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币痪淅锏摹扳孕颉敝傅氖牵?span lang="EN-US"> B學校 )
2.“學而優則仕”概括了( A孔子 )關于教育目的的主張。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 C 《學記》 )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了孟子的( D 民本思想 )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思想最早出自( A《論語》 )
6.《學記》上說:“不陵節而施。”這句話體現了( A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
7.“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來強調學習要( C持之以恒 )
8.我國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思想的是( D 孔子 )
9.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主張的著作是( C 《學記》 )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集( B《論語》 )中有充分反映。
11.《學記》要求“學不躐等”屬于( A.循序漸進原則 )教學原則
12.下列名言屬于孟子說的是( D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13.“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一句出自( C 《學記》 )
1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边@句話出自( B《論語》 )
15.“要在問題開頭啟發學生思考,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 B開而弗達)。
16.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 A是非之心 )
17、《學記》是( C 《禮記》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8.中國古代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家是( A孔子 )
19.( C 《學記》 )是我國先秦時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總結。
20.“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這個故事說明了( B環境 )對教育的影響。
21.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仁 )。
22.我國第一部專門討論教育教學問題的著作是( C 《學記》 )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個體身心發展的( B個別差異性要求 )
24.荀子以( A青,取之于藍。。。。 )作比喻,說明通過學習,后學可以超過前人,學生可以超過老師。
25.“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教育與( B政治 )的關系。
26.荀子把教學或學習過程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節,并把( D行)看作是終
27.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贝嗽捯庠谡f明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于融會貫通后返歸到( A簡約 )上去。
28.( D荀子 )在中國教育史上開創了與教育“內發說”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鑠論”。
29.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個回答體(A取信于民)的治國思想。
30.孟子以( B 人性善 )為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與“教育機會均等”相類似的樸素主張,他的“有教無類”的觀點體現了( A 教育起點機會均等 )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荀子 )。
33.孟子認為( A教育 )是社會倫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礎和基石。
34.孔子在( B政治 )上主張“仁者愛國”,“克己復禮”。
35.“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狈从沉私虒W的( D .教學相長原則 )。
36.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以這則“揠苗助長”的寓言說明(C循序漸進)的重要性。
37.孔子在( A教育 )方面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主張。
38.在對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張( B人性惡 )
39.“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 就是《學記》強調的( C強而弗抑 )。
40.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 B 仁之端 )
41.荀子以(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作比喻,說明人。。??梢杂泻艽蟮倪M步。
42.《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育 )。
43.春秋時期是思想家百家爭鳴的時期,( B孔子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4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泵献哟嗽捯庠趶娬{成大事者,應該( B磨練意志 )
45.荀子認為,在學習過程中人們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礙認識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解蔽救偏、兼陳中衡 )的思維方法。
46.下列名言屬于孔子說的是( A 志士仁人,無求生 。。。。。 )
47.下列語句,哪一句體現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D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4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span>的思想出自( B《論語》 )
49.“教學相長”、“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最早出自( B 《學記》 )
50.《學記》上說:“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斌w現了(B啟發性教學原則 )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論是( A有教無類 )
52.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边@個回答體現出孔子( B為政以德 )的治國思想。
53.“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此話中提出了( C知人論世 )的觀點。
5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下一句是( A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 )
55.( C不積跬步 。。。。。 )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的。
56.孟子認為有無( B先天善良本性 )是人和禽獸相區別的重要標志。
57.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 C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優越的思想。
58.在孔子的教育內容中,( B道德教育 )占首位。
59.孟子認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的像及時雨一般潤澤萬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余韻。。。。。。這體現了(D因材施教 )的精神。
60.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 A 《論語》 )治天下”的名言。
61.《學記》用( D 善歌者使。。。。 )來形象地說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6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孟子》 )
6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span>這一段講( A躬身實踐 )的重要性。
64.《學記》認為教學成敗的關鍵在( B.教師 )。
65.荀子認為成為老師的條件有四種,而( D博學 )并不包括在這里面。
66.戰國后期,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的是( C 《學記》 )
6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思想出自( C .論語 )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種( B.因材施教 )的教學方法。
69.《學記》中提出的“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的主張對應的教學原則應是( B .循序漸進原則 )
70.孔子招收的學生有出身平民的顏回、子路、曾參、原憲、仲弓等,也有貴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宮敬叔、司馬牛等,還有商人出生的子貢和“大盜”出生的顏涿聚。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種( D有教無類 )的教學原則。
71.在下列主張中,比較準確地體現了啟發性教學原則的是( C開而弗達 )
72.“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反映了( D .鞏固性 )教學原則。
73.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是“六藝”,“六藝”指的是( A禮、樂、射、御、書、數 )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 A《學記》 )
75.孔子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重視( D因材施教 )。
7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一段講( C學思結合 )的重要性。
77.《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個觀點的就是( D導而弗牽 )
78.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肌⒏父浮⒆幼印!?這個回答體現出孔子( C.講究禮節 )的治國思想。
79.(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體現了荀子很重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80.孔子主張( C有教無類 ),擴大了教育對象。
81.“樂”的起因是:( A .是由人心中產生的)
82.聲音之道與政治相通,所以,亂世的音樂顯得( B怨恨)
83.先王治樂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84.“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出自( D 《禮記》 )
85.先王設置專門的官吏施行樂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風俗)
86.只知曉歌曲而不知曉樂的是( B老百姓)
87.先王制定射鄉食饗的禮儀是用來( C使人交往正?;?span lang="EN-US"> )
88.先王用禮是為了( A節制人心 )
89.禮是用來( B區別等級 )
90.達到了樂的要求便會( A沒有怨恨 )
91.“明圣”的意思是( C傳授與制作禮樂的人)
92.教育,對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時對人民進行教育就會( B有傷世風 )
93.研究禮樂的結果是( A提高內心的修養)
94.“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人出生沒有情欲 。。。。。 )
95.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下列說法對的是( B “豫”同“預” )
96.“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論語》 )
97.“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的意思是( A聲音)
98.樂是由( A從內心發出來的 )
99.樂宜適中,樂強調過分了就會( B使人隨便放浪)
100.樂得到通行,就會使( A.人心向道 )
101.漢代著名文獻《對賢良策》的作者是誰?( B董仲舒 )
102.漢代首先提出“獨尊儒術”思想的是誰?( B 董仲舒)
103.“立大學以教國,設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學校)
104.以下句子翻譯錯誤的是:( C 《書》云:“茂哉茂哉。。。。。)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確的是?( C漸(jiān)民以仁 “漸”通“間”,離間 )
106.下列句子中漢字注音不正確的是:( D不以教化堤防之)
107.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見聞廣博、心智聰明?( A.努力勤勉、鉆研學問 )
108.君王制作樂主要是用來做什么的?( C 改變民風,感化民俗)
109.《詩》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從早到晚都不懈?。?span lang="EN-US">
110.“樂”的聲音是在什么情況下發出來的?( B社會和諧 )
111.圣明的君王在亂世中繼承王位后會做什么?( C掃除亂世跡象,恢復教化 )
112.古代的君王將什么作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務?( A .教化 )
113.“然則常玉不瑑,不成文章?!背鲎砸韵履钠??( D 《對賢良策)
114、“強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踐行圣人的學說或道理)
115.漢代時稱呼學校為什么?( D庠序 )
116.秦朝繼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學”,這里的“文學”指:( A儒家學說 )
117.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D樂是用于給君王行樂。。。。)
118.“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虞舜 )
119.縱觀周朝、秦朝,君王統治因為缺少什么而導致滅國?( C .王道)
12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背鲎裕海?span lang="EN-US"> C《論語?公冶長》 )
121.天所賦予人的就叫做( C性 )
122、子曰:“好學近乎( C知)”。
123.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 A則不跲)
124.有弗學,( B .學之弗能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 A則能盡人之性)。
126.溫故而知新,( D敦厚以崇禮)。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中和)。
128.宋代理學家把( A 《中庸》)、《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作為《四書》。
129.《中庸》是( C 《禮記》)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30.《中庸》一開頭就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敝皇抢^承了思孟學派( B .性善論)的思想。
131.( C學習和教育)的實現需要有人性的依據,故要尊重德性,發揚自己。。。善性。
132.為了實現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B主導—主體)的中和。
133.《中庸》強調了教育的( A本質與作用 )的和諧。
134.“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繼承和發展了孔子講過的( C.學與思、學與行)的關系。
135.《中庸》認為人可以從兩條途徑得到完善,一是發掘人的內在天性,稱為“尊德性”;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求知,。。。。。。這兩條途徑是( A相依并進,相輔相成 )。
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賴于( C學習和教育),故要注意后天的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
137.《中庸》繼承了重視( B主體)的個別差異的思想。
138.運用在學習中,《中庸》強調( 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 A )。
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下面的注釋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優優:很多的憂愁)。
140.下面的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141.大學之道,( A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14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 A謙 )。
14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忿惕 )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144.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天下( A鮮 )矣。
145.所謂治國必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無)之。
146.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 A倍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147.“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 D修)也。
148.心誠求之,雖不中不( A .遠)矣。
149.湯之《盤銘》曰:“( A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50.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
151.自天子以至于( A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5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A必慎其獨 也。
153.是故君子有( A諸 )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
154.《大學》是( B儒 )系統的經典論著。
155.在《大學》中,教育過程與政治過程是一個( A統一 )的過程。
156.“修身,齊家,安天下”出自于以下哪一部經典?( C《大學》 )
157.《大學》篇中?!懊髅鞯隆钡哪康木褪菫榱艘?span lang="EN-US"> A親民)。
158.從《大學》的“三綱領”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 A政治目的 )。
159.《大學》原為《理記》的第( D41 )篇。
160.( A倫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貫穿在《大學》始終。
1.總結提煉出“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學說的古代教育家是( B王守仁)
2.“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漫壞他了”(《傳習錄下·門人黃直錄》)。體現出的教學原則是( D因材施教 )
3.凡授書不在圖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傳習錄·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體現的教學藝術是( B 量力而精)
4.王陽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相統一 )
5.“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保ā对瓪А愤x讀)其中“重”的正確解釋是( B嚴格 )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其中“修”的正確解釋是( D進修,求上進)
7.“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于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原毀》選讀)其中“廉”的解釋是( B少,低 ):
8.“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保ā哆M學解》)最正確的大意是( C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
9.韓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著有論述教師問題的《師說》,在于( A .光復“師道)
10.“傳道、受業、解惑也”的“業”指( C古人“六藝”之業)
11.“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揭示了( B學習成敗)規律。
12.對“蒙養弗端,長益浮靡?!保ā吨熳诱Z類》)的正確理解是( A兒童時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3.“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朱子語類》)提倡讀書比較好的方法是( B .熟讀而精思)
14.朱熹認為的“小學教育階段”,年齡段是( B。8—15歲 )
15.朱熹認為的“大學教育階段”, 年齡段是(A 15歲以后 )
16.朱熹認為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 A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17.朱熹:“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睂W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 D為朝廷培養有用的人才)
18.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是( C .居敬)
19.朱熹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千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體現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 A.自動和適時的啟發)
20.朱熹說:"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別人理會,來放自家口里"。體現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 D自動和適時的啟發)
21.朱熹說:"圣賢千言萬語,無非只說此事。須是策勵此心,勇猛奮發,撥出心肝,與他去做,如兩邊擂起戰鼓,莫問前頭如何,只認卷將去,如此方做得功夫。若半上半下,半沉半浮,濟得甚事?" 體現他主張的教學原則是( B勇猛奮發和溫故時習)
22.朱熹說:"人而不學,則無以知其所當知之理,無以能其所當為之事。學而不習,則雖知其理,能其事,然亦生澀危殆,而不能以自安。習而不時,雖日習之而其功夫間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功矣"。他強調了( A時習)的教學原則。
2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說等”的最準確理解是( C遵循由易而難、由近而遠的階段,且努力學習,則自有進步)
24.朱熹說:"徒明不行,則明無所有,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問,冥行而已"。他強調的主要觀點是( C 知行并進)
25.《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成為我國封建時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 A家教規范)
26.顏之推認為培養的人應該具有“應世經務”的能力,這種人是指( D服務國家的統治人才)
27.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的教育內容是( A實學 )。
28.顏之推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笔钦f父母的教育。。( C嚴慈結合 )
29.顏之推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張是( A強調為人厚重 )
30.顏之推認為“厚重”的道德品質包括忠君、孝順、謙恭和( A禮讓 )
3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 B. 一回事 )。
32.“以知為行”知與行的關系是( A. 知決定行 )
33.王守仁的籍貫是( C浙江人)
34.王守仁是那個朝代的( C. 明朝)
35.《傳習錄》是他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分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 A. .哲學)著作。
36.王守仁是宋明( D主觀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響的教育家。
37.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B 傳習錄》)。
38.韓愈在“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痹娋渲兄赋隼斫鈺局R(A重要)
39.韓愈“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敝v述了( C .教師解惑的重要性)
40.韓愈的籍貫是現在(B河南)省。
41.下列作品屬于韓愈的是( D 《韓昌黎集》)
42.( A紀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43.怠者不能( A.修),而忌者畏人修。
44.“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弊g文正確的是( B對記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點,對言論之編一定勾劃出它深奧的意義)
45.“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逼渲小霸敗钡恼_解釋是( C (對別人要求)高)
46.種樹者必( A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47.夫同言而信,信其所( D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48.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钡恼_解釋是( B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 )
49.兄弟不( A睦),則于侄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