘淡經營中”。
畫竿用筆要挺直中鋒有力,行筆平直,兩邊圓正,墨色勻停,節節貫穿一氣畫去。切忌猶豫遲疑,形成臃腫病態。相傳竿如篆,節如隸,枝如草書,葉如楷說。這是一般的規律,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如畫竹竿可以一筆直上,不分節次,然后以焦墨勾節成之。畫竿可以從下而上,也可以由上而下,自由運用。竹竿根端粗,悄端細,中間節漸長,上下節漸短,畫節如橫隸,上下節貫連,高低傾斜有透視,高去如半月中拱起,低斜如倒勾成半環。
最后題款:書法詩詞題跋是畫的補充,有時畫面不夠完善的地方,如果以畫增補下去,反而變得平淡,如能以遒勁的書法作合理的款題,它既能增添畫意,又能使構圖更加豐富完美。好的詩詞款題能把畫面的空間境界引到時間的擴展,體現有余不盡之意,啟發人們的聯想,增加感人的魅力,其意義是不容忽視的。既然題跋是畫的補充,那么用什么字體,大小位置如何,甚至墨色的濃淡如何運用,根據原則,各顯神通,就不多說了。
蘭花:生長于巖壁或幽地草本植物,葉數枚可數,通常生于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并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文人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征,并與“梅、竹、菊”并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畫蘭要畫地,無土亡國之象。家中掛蘭也如此。
第一筆蘭葉繪畫技法:一般是長葉,筆勢長而有力,先從根部藏鋒起筆,成“釘頭”狀。第二筆根據第一筆筆勢畫第二筆,并和第一筆相交成鳳眼,第二筆略短于第一筆,兩筆不能平行。
第三筆破鳳眼,前兩筆交叉處從中破之。破鳳眼后應形成一大一小兩個''眼”,切勿平均切分。第四筆次破,增加生氣。
可三筆或五筆為一組畫葉。畫好后,可在旁邊補稍短的兩筆,并和前三筆相交,不宜平行。短葉也可以從葉梢起筆,畫向根部。葉梢有尖有禿,但筆鋒不宜過尖。注意表現出葉片之間充滿變化的相互關系。
畫花先以兩筆畫中心位置的花瓣,通常由外向內用筆。中間兩瓣短而肥厚,周圍數瓣長而瘦勁。角度不同,花瓣的大小應有變化。花有俯仰、向背、含苞、正側、疏密等變化,應一氣呵成,忌雷同。
花畫完后,淡墨畫花莖,添小枝。我本人在創作中,畫完花莖之后,作為調整畫面需要可再加上花背面一二短葉。
花蕊畫法:花蕊如人眉目,一至四點均可,如作草書的“上、下、小、心”等字形,下筆沉著肯定,筆勢跳躍干虛而連貫。待花即干未干時以干墨點蕊,便顯生動活潑。
上部遠處有巖壁,用腕筆淡墨筆尖著稍重墨快速由上而下擦出,數筆了事。
壁上葉也是一筆長向下。藏鋒起筆,中鋒運筆,漸提漸按(長葉至少要有兩次到三次的提按),回峰收筆。二筆短,第二筆(也要有一到兩次提按)與第一筆要相交于花的根部,構成鳳眼。三筆破鳳眼。三條葉子將畫面分成大小、形狀完全不同的八塊空白。
巖畫面上出現兩株或多株蘭花,首先應確定主次關系,以突出主體。一般主體應花葉多而密,客體應畫得簡單而少些,墨色也可淡些。其次,在兩株蘭的位置關系上,有前后、高低、左右、斜向之不同。各株蘭葉之間應相互照應,顧盼有情,主次分明,并體現出主體感及空間感。
出莖生花。蘭葉畫好后,先從左邊向右斜生出一莖,尾部向左收回,與蘭葉走向及弧線取相反之勢。三朵開放程度不同的花依次生發,姿態各異,生氣勃勃。
可以再添加幾片大小粗細不等的葉子,收攏在花的根部,花根成鯽魚頭狀。注意每條葉子的起筆和收筆要有變化。收筆:可以回峰實收、回峰虛收、頓收。
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品種繁多,營養豐富,歷史悠久。《漢書》記載:自張騫出使西域,得其種還,中國始有了葡萄。《本草綱目》說:圓者名龍珠,長者為馬乳,白者像水晶,黑者賽珍珠……葡萄之所以能入詩入畫,除了上述的不凡來歷,還因其形色美,象征性強:如珠如玉,琳瑯滿目,碩果累累,既吉祥又喜氣,宛若人生奮斗之天道酬勤。那么在中國國畫中都用兩筆畫法,中間留有白眼成反光點,顯玲瓏剔透,如下圖:但若把這種方法畫葡萄園中葡萄,顯得華麗但不真實。因生長中的葡萄表面似有一層白粉(保護色),并無明顯反光,因而我本人開創一筆葡萄畫法。
中國國畫中的葡萄漿果形狀有圓形、長圓形,果臍長在下方正中。用胭脂和肽藍調成紫色,點畫單個葡萄時用中狼毫中鋒筆肚一筆按住自然行成。
一串葡萄中靠左的葡萄果臍點在左側,靠右則點在右側,背面的葡萄只見枝不見臍。葡萄串的外形應有錯落,忌左右對稱。
葡萄藤蔓為多年生木本,有老干也有新枝。木本枝干多年生,表皮粗且皺,生長彎曲,用長鋒筆中鋒勾畫出枝干曲線,要穿插自如,飄逸多姿,起到收氣作用。
中國國畫中的葡萄葉呈掌狀,三至五出。葉根部內凹,接較長的葉柄,自葉柄到葉尖生有主葉脈,主葉脈兩側生附葉脈。葉有正、側、仰、背的各種姿態。行筆要有提按,忌平均用力。
在中國國畫中牽藤拉線條,其目的是為了將上下左右分散的組葉和葡萄串有機地組織起來,既建構了整幅畫的骨骼,又因其自纏與互纏的生機勃勃而成為一幅作品的“生命線”,也是一幅畫的靈魂。平時多觀察,勤寫生,熟悉老藤新蔓形象。畫時起筆宜用中淡墨,再蘸點濃墨,纏繞的藤分其前后層次,頓挫與轉折間的不規則互換,使老藤更有滄桑感。
國畫創作不是照相,需要刪繁就簡,在中國國畫的繪畫技巧中如有的葡萄串形狀不美,可剪除部分;串與串之間太平均、分散,需加以調整,突出重點。葉子太多,同樣要刪除,注意留足空白。
茶花的品種很多,是中國傳統的觀賞花卉,“十大名花”中排名第八,亦是世界名貴花木之一。花瓣為碗形,分單瓣或重瓣,單瓣茶花多為原始花種,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達60片。茶花有不同程度的紅、紫、白、黃各色花種,甚至還有彩色斑紋茶花,而花枝最高可以達到4米。
茶花花瓣可用白描畫出,中淡墨中鋒勾出花朵,畫花瓣時,可畫五瓣,行筆有較明顯的提按動作,線條要有力。
花蕊為一撮蕊絲,可用尖毫清淡勾出,蕊頭(也稱蕊藥)用濃粉調黃點畫,蕊中有一雌蕊較長可畫可不畫。等顏色干了以后,可在紙的背面花蕊處用草綠染一下,也是為了襯托花蕊。
用濃墨勾出葉子,行筆更需明顯的提按動作,線條有力。
山茶花為喬木,花多生于小枝的頂部。枝干的畫法可參考梅花枝干的畫法,用筆要注意中側鋒兼用及干濕、濃淡的變化。 再?勾畫技干背面的葉子。
根據畫面需要可用淡墨畫花陰背處。用墨畫葉子凸顯陰陽朝背,在墨葉干后在其上點染草綠。不一定全按原有墨葉上染,墨葉外點染出一二筆也可。花萼為鱗片狀,先用墨勾,干后再染草綠色和石綠色。
曙紅暈染花瓣,正面染,反面較淡。用紫綠色點染加強枝干的粗糙效果,與花葉形成質感上的對比。 藤黃加白色點花蕊,顏色要濃厚,再用線白色勾點中間突出的雌蕊。用白粉染上部的茶花。用淡草綠染草地。最后題款用印,作品完成。
紫藤:是人文中長壽觀賞藤本花木,園林中常有紫藤棚架和花廊。每到春季,繁茂的綠葉藤蔓間,串串紫花隨風搖曳,送來陣陣香風,別有一番情趣。無論《花經》中的“紫藤緣木而上,條蔓纖結,與樹連理,瞻彼屈曲蜿蜒之狀,有若蛟龍出沒于波濤間”的描述,還是李白“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青風流美人”的詩句,都生動地刻畫了紫藤優美的姿態和迷人的風采,以及密葉叢叢,只聞鳥聲,不見鳴鳥的詩境。歷代畫家也留下了不少表現紫藤的作品。在中國國畫中,紫藤是常見題材,讓我們一起來畫畫紫藤吧。
紫藤花的花朵、花串的結構為總狀花序。花朵盛開如蝴蝶,花朵小柄生長于花軸上,由無數花朵組成錐狀花串。先畫花串最下面小瓣,調紫色加胭脂調成深紫色點下面兩片小花瓣,用重筆畫小瓣。注意用筆要活,要生動。
再畫花串大花瓣:先用長鋒羊毫調很稀的白粉水,然后筆尖至筆肚調漸變的紫色,最后筆尖稍調一點胭脂。行筆時中鋒從瓣頂稍回鋒后轉臥鋒再橫筆走一段小弧,緊接著畫另一片。兩片為一朵,也可一筆而就,我就是。
畫花串時,紫藤的花串是倒圓錐鑼旋生長,畫時注意不要太整齊,也記得要在花朵堆中留空隙得畫花梗。用藤黃、花青、胭脂調色,在花串內部軸線經過的空隙位畫出花梗。
調曙紅和酞青藍(亦可加少許白色)為淺紫色,筆尖蘸深紫色點上面兩片大花瓣,由于透視原理,花瓣應有大小、形狀的差別,只有畫正面花瓣大小才基本相同。作花朵的練習時,筆中顏色要調出深淺,用筆肯定,才能畫出花瓣顏色的深淺變化。初學者要養成一點即可的良好習慣,忌平涂和刻意描形。用紫外線點大花瓣的芯,注意要點大片一些,讓它與大瓣融合;小紅色點小花瓣的花托,更顯生動。
畫葉子,春天,紫藤葉剛剛發出,葉小,紫藤葉是羽狀復葉,呈黃綠色。畫紫藤葉多用嫩汁綠,順結構去點垛,不可太多。畫嫩葉時,筆中調出有深淺過渡的綠色或墨色,筆尖再蘸濃墨,側鋒用筆。葉片須有大小、方圓和疏密的變化,不可太對稱。然后畫葉柄,用墨勾葉筋。畫嫩葉先調草綠,筆尖蘸曙紅,葉片略瘦勁,胭脂墨勾葉筋,用筆宜要靈動。而老葉用濃墨側鋒畫成,用筆宜古拙大氣,略有飛白,可以不勾葉筋。注意透視變化關系,要有飛舞的態勢,靈活多變,襯托出花的嬌美。
在畫藤蔓不可胡亂圈畫一通了事,要注意它在構圖中起著組織、穿插、點綴花葉的重要作用。藤蔓的長短、曲直和方向,下筆前心中要有一個大致的設想,更要有主次,前后、粗細和虛實的變化。
充說明:作花朵的練習時,筆中顏色要調出深淺,用筆肯定,才能畫出花瓣顏色的深淺變化。初學者要養成一點即可的良好習慣,忌平涂和刻意描形。
最后為了增加生氣,加數只燕子造成視覺焦點,燕子要畫得生動并于紫藤融為一體。
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有關梅的傳說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國流傳深遠,應用極廣。下面介紹梅花簡單畫法。
畫梅枝:梅花主干是指老干、粗干(梗)部分。古梅的老干,龍蟠鳳舞,苔蘚滋蔓。有的樹樁疙疙瘩瘩,枝梗也是稀稀疏疏的。因此畫老干時要雙勾偏鋒著筆,墨色以淡、枯、渴為宜,并畫出飛白的筆墨情味,再用淡墨皴染,最后用濃墨點苔蘚,以濃破淡,枯濕相間,求其梅樹蒼勁老辣的質感和遒勁的精神。
先用筆蘸調淡墨,在盤子邊上括干后再用紙吸干多余水分畫出主干心部,然后蘸深墨,以中鋒畫出最前面的枝條。起筆時用中鋒,畫至枝條下端漸轉側鋒,務必注意行筆過程中,枝條留白斷開,以便填花。也可先用較淡的墨,以側鋒畫出后邊的粗枝干,再加前面深枝條。要根據構圖需要靈活運用。無論那種方法,枝干的穿插交錯、疏密關系和斷開留白等都是一樣的。
梅花花朵畫法:梅花有正、側、偃、仰、背等朝向,有盛開的、初放的、含蕊的、花蕾、開殘的,并有單瓣、復瓣兩種花式。寫意畫,一般畫單瓣為多。梅花為五瓣,花瓣呈圓形。開殘的可畫四瓣、三瓣、二瓣。花的色彩有紅、粉紅、白、黃等。也有白色略帶粉綠的,但不多見。花朵的表現方法,常用的有三種:圈花法(又稱勾勒法);點花法(又稱沒骨法);圈點結合法。我的這里是點花法。
畫圈梅順序:先點花瓣、后花心,再剔花須、點蕊頭,最后點花蒂。
正面花畫法:正面花為五個近似圓形的花瓣構成,大小基本相等。先點上半部二瓣,再點下面兩瓣。初學時,要畫得認真規矩,每瓣都交代清楚,不可馬虎潦草,熟練之后,筆墨自如,勾點自然圓轉,生動靈活。五個瓣組成的一朵花,大體上是一個較為規矩的圓形。用淡墨勾圈時,線條可稍粗些,水份較飽和,圈出花朵有滋潤感。也有用深墨圈花的,但線條要略細而發毛(中鋒運筆時略帶偏鋒)。花朵的大小,最好與原花等大或略大一些,不宜畫小,不可因畫紙小而縮小花的比例。圈花瓣時切忌內外皆實,五瓣分離、花瓣過尖過長、無中心等。
用深紅點出第二層次的花朵。特別要處理好紅梅間隙的深層次花朵用墨紅,不要怕重疊,而要將深紅花擠進紅梅的某些間隙,從而形成層次和“密不通風”的效果。但要注意整幅畫的疏密關系,切不可平均對待。
花心的處理,不能一朵一朵地個別進行,需在一張畫的花朵全部圈點完成后,再統一畫花心。梅花花形較小,花心部分可作適當夸張,正面花心,可在五個花瓣中間畫一小圓圈,花心須成輻射狀,用硬毫中鋒剔須,線條要挺勁粗實,“健似虎須”,要長短相間,齊而不亂。切忌剔使用彎曲無力,過于纖細。
點紅梅,可用朱砂、朱磦、曙紅、胭脂等色。用禿筆先調蘸朱砂或朱磦,(含色稍飽和些)再用筆尖蘸胭脂,按花朵姿態和疏密點出,即成紅梅。朱砂顏色熱烈而沉著,點出的紅梅雅致含蓄。朱磦則火紅明快,點出的紅梅生機盎然,色調熱烈。作畫時可依不同需求和懸掛場合,采用不同色調。
然后畫出背景雪景:雪景因其獨特的色彩和構圖,為梅花圖營造著更加富有意境的虛實效果。雪景中的梅花所表現出的孤獨、寧靜、清凈、生命意興等意境,不僅體現著梅花對四季中冬景尤其是雪這種景物獨特的喜愛之情,更表現了畫面之外畫家的創作心境以及其所向往的人格精神世界。雪景用淡墨枯筆畫出,簡單有韻味即可。
最后畫藍天白云可根據知白守黑的理念,畫好天空,留出空白作為白云。中國水墨畫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拘泥于這些,各個風格流派不同,有很多不同形式的表現方法,具體的表現,靠畫面的需要而定,有時候天空就是一大片空白(留白),有時候天空可以一把筆潑墨,也可以表示云,用藍色襯托表現的白云,更接近寫實的效果了。
對于構圖:在傳統理論中稱作“經營位置”,也就是畫面的布局。這是在理解了梅花的生長規律、結構特征、并懂得了基本造型方法和筆墨要求后,進入摹寫或創作時,必然會碰到的問題。對于梅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處理畫面的具體手法或方式,如“S”形構圖,半環形構圖,縱橫交叉構圖等。二是掌握畫面布局中美的法則,如主輔、虛實、疏密、聚散、藏露、開合、呼應等。初學畫梅,掌握幾種具體的構圖形式是必要的,但根本上是要理解和掌握構圖規律,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才能千變萬化,得心應手。
“荷花”寓意著純潔、堅貞、吉祥,中國古代民間就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征,它縱使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潔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這也是一種君子行為的象征。花之君子的象征意義,使荷升華到哲學高度,代言著我們這個古老東方民族的理想人格,荷易畫也難畫,形好看卻神難求;畫荷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審美和品質,畫荷實在是畫一種幽情,一種境界,一種氣格,而賞荷更是一度胸懷,一種氣度,一種坦然,今天讓喜歡荷花的您看我究竟如何畫荷花:
首先落筆畫荷葉:要用大筆調墨,筆調墨時筆根淡.中間深.尖用重墨。下筆落墨先畫前半邊荷葉,筆尖墨色為荷葉外邊,側鋒著葉中,筆根淡著葉心及虛淡處。用同樣方法畫另一半荷葉,使成為一整體,因濃淡墨混用要注意到葉的墨色濃度,使整個葉有立體感和造形,荷葉造形可根據自已對荷葉的觀察及喜愛布局,荷葉可不勾筋,因花,雜草是線,在注意點、線、面時荷葉主要表現面。
畫荷花:用小筆(加健白云之類中小形筆)在所需位置畫荷花,荷花造形很多,可根據寫生,照片,及各家畫荷資料選用自己喜愛的造形,畫花要有一定的白描線條功夫,可筆用曙紅而筆尖用點胭脂,運筆較干點快點,有虛實變化。然畫荷花可成組,只要注意布局和疏密關系。然后濃墨點花鬚及用黃綠色畫蓮蓬。
荷竿畫法:荷竿也有多種方法,可用畫竹竿的方法,將筆壓扁兩邊濃墨中間淡,這樣畫出的竿邊濃中淡有園形立體感,先畫主要竿,在畫竿的過程中,筆的含水量減少,最后畫遠虛的竿,因筆中水分越畫越少故運筆也先快后慢。
在竿上點些墨點代表刺,(這是看荷花的人下到池中腿被劃些小血口的原因)。
用濃墨或焦墨畫些小葉及雜草,主要增加層次和厚重,也是整幅畫經營位置的?充作用,補就畫面不足之處。
由整體構圖需要,在需用部位用淡彩淡墨補虛葉及水面苔點之類,荷葉如感覺較平板或太實在可在半干前用洗衣粉水戓凡水等在葉上灑點作特殊效果,因墨遇水會自行分化,也就是水破墨法。
待畫干后用黃綠色給蓮蓬花著色,可先用淡紅根據花線偏外勾染一下,再用較深曙紅染花瓣,荷花色可用多種方法,在這基礎上可用深紅勾花瓣上的筋,可用深紅全染后金線勾筯(稱金碧荷花)可用淡青勾染花外邊(白荷感覚)也可用色只點染局部花瓣,根據喜愛靈活運用。
現今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都變得急躁不安,“荷花”題材作品無疑給了人們一個乘涼、休憩的安靜空間,以此來“凈化自身心靈”,這也是畫家創作的宗旨,也給了掛畫者一種無形的感染,非常適合家中,辦公室懸掛,送禮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菊花的品種繁多,有單瓣重瓣之分,有長短、寬窄、曲直多少之別;有紅、黃、藍、白、綠等極為豐富的顏色。但總體來說,菊花花瓣呈舌狀或筒狀。菊花是經長期人工選擇培育的名貴觀賞花卉,也稱藝菊,品種達三千余種。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為秋天盛開,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及文化中,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菊花的畫法。
在進行菊花創作時,先要考慮畫面布局。也就是說把你要畫的花、葉、枝如何安排在畫面中,起到一種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菊花的繪畫,還要考慮是否添加一些其他的內容,如木柵欄、山石、昆蟲等,讓畫面更貼近大自然,也讓人們更能體會到田園的情趣。
在畫菊花時,要找好位置的基礎上,畫出一、兩朵菊花的花朵,花朵一般用與花的本身顏色相近的胭脂和灰墨色來畫,具體畫法為:用水調好胭脂或淺墨,用毛筆筆尖蘸少許,然后從顯露最完整的花瓣開始畫起,逐漸向兩側及前后添加,一直畫到最外層。 勾好后再用加水調淡后的本色宣染花瓣,增加透視。
用胭脂色或淡墨勾花,要求見筆,可清,可渾,畫時憑感覺即可,注意花的外形要誘人。花瓣要內緊外松,方向和長短要有變化,做到圓中有缺。
枝條的墨色以葉的顏色為準,前黑后淡,分出層次。畫枝杈時要從下往上來畫,其枝條也要逐漸變細,采用交互生長的方式來表現。前葉墨色重些,后葉可以見彩,其枝也相應重些,關鍵要見筆。葉的安排可聚可散,散葉要注意每片的姿態。
畫菊葉時要圍繞花朵進行添加,一般下面的葉子要畫的大一些,而上邊及后邊的葉片可以畫小一點,用略濃的墨色,要與花朵產生一定的黑白變化。畫葉子一般用三到五筆完成,看畫面效果的疏密關系而定葉子的多少。
有些菊花要畫些山石做襯托,這時毛筆蘸墨要有變化,筆腹要淺、筆尖要深一些,這樣畫出來的效果比較好,在畫石頭時,用筆要發生變化,中鋒、半側鋒、逆鋒逐漸畫出,讓石頭的渾厚感加強,且在石頭的空白處可以用毛筆側鋒擦染,也可以用淺赭墨色染上一些顏色,這樣就會顯得更加豐富。
還有些要畫些木柵欄以增加生動,這時要用濃墨、中鋒,寥寥幾筆進行添加,要具有生動性,畫時要考慮畫面的布局。我這幅主要考慮特出菊花畫法,省略了其它內容。
牽牛花俗稱喇叭花,一年生蔓性纏繞草本花卉,蔓莖細長3至4米,葉互生,有心形全緣或三歧二裂兩種,三歧二裂的中歧較大,三歧均有尖,腋生1至4朵花,喇叭形花冠,花色鮮艷美麗而多樣,如紫、紅、粉紅、白、藍等,花期在6至10月份,朝開午謝。牽牛花雖為草本野卉,但名見芳譜、花志已有千余年,而且歷代也有許多關于牽牛花的詩文和美術作品。本人便為大家介紹寫意牽牛花的畫法。
1、寫意牽牛花—花的畫法
調鈷藍,筆尖蘸酞青藍,筆根略帶橙黃,用側鋒畫花。
(1)大白云筆調淡鈷藍,筆尖蘸濃酞青藍,側鋒筆由左往右畫,數筆,花辨呈圓弧狀排列,畫出稍遠花瓣。畫時落筆要實,收筆要虛。
(2)筆調濃鈷藍,中鋒用筆,兩筆畫出向上彎曲的近處花瓣,呈半弧形。
(3)再用淡鈷藍,側鋒兩筆畫出花瓣下的喇叭筒。
(4)用濃墨三筆畫出花托。
提示:寫意牽牛花外深內淺,邊緣有波折和輕微的缺裂,相似五瓣,花筒色淡,用筆要根據花的特點,中鋒側鋒兼用,從邊緣向心里畫,將花心部畫虛空,花型不要畫得太圓或太標準的橢圓,邊緣線不要太圓滑,要有圓有方有凹有凸,才有變化有力度。
兩三朵或更多的花,布局要有疏有密、錯落有致、虛實互補、藏露得當,追求一種節奏感或律動感。還要注意花與葉的冷暖對比,明暗對比,墨葉宜襯鮮艷明亮的紅紫色花,綠葉宜配濃重的藍紫色花。
2、寫意牽牛花—花苞的畫法
筆尖蘸鈷藍加酞青藍少許,用中鋒畫花苞。寫意牽牛花的花用大白云筆蘸酞青藍或花青,也可調曙紅或胭脂畫。牽牛花外深內淺,邊緣有波折和輕微的彎折,相似五瓣,花筒色淡,用筆要根據花的特點,中鋒側鋒兼用,從邊緣向心里畫,將花心部畫虛空,花型不要畫得太圓或太標準的橢圓,邊緣要有圓有方有凹凸
3、寫意牽牛花—葉的畫法
(1)調濃墨,筆尖蘸少許濃墨,筆根處加清水少許,用濃淡不同墨色側鋒畫出前后呼應的幾片葉子,幾片葉子要一氣呵成,不要調一下墨,畫一下,顯得不連續。葉子的濃淡,方向要有變化。
注意墨的濃淡、干濕與筆畫的大小、虛實,布葉要注意疏密、濃淡、大小、曲直,即要有節奏。
(2)寫意牽牛花—葉筋的畫法
葉面畫畢,用濃墨中鋒勾葉筋。勾葉筋時,注意要在葉子的墨色還是半干時勾,太干,線條則浮在紙面上,太濕,線和葉子湮成一片。可主脈支脈都畫,也可只畫主脈,注意線條的粗細、長短、疏密虛實。
4、寫意牽牛花—花蔓的畫法
等葉、花都畫好后,再用長鋒筆蘸藤黃,調花青畫藤蔓,將葉和花穿合在一起,線條行筆要流暢,纏繞要松動自然,注意蔓線的直、彎、折、濃、淡、虛實,纏繞出的空白形的大小、形狀,要對比而得度。寫意牽牛花要畫好藤蔓,還要多練習才行。牽牛花畫完整后,可添補一兩只秋蟲,增強畫面情趣。
寫意牽牛花畫完整后,可添補一兩只秋蟲,或蝴蝶,增強畫面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