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受好友命題作文,要求將大齡男女和離異單身男女難找對象的原因給個解釋,由于是利用業余時間來做,很是拖延了一些時間,在此深表歉意!
在話題展開過程中感覺光講清楚原因遠遠不夠,還想啟發一下大家對婚姻的客觀認識,給出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建議,如果婚姻生活是你向往的,希望你很快就能夠踏入婚姻的殿堂,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生活不孤單,相反更精彩,其實也未為不可,現在這個時代不婚主義也很多,并非每一個單身生活的人都沉浸在痛苦當中,事實上婚姻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于現在的社會環境而言,更加趨向于兩個人心靈的吸引和三觀相互認同,以及生活習慣的默契和相容。
中國民政部在2015年年底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單身男女已接近2億,而2017中國單身人口已達2億。港媒稱,中國內陸單身成年人的數量已經相當于俄羅斯和英國全部人口的總和,被稱為第四次單身潮。
中國四次單身潮
♀第一次是在19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響所致;
♂第二次是在1970年代末,知青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了單身潮的出現;
♀第三次是在1990年代,改革開放引發傳統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
♂到了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特征是,主動選擇單身的“單女”明顯增多,而且還帶動了“單身經濟”。
單身人群從主觀形式上可以分成兩種:主動單身和被動單身。
主動單身的原因就一個:自己各方面條件都不錯,還沒遇到非結婚不可的,不想被人管著,倒不如一個人過著自在。這樣的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通常是旁邊的人急的冒煙,TA自己悠閑自在的那種。
下面幾個投票,看看你是主動還是被動:
被動大齡單身的原因無非就兩個,丑和窮。具體可以分析到以下幾小點:
第一點 : 情商太低,人格缺陷
1、過于單純:
就是現在流行的傻白甜,這一部分人往往是沒有經歷過愛情的問題,從沒有嘗過愛情的味道,當然這種人是稀缺的。對于愛情,猶如一朵白蓮花一樣干凈純凈。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會突然呆愣起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懂別人的愛情示意,所以單身。一旦談個戀愛又陷進去無法自拔,眼里心中都是對方以至于失去自我,最后因為對方受不了而恢復單身。這部分人是單身中的極品,遇見情商高的對象會被珍惜。
2、過于自私:
還有一部分的人在談戀愛時就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比如發起約會時不考慮對方的時間是否方便,一起用餐或外出不考慮對方的感受,只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這部分人經濟條件一般不會太差,但是由于過于自私,很少能夠在戀愛中善始善終。
3、盲目追求:
這一部分人最慘,TA們基本上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在哪里,一味的追求而不作任何自身的修煉和調整。俗話說百戰百敗,屢敗屢戰,就是這種人。
第二點:擇偶要求太高,追求完美
1、自身條件一般,要求對方完美:
相當一部分挑剔的單身人士,對擇偶的要求過高。TA們不僅要求對方上的廳堂,下的廚房,對其他方面也要求高。但自己往往又沒到標準,用嚴苛的條件對待別人,當別人不符合理想中的樣子時,毫不留情的pass掉,自己不行,對別人期望還高。這也就是個人的硬件和要求不匹配。
2、任性造作,挑剔對方滿足自己:
很多人自身條件不錯,在生活工作中很受大家歡迎和遷就,TA們屬于比較幸運的那群人,甚至是被寵壞了,雖然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可是找對象的時候,如果對方沒有滿足達到自己的要求,自己很難將就,于是就保持著自己所謂的原則,堅持尋找自己覺得對的人。這種人通常對生活,對人和事物的看法是非常挑剔的,處理問題也非常自我,如果一直帶著任性和挑剔的態度,對方有一點不符合自己要求就發脾氣甚至絕交,也是很難脫單的。
這種情況的人不妨試著跟對方接觸接觸再做出決定,也許會發現對方身上有自己沒看到的閃光點,光靠自己的想象來尋找完美的人,很難找到,而且也是很不現實的。
第三點:內心封閉,不行動或是不主動
1、圈子小而且宅,不參與社會交際:
典型的宅男宅女,這種人找不到對象的原因是自己的圈子小,認識的人少,沒有機會接觸到人,平時上下班二點一線,業余生活很少,有休息時間也是宅在家里……假如這種人要是能打開自己的世界,多認識外邊人,我想遇到對象的機會也是蠻大的。解決辦法是戒宅!平時要多和閨蜜好友一起活動,不管是讀書會還是逛街看電影,或者是戶外旅游活動,都是可以打開自己的社交圈的。
2、遇到喜歡的人也不主動接受好感或交往:
天天幻想期待著天賜良緣,而一旦一個心儀的對象出現在自己眼前時,又自己找各種理由和借口回避,更不要說主動交往了,這是內向人群最大的問題。
解決建議是,惡補社交禮儀,平時就要克服害怕跟別人打交道的心態,要知道在生活大爆炸里,象你這種心態的科學家都會成為光棍,何況你還不是科學家。。。
在這里支一個小妙招克服羞怯的心理,可以每天從在網上給同事朋友問好開始,堅持21天養成習慣,然后在生活中向見到每一位認識的人,不管你們是否彼此熟悉了解,再堅持21天,再接下來向每一位來公司的陌生人問好,在馬路上向迎面而來注意到你的人問好,再堅持21天,你會發現,喜歡你主動招呼你的人越來越多了,你也不再害怕和喜歡的TA寒暄了,也有勇氣約著一塊看電影了。
3、感情受過傷,很難再投入新的感情:
這種狀態在離異單身人群中占多數,很多單身的男女外貌條件,工作,都屬于不錯的那種,周圍的追求者也有不少,可是就是一年又一年的過著一個人的生活。這種情況的人其實很希望遇到愛情,然而卻一直遇不到,這種原因很可能就是在感情中受過傷,很難再愛了。
他們想愛又怕受傷害,心其實對外是封閉的,如果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可能也愿意走出來,然而到了這個年紀,心動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自己不改變自己的這種封閉心態,自己不試著走出來,是很難擺脫單身這種狀態的。
第四點:不重視外表,還不修邊幅
1、一個人的外表占到第一印象的70%:
要知道人和人剛接觸的時候,TA的長相氣質直接就能夠讓對方打分,在心中產生好感度往往取決于第一印象,尤其在交往的前兩個月,外貌氣質的吸引力差不多占到70%的程度,而其內心只占30%。既然外表這么關鍵,卻有很多人不太重視這個方面。
外表分為兩個方面:容貌和氣質。容貌就是指五官長相身材,當然是越英俊美麗越受歡迎,而容貌在女子而言更受男子的注意,女子容貌的修飾便排在第一,比如面部的護理和淡妝,皮膚的保養,再加上服飾搭配把自身容貌氣質烘托的恰到好處,自然會吸引到男子的關注,談到氣質的養成,自然是讀書加形體的塑造,這些都是有章可循的,后面我們也可以專門開篇來講。而男子對于女子而言,其陽剛的外表和大氣的風度也是非常入女子眼簾的,潔凈的面容、自然得體的衣著和健康有型的身材是男人必備。
2、長得丑就算了,還不修邊幅:
這是上面這個問題的加強版!有句話說的好,三分長相,七分靠打扮,就是說天生麗質的人是很好的,外表的發型,還是穿衣能給一個人的外貌加分。如果明知道自己外表不好,或者自己對外貌不自信,那么可以注重這方面,嘗試改變自己形象或者風格,人就變得精神自信了,再不行可以加深下自己的內涵修養,如果只是一味抱怨上蒼不公,那就沒救了。畢竟誰都喜歡外邊漂亮的事物,你自己不改,就不能抱怨人家嫌棄你!
不修邊幅,大部分指男性,首先是講一個人不講衛生,皮膚黑不要緊,要命的是幾天不洗澡,臉和頭發都油膩膩的,自己以為是男人味其實女人看到你恨不得繞著走,一個自恃才高八半的人跟人說話隔著兩尺遠就聞到口臭,又哪里會有女人欣賞你的才氣呢?
然后自己的辦公環境也是亂七八糟,家里桌上地上到處都扔著打包盒和飲料瓶子,床品也是幾個月都不換,臭襪子臟衣服連門把手上都是,更別提滿地的煙灰和各種漬痕,還一副無辜地對人說:我就是缺個女人啊,難道女人天生就是來帶你這個生活白癡狀的成年兒子的嗎?或者你說的缺個女人其實是指缺個保姆?一個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你有什么資格說能夠和對方和諧共處,當然有些母性強的女人一看到這種情況就會動手收拾整理把這個當作自己的本領,其實這么做的女人從精神上來講也屬于不修邊幅,要知道,真正的好男人一定是潔身自好的,包括良好的衛生習慣,而真正的賢妻良母則是好的馴獸員,把象野獸一樣的男人變成愛干凈好習慣的靈長類,而不是飼養員,今天把圈打掃干凈,明天又恢復原狀。
第五點:物質條件和婚姻的形式。
把這一點放到最后來講,其實是壓軸的,從談戀愛到締結婚姻,物質條件和基礎起了80%以上的決定性作用。在后面婚姻的詮釋,我們還要作詳細展開,此處先不予細說。
在中國,物質條件的好壞并不是絕對值,不影響愛情的產生,也不影響婚姻的締結,但是,再差的物質條件,在娶媳婦這件事情上面,任何家庭都不會含糊,所以有句老話,砸鍋賣鐵娶媳婦,其實就是量體裁衣,按照所處階層的標準來,本質上講不是對物質的要求,而是對禮數的要求,試想想,一個家庭還沒有迎娶女方便在禮數上失了周全,渾然便是不給予尊重了,所以農村再窮娶個媳婦也是吹吹打打,用扁擔抬著彩禮走遍所有親戚家表示對此樁婚事的隆重,有時候抬的無非就是一個電視一臺洗衣機甚至一張床、幾只雞鴨、木盆罷了,而城里人則是以婚禮的車隊儀仗和婚禮儀式的創意為聚焦點。
20%的女子不相信物質是婚姻的基礎,用性命去堵愛情,然后用余生去承擔結果,大部分都落了個吃力不討好的下場。有難同當之后會因為條件太差吃苦太多死掉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共同創造的未來留給了另一個來坐享其成的女人,雖然那個男人戲份做足厚葬而且在走入新生活之前還來哭祭,只是這在天之靈并無感應;還有一部分因為吃了太多苦把自己變成了黃臉婆,連思想也變得空虛貧乏直接被拋棄,美其名曰不同步了;只有極品女子HOLD住未來,不但有健康的身體堅持到未來,還牢牢的把共同果實看著,比如李嘉誠太太、李安太太、梁家輝太太等,那都是學養高深的女子,自身家庭底子深厚,男方一開始就是高攀了。
所以很多在中國鄙視傳統婚姻禮制的新新女性,在正常經濟條件和社會環境下(意思是除開戰爭時期、解放初期到文革時期),搬床被子放一起就成親的拋棄傳統禮教的婚禮,其實是下嫁,多數男方及男方家庭并不會長久珍惜,對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子而言還沉浸在愛情與幸福當中,而懂禮數的男方家庭長輩在討便宜的僥幸心理之余還心存疑慮,此女子有點來路不明,且在日常對于她的態度和方式無形之中少了許多的鄭重,及至產生了摩擦后,女子傷心也是無法得到更多呵護,甚至開始遭受白眼,此時體驗到了真正的家庭生活后,便知道自己當初是多么輕率了,愛情也不再如當初那般甜蜜,慢慢孩子和各種雜事都紛至踏來,才明白自己的母親擔心不是多余,而回頭卻無法給父母訴說傷心,便只有偷偷往心里壓抑著,受的氣多了,便成病根。
須知父母把女兒養育成人,雖然大部分不指望其孝順養老,但希望她幸福美滿過自己生活的愿望卻是一樣的,看到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白白跟人走了,而最后卻并不開心,這一段愁怨在父母心中,女兒又何嘗理解,及至自己生養了孩子,才真的明白父母的苦心,只是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再所以,很多人都會把戀愛與婚姻,看待成兩回事,戀愛的話可能圖個開心,可結婚的話就會考慮到現實的很多條件,比如房子,車子,對方的工作,家境等等的問題。有個人可能本身還不錯,然而就是物質條件不好,這在挑選婚姻對象的時候,很可能會被拒絕,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如果是因為這種情況沒結婚,那么與其盼望找一個不物質的人共度余生,不如先把自己變的強大,畢竟婚姻也是需要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天生條件不好不是自己的錯,后天不努力就是自己能力問題了。
離異的單身男女在物質上面臨的障礙則是影響再婚的90%的原因,這里面牽涉到財產、子女和親屬分配的問題,如果物質條件一般,很容易因為微薄的家產引起濤天巨浪,所以現在的離異的單身男女很少選擇再婚,通常和有好感的對象保持同居伴侶的關系,產生的是事實婚姻,但是在這種事實婚姻形式下,長久下來,如果女方經濟不夠自立的話,也屬于弱勢的一方,到了這個環節,有時候兩性關系很簡單不受任何形式的約束,一旦認真起來就發現事情越來越難辦。
如果單身是你選擇的
單身、獨立,這本身是一種正常的狀態。單身甚至還有一定優勢,比如,相對受教育的機會多,沒有家庭牽扯,可以自由地追逐自己的夢想,有更多機會施展職業才華,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前提是,這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你不在乎外界壓力,愿意單身,這就一點問題也沒有。
兩個基于科學研究的好消息:一、在100萬人里,至少有6000人可以成為你的理想伴侶;二、你和你的另一半之間,最多只隔一個人,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夫妻是通過一個人介紹認識或者干脆自己認識的原因。
所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千萬不要在家等著,要走出去,那個人就在你的身邊。”
“我們見過死氣沉沉的20多歲,也見過充滿活力的40多歲,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不一定一致。大齡不是生理概念,是心理概念,不是一個具體數字,是你自己的感受。”
誰更需要婚姻——男性從婚姻中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
大量心理學研究發現,男性從婚姻中受益超過女性。比如,男性結婚后,平均壽命延長7年,女性只延長2年;另外,男性從婚姻中獲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高于女性,女性要生孩子,男性只要有妻子和家庭,就有一種自我的獲得感、成就感和尊嚴感;善于交流和溝通的妻子也能為丈夫帶來更多的社會關系,“夫人外交”就是一例實證;男性的生理特征決定其喜愛冒險,但結婚后他會變得更加穩定。
無論從生理、心理還是人類進化的角度,人是需要婚姻的。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人類進化研究中心教授、以研究兩性關系著名的海倫·費雪博士做過大量研究,證明絕大部分人都要進入婚姻狀態,沒有哪個朝代和文化是沒有婚姻的,這是最有利于人類生存、繁衍、發展的社會機制。
顯而易見,婚姻為繁衍后代提供保障,也為人類提供穩定的性滿足;而且,婚姻對心靈也有很大的慰藉。
“你有人愛、有人等、有人照顧、有人支持,這種感覺非常重要。婚姻提供了親情,人類需要忠誠、相濡以沫,這種感受比愛情要強烈和穩定。”
下一篇,我們將來剖析一下婚姻的本質
掃掃可關注,分享轉發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