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不要節制欲望?
人對于自己的欲望一定要有所節制,完全不節制的欲望必定帶來痛苦和挫折。這一點與激情顯然是矛盾的,激情往往是無法節制的。痛苦的可能內在于愛,原因就在于此。
古中國和古希臘文化都十分強調對欲望的節制,這是人類深諳過猶不及的道理的證明。所謂智慧,其中就有節制一項吧。節制和貪婪是一對矛盾。前者是美德;后者是惡念。人不可以貪婪,所謂貪婪就是強求自己生命中本來沒有的東西。人只有安于自己獲得的,不強求自己沒分的,才能得到內心的安寧和喜樂。
對于一般的欲望例如食欲和性欲的節制的道理大都能夠被人們接受,因為貪婪縱欲的害處十分明顯:放縱食欲不知節制會導致身體傷害,肥胖,多病,過猶不及的表征彰明昭著,立竿見影;放縱性欲不知節制也會導致身體傷害,精神萎靡,快感缺失,也很容易讓人見到過猶不及的后果。唯一的例外是激情,無論是對人的激情,還是對事的激情。
對人的激情就是對某人發生了浪漫愛情。難道對愛情的激昂情緒也要節制嗎?愛情不是人生最美妙的經驗嗎?但是,愛情的激烈程度在兩人之間會有差異,或者是你強他弱,或者是你弱他強,或者是你有他無,或者是你無他有,這就必定造成差異,造成挫折感,造成痛苦。即使是兩人的激烈程度相仿,這種激情狀態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就像烈火不可能永遠熊熊燃燒,會有變弱熄滅的時刻。如果希冀激情一直持續,就是過分的要求。
對事的激情就是對于做某件事發生了癡迷。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寫小說,只有那些對所做之事真正發生了激情的人,才可能做出常人無法做出的東西,到達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想來想去,對事的激情倒是找不到一定需要節制的理由的。只是對事的欲望毫不節制,有時會導致人異于常人的生活方式,會為世俗之人難以理解,遭到物議。比如哲學家的單身生活方式(尼采、叔本華);比如藝術家的與世隔絕,孤芳自賞(梵高);比如作家的不見容于世(卡夫卡)。尤其是在他們的價值尚未被人們知曉之時。很多這樣杰出的人都是生前寂寞,死后才名聲日隆,熱鬧非凡,可是他們自己卻享用不到了。
總之,人應當對各種各樣的欲望有所節制,不可貪婪。如果實在不能克制,就讓它在某種事業中消磨,這恐怕是對自己的身心最無殺傷力的滿足欲望的方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