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優勢資源,對于其所在區域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其發展趨勢的把握就顯得格外重要。知既往,從快遞數據管窺中心城市演變思路,方能見未來。
直轄市是全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省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它們集中了區域乃至全國的政策資源、金融資源、人才資源和科技資源,對整個區域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引領和輻射作用,是區域的中心,現將二者概稱為中心城市。
而后在參考M.Jefferson(1939)提出的城市首位律的思路基礎上,將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下文數據來源:國家郵政局)占區域的比重、經濟總量(下文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占區域的比重兩個指標進行對比,以便觀察5年以來中心城市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的變化,并探尋與分析變化背后的原因及未來演變的趨勢。
全國:擴散效應增強
從全國來看,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在減弱,擴散效應在加快。2018年,31個中心城市(港澳臺未納入)經濟總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3%,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連續兩年下降,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的作用進一步減弱。2013—2018年間,中心城市的經濟總量占比保持相對穩定,波動幅度在1個百分點以內,整體呈先升后降的特征,2016年達到峰值34.1%后逐步回落。同期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卻持續下降,從2013年52.2%降至2018年的44.3%,下降了7.9個百分點。特別是2016年以來,中心城市的快遞業務量占比下降速度加快。
快遞業務量主要是反映實體經濟的運行情況,從中心城市快遞占比數據的變化來看,中心城市產業一直在向外(周邊)轉移,特別是2016年以來,產業轉移的速度加快,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的差距整體在縮小。
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中心城市的房價高漲明顯增加了實體經濟的租金成本,通過價格傳導機制提升了整體的運營成本,明顯擠壓了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此外,部分中心城市實施結構調整騰籠換鳥加速了區域產業轉移的步伐,特別是沿海向中部、中心城市向周邊轉移愈發明顯。二是消費從線下走向線上,推動了流通方式的變革。快遞渠道讓生產直面消費者,生產企業紛紛觸網,場地位置對生產的重要性下降,快遞的便捷程度和價格水平成為生產的重要參考因素,快遞在支撐產業轉移和助力區域均等化發展的作用開始顯現。
圖1 2013-2018年全國中心城市經濟占比與快遞業務量占比的對比
直轄市:產業結構優化
單從直轄市來看,快遞集聚水平與第二產業占比密切相關。2013—2018年,北京和上海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快速下降,分別從2014年的8.9%和10.3%降至2018年的4.4%和6.9%,分別下降了4.5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重慶和天津快遞業務量占全國的比重小幅調整。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消費水平較高,國內主要電商平臺的區域倉都集中在這些區域,因此剔除城市自身消費因素外,實際上4個直轄市對周邊地區的產品輸出能力在下降。
從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變化來看,2016年以來,4個直轄市占比持續下降。產品輸出能力下降與第二產業占比下降高度相關,4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3—2018年,天津、重慶、上海和北京分別下降了10.1個、9.6個、7.4個和3個百分點,扣除第二產業總部經濟等因素,實際下降幅度還要更大。
圖2 2013-2018年四個直轄市快遞業務量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圖3 2013-2018年四個直轄市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各大城市加快了產業升級的步伐,4個直轄市也加速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部分產業開始向周邊分流,產業的輻射能力有所下降。4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比的變化與快遞業務量占比的走勢基本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產業轉移會削弱遷出地的產業輻射作用。
圖4 2013-2018年四個直轄市第二產業占GDP變化(單位:%)
省會城市:集聚功能增強
從省會城市所在各區域來看,省會城市經濟發展程度與快遞集聚水平負相關。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對應區域的比重分別為40.4%、51.7%、55.7%和69.4%,同比分別下降2.8個、13個、1.3個和0.7個百分點,區域內城市發展差距在縮小。其中西部地區省會城市集聚程度最高,接近七成,其次是東北,再次為中部,東部最低。整體來看,快遞集聚程度與經濟發展程度存在負相關關系,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省會城市的集聚程度反而較低,省內城市間發展越均衡。
從變化的趨勢來看,2013—2018年,東部、中部和西部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累計分別下降8.5個、8.2個和7.9個百分點。快遞區域均等化程度都在改善,其中東部改善幅度大于中部,中部改善幅度大于西部。值得注意的是,東北地區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比走勢與東、中、西部逐年下降趨勢并不完全一致,呈快升穩降的特征,在2016年達到峰值后才緩慢回落,省會城市的集聚功能整體增強。
圖5 2013-2018年四大經濟地帶省會城市快遞業務量占區域比重的變化
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2.5%、27.8%、37.8%和36%。從絕對值來看,中部最低,其次是東部,再次為東北,西部最高。四大經濟地帶省會城市經濟總量占區域的比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3—2018年,東部提升最慢,累計提高了0.6個百分點;其次為中部,累計提升了2.1個百分點;再次為西部,累計提升了2.9個百分點;提升最快的是東北,提升了4.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東部地區擴散效應較為明顯,省會城市與周邊城市增長基本同步,區域結構相對穩定;中部地區極化效應在加快,省會城市受東部產業轉移影響,集聚程度在加速;但西部和東北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提升,省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極化效應在加劇,不僅吸走周邊人口,也吸走了周邊產業。
經濟“中心化” 快遞“去中心化”
從全國整體發展情況以及直轄市、省會城市的經濟總量、快遞業務量等相關數據對比分析中不難得出兩點結論。
一是中心城市快遞的“去中心化”特征將更加明顯。快遞對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就是降本增效,成本和效率是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總體來看,中心城市產業基礎較好,交通極為便利,快遞運行的效率很高,通常是區域的快遞物流樞紐所在地。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土地、人力等生產要素的稀缺程度加深,要素價格持續上升,直接推高了產品的價格,甚至出現產品銷售地價格低于產地價格的情況。同時,周邊城市的成本優勢漸顯,隨著其電商和快遞的發展,快遞運行效率提升。中心城市電商、快遞等要素開始向周邊城市轉移,隨之帶動了產業向周邊轉移。金華和揭陽就是典型的案例,通過電商快遞發展,逐步培育出相對完整的產業生態體系。隨著四五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成本競爭的優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因此,快遞的“去中心化”是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比較優勢的變化,快遞通過產品的自由流動支撐了產業區域轉移。
二是中心城市經濟的“中心化”將繼續強化。除4個直轄市外,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占區域的比重持續提升。但提升的原因不盡相同,東部省會城市主要是服務業帶動,中部省會城市工業增速全國領先,東北和西部是省會城市的集聚效應。中心城市經濟的“中心化”過程實際上也是產業在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協作的過程,中心城市是總部經濟和全球樞紐、產品研發地、展銷地和出口地,周邊城市成為產品生產地和發貨地,區域間分工協作體系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快遞的“去中心化”推動了經濟的“中心化”,一方面,快遞“去中心化”推動了產業轉移,將生產和銷售從中心城市轉移至周邊城市;另一方面,快遞發展實現了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自由流動,有力推動和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均衡分布和合理分工合作,增強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作者系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指數研究室主任、大數據實驗室副主任
來源:物流時代周刊,轉載需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