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任何宗教信仰,只負責講故事,是故事。今天要講的故事,是發生在整個靈界的大事件'絕地通天'的緣起。和往常一樣講你百度搜索不到的。
一、濁陸之戰
上古歷史中,最有名的一次戰役,便是濁陸之戰,那場戰爭,是一個慘痛的記憶,那場戰爭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戰役本身,其影響,永遠無法細細估量。
是的,這場戰爭的主角,是軒轅氏族與神農氏族聯合,對蚩尤部落發起了進攻,我們將他們之間決定性的那場戰役,叫做濁陸之戰,是的,是濁陸之戰,而不是涿鹿。
6300年前,因黃河水質不清,故人們將其稱為濁水。 在今天陜西潼關處的黃河對面,也就是黎山腳下,有一塊高而平的地方,當時人們管水邊高而平的地方,叫陸,濁陸之名,由此而來。
眾所周知的是,軒轅氏和蚩尤的戰爭發生在河北涿鹿,公認為涿鹿之戰的涿鹿非河北張家口的涿鹿。
張家口距軒轅氏族生活的地方有近1800里,距蚩尤生活的區域1700里。隔著三座大山,兩個部落同時放棄農耕生活,跑到1700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打一場戰爭,不知為何。因此,位于河北的涿鹿之戰,從不曾發生在河北,只是口口相傳過程中的地名重合,導致的牽強附會,其各種遺跡,均為古人造假。
堯、舜、禹時期建都于運城之后,他們不知黃河的實際長度,但認為黃河入渭河以后,黃河便不存(在當時人們眼中,是黃河入渭,而不是渭河入黃),因黃河位于黎山以西,故始名西河,自此以后,濁陸地名被鮮為人知,古書中亦難見濁陸地名,慢慢地竟被牽強附會到了河北張家口的涿鹿。
在那場濁陸之戰中,蚩尤一族運用了行云布雨之法,使得軒轅氏族和炎帝部族無法辯明方向,也無法看清眼前景像,又不熟悉地形,被熟悉地形環境的蚩尤氏族輪番攻擊,無法自顧。
風后為扭轉戰局,以女媧氏族所獨有的八方八風之法,進行布陣。
為什么風后會懂八方八風之法,伏羲部落與女媧部落合為一處,伏羲部落中最懂法術的人,莫過于風后,而伏羲向風后傳授最多的,便是八風八方之法的使用。后來風后將此簡單加以創造,成了今天玄學中最為神秘而強大的奇門盾甲之術。
當時的奇門遁甲之術雖簡略,但已有雛形。
作戰之時,如果把敵人的軍隊當成風,他們只可能從八個方向來襲,這八個方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以此八方為據,安排軍隊,每支軍隊占據一個方位,指揮官占中,共九個方位,名為九宮。
這九個方位中,指揮官居中,有三支力量可供調配,名為三奇,每一方位,是為一門,共有八門,合稱奇門,其中因指揮官隱于陣中,又以甲相代稱,故名遁甲。
當時的奇門遁甲,是自造天地,每一門的隊伍,共分為里中外三層,其中,中層為地盤,保持九宮格局不變。
作戰之時,外層應時間變化,順時運行,內層應外層之變,逆向交替,每個時辰變化一次,自成天地。
每次敵軍來襲之時,利用陣法之變,將敵中的一部分人馬困與陣中,迅速判定對方的的五行能量屬性(按對方的強弱程度及兵種分析判定),采取生、克、耗、助、泄五種能量關系的消長,最終化解對方實力。
最早的奇門遁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外應天時(八風八卦),中定方位(九宮),內運五行。
風后用此陣法化解了蚩尤軍隊的攻勢,蚩尤一氣之下,強力直取風后, 風后亦被殺,蚩尤本人也靈力難以恢復,亦被炎黃二族的神靈所殺。
風后后來在軒轅氏的幫助下,只保住了元靈不滅,卻幫軒轅氏打贏了那場戰爭,軒轅氏感其恩,也為好向鳳姓部落交待,便許黎山為風后之地,稱其為黎山之母,便為風后。
軒轅氏族最初在黎山供奉風后,稱為黎山之母,但歸根結底,風后是鳳州女媧氏族的人,不能長期在外,于是女媧部族派人將風后的牌位接回,自己供奉,供奉時定是不能再稱為黎山老母了,稱為玄女,后世又稱九天玄女。
簡單來說,黎山老母最早是運城、陜西渭南一帶對風后的稱呼,到今天,風后戰死的地方,地名仍叫風陵渡,就在潼關對面。
風后因在女媧部族時便主兵殺,出面幫軒轅氏打蚩尤時,也是主兵殺。他的弟子,也如出一轍。
到目前為止,九天玄女共收了三位弟子,分別為姜子牙、張良、劉伯溫。
這場戰爭,以蚩尤的戰敗身死告終,然而,真正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ǘ┤缰畞y
蚩尤敗后,軒轅黃帝為了防止蚩尤氏族的人逃離或后援,命人封鎖了華陽道。當時蚩尤部落的很多人一看西邊有濁水,南邊有敵兵,便向北、東北、和東方逃。逃到了今天的山西東南部、河北大部和山東西部。
這一部分的人,為了防止被追殺,姓了不同的姓,等軒轅氏的勢力弱了時,他們的后代聚在了冀州,談起祖上的事,皆認為是黎民之后,故黎民百姓自稱,這是黎民百姓的來歷。這是堯時期的事。
但當時生活在冀州的,還有一部分人,這部分人是炎黃二族打了勝仗后,覺得黎山腳下不安全,便從現在的天水、寶雞一帶,遷了5000余人的自己本部族人過來,在這兒生活,這些人到現在說話的好多方言,都是寶雞和天水那邊的,很多人感到驚奇,不知道為什么會如此相近。
到了舜時,黎民(蚩尤)后代,跟當地的炎帝和軒轅氏遷過去的相互間的矛盾沖突已經很明顯了,為了對抗黎民百姓一族,他們開始自稱是“炎黃子孫”。
所以,在今天人的心中,黎民百姓和炎黃子孫都是華人后代,其實這兩個名字,是為了相互對抗,才被用來當身份認同的。
蚩尤戰敗后,軒轅氏族聯合神農氏族,對南方的九黎部落(蚩尤部落北遷時留在當地的部落)追討不止,大多數部族改名換姓,以求自保,這些部落分別為當時未北遷的,主要生活在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另一部分北遷,位山西、河北、內蒙一帶,因誠服于軒轅氏族,除了被遷移的命運,未過多受到殘寄存器;還一部分南下,這是是黎族的主族,受到顓頊、帝嚳、堯、舜、禹的長期追討,后分布至貴州、廣西、云南一帶。此三族,皆為黎族之后的苗民,合稱為三苗之族。
蚩尤氏敗后,蚩尤部族中有法術神通的風師向導有數百人,他們四散流離,各成其族。軒轅氏用法術幻化出假的蚩尤,從外形上看與蚩尤無二,號召那些有神通的族人到來,很多人不知道有假,感應到了蚩尤的信息,以為蚩尤復活,趕來投奔,被軒轅氏一一誘殺。
然后軒轅氏告訴眾人說:日月相交,是有五氣,天地有靈,是有八方,氣靈相通,是有人命五谷,蓍草之法,得通日月,可達天地,號以耕種,是達神意,是為天命。三苗之族,以異術而亂神意,行云施雨,違背日月之道,天地之位,宜平之。
軒轅氏所說的行云施雨的法術,其實是900多年前的一場恩怨,而這些恩怨,最后引發了絕天通地事件的發生。
?。ㄈ┚爬璞鄙?div>
九千年前,百智離昆侖(日月山)之時,有一氏族,曾為燧人氏直系氏族,后與龍馬氏族相合,成為羌人氏族中的一支,因念祖族燧人氏于燧明山取火之跡,言其將護天下圣火于此,千余年間,不肯移去。
后,主族一路南遷至雪峰山,在此繁衍生息,無族號族名。其時并不如伏羲之族,經祭祀之物象而定族號族名,為黎人。
距今約6300年時,族中智者夜夢群山連綿,邊起中陷,地有水出,生靈死傷無數,百智相約,是以出昆侖而不歸。晨起之后,與眾族人言二千多年前昆侖之盛況,無不傾淚以流。
月余,智者曰:昆侖之族中,有知天地之妙者,化象以示天下(指伏羲);有得萬靈之因者,以草木令人耕種(指神農氏族得蓍草);是得智尊之感召,今昆侖大族(經南山遷移之族)與近族(岷山神農氏族),相距不過十余日(步行十余天可到達的距離),雖我族遠矣,當親近。
族中眾人有不愿遠行的留在了當地,智者帶主族人眾,依山西北行百余人,自南抵達淳物之山,離開雪峰山的這一氏族,為與古三苗之族相區別,可以為另一個新的族群,即當為蚩尤氏族。
抵達淳物山時,可遠望四野廣平,翠山欲滴,族中之人意欲下山,遇一山中巨人,窺視而不敢前。智者派人圍而拘之,引之向前,言說一千四百年前,有神農氏族智者,曾在距此不過十余日之地,得昆侖智尊之后授蓍草之法,可察耕種之節、行耕種之事、
以此號令眾族,為天下王,我食獸日久,不習其它,故遠躲山中。
智者不愿以神農氏為王,又不知繼而何往,故令族人留居山中。
一日智者出,遇一人獨行山中,智者奇異之,令眾人停足,獨自尾隨其后,至一三山環抱之地,有一洞所,前有二山相向而立,有一石條,可通而過之。其人進其洞所,智者尾隨而進,其人笑而視智者。
智者視其面容,不知為誰,然親近異常,知其非常人,故言明原由。大意為,昆侖之族中,有知天地之妙者,化象以示天下,有得萬靈之因者,以草木令人耕種,是得智尊之感召,今昆侖大族與近族,相距不過十余日,惟我族遠矣,來此以當拜會。
智者所遇之人,為后世文真。文真聽后其態傲然道:洞穴與樹,皆為居處,無大異同,千年已過,何用牽往而失今。并怡然顧我,不再理會。
智者又顧念道,今抵達此地,心愿當全,然不愿以神農氏為王,亦不能回祖地,不知當以何進退。
文真聽若未聞,并不理會。
智者知其非凡,故又言道:率眾族出行,概因百日之前,曾夜夢不斷,群山連綿,邊起中陷,地有水出,生靈死傷無數,百智相約,是以出昆侖而不歸。言罷淚流不止。
文真停身面壁而立,似感傷。后回身坐言道,昆侖之族,三分而四處,散與天地間,本無關我事,然你今日前來,有三族于我近前,為2700年之所機,我當應之。
并言說法藏曾念舊族之誼,賜蓍草之法于農神氏族,是以號令天下眾族,得以飽暖,我今可授你一法,可行云調雨,明節懂時,下山之后,可自令耕種,不以無食為憂,不以神農氏為王。
文真因舊族之誼,意欲成蚩尤氏族智者心愿,不為神農氏之部族,可知耕種之時。
次日晨起,文真引蚩尤氏族智者至山間巨石之條上,觀云海萬千,太陽欲出之時,天空桑赤重,有黑云自遠處來,日出之時待之與前,難現其光澤。文真輕言道:大風至,云吹散,頃刻果有風至。
文真笑言道,天地萬物,多有氣靈,以身感,以意應,以念引,心所達處,身不存也,心可達者無障,身可消者無礙,于此之時,氣運以生,靈動以發。調風行云布雨之事,其法至簡,感天應地,調風聚云,行意施雨,不可濫為。
蚩尤過淳物,偶遇舊族,文真興起,傳法于蚩尤,本想成全昆侖舊族之意,卻沒想又惹下諸般因果,千年不得化解。
九黎之族的智者學會了行去布雨之法后,帶領部族眾人下終南山,經華陽道,在敷水鎮上種開始種植谷物,開始農耕。然而過了只有數十年的時間,他們便被神農氏族發現,原因是渭、漆、沮三水皆暴漲,沖毀了神農氏族的部分農田,神農氏族認為是古三苗族的行云布雨之法所引發。派人要求古三苗族不得再使用云布雨之法,以蓍草之法號令耕種。
九黎之族的智者明白如果以蓍草之法號令耕種,必將處處受制于人,并最終成為神農氏族中的一個小部落,便斷然拒絕。拒絕的結果是戰爭的爆發。
兩族人在敷水鎮橫上村爆發了一場持續二日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約有近二百七十人被殺,其中包括婦女,占雙方參戰人數的八分之一,最后雙方都沒有心力再打下去了,卻又都不愿退讓。
雙方互派方師向導談判,神農氏族主張古三苗之族退回故地,被三苗之族拒絕。在雙方都無法繼續談判的時候,只好去終南山中找法藏和文真。
在法藏的出面下,1、要求神農氏族不得干涉古三描之族云布雨之法確使用;2、九黎之族需從潼關渡過渭河,到達山西運城一帶,黎山腳下。雙方最終一致答應。并且集體分區域安葬了所有的死難者。
蚩尤部落因禍得福,過渭河(此處渭河與黃河相匯集)后,便遇一山,山本無名,便以族號為名,是有黎山。黎山之下,有鹽池,最初,他們打獵時有動物無處可跑,被趕到鹽池邊射死,烤肉時,他們發現比平日的更美味些。從此之后,他們便在烤肉時往上面抹一些湖邊沉黨淀出的天然鹽,因此,蚩尤部落的人顯得更為強壯,毛發也顯得更黑些,因此,黎這個字,也有了'黑'的含義。
軒轅氏攻打蚩尤,其中有很多原因,有一個原因,便是爭奪天然鹽池,軒轅氏以鹽池為誘,號令大家一起奪取鹽池。
當時是軒轅黃帝想要蚩尤的鹽池,卻用炎帝的名義發動的戰爭,因為炎帝是神農氏的后代,名正言順地繼承了神農氏的帝位,軒轅黃帝雖然實力雄厚,卻在渭河平原上缺少號召力。
戰爭打贏之后,蚩尤部族的人為了復仇,源源不斷地從華陽道到達炎帝的地盤上來尋仇。眼看軒轅黃帝成天想著坐岸觀火,炎帝不得不轉被動為主動,主動南下攻打古荊州一帶的九黎之族。
待兩敗俱傷之時,軒轅黃帝突然起兵,搶占原屬炎帝的地盤,炎帝前后受敵,客死湖北。炎帝部落的人些時才恍然大悟,轉過頭來聯合九黎的后代,三苗之族共同抗擊軒轅黃帝。
而此后幾十年中,炎帝的部落也發生了分化,一部分與三苗之族在南方的,融合成了新的一族,百越(吳越)之族,另一大族為顓頊所拉攏,在陳倉建立了新的根據地。
軒轅氏后至顓頊數百年間,征討苗人不止。而在此前,每一個部族都有一名智者,他們更接近于現代人們所說的“神”,同時也有方師和向導,他們能與其它靈物進行很好的溝通。同時負責在智者離世后,與智者溝通,負責祭祀禮儀等方面。直到發現新的智者,而每當一個部落中出現了兩到三名智者時,會自然分化,產生部族新的分支。
軒轅氏后,首先奪掉的是方師向導的祭祀權,以蓍草之法號令耕種,原先部族民眾對方師向導的依賴也降低。部族智者離世后,為安撫族人,軒轅氏后至顓頊間,代表紀念智者的陶器(最初意義上的鼎)被移到甘泉山上統一放置。為了了讓天下諸族信服,僅取諸智者象于甘泉山已是不夠,故軒轅決意鑄三鼎,以代天、地、人,告民曰,三鼎者可奉日月之德,行天地之命,配以蓍草,可迎四時、調八節之利,號以耕種。
并設專人事于此,各族人不得專事智者,不得伺養靈獸,數百年后,民神共存、智者百余、靈獸常現之景不再。
智者雖有神力,離世后卻少了眾族人的信念尊敬之力的支撐,其靈力不得壯大,一再而衰。世難再出智者。
然出智者,還有一個原因,當時軒轅氏在調動天地氣靈的時候,發現有些山川及星斗的氣靈他調用不了,形話的說,就像一個電腦后臺的操作員突然間發現他的權限受到了限制一樣,他知道應該是他的師父廣成子(文真)的事,便來到崆峒山找文真。
軒轅氏來到崆峒山找文真,想要說服文真開放北斗眾星的感應之力,同時開放各大龍脈氣靈的導引,能為軒轅神族所用。
軒轅氏告訴文真,神州大地,需要強大的高靈來保護,這樣,我們將不必懼怕受到外界高靈的責難,前些時日,弟子在離蜀山不遠的地方,已然發現有其他高靈安營扎寨,我等莫敢輕視,前往覆滅之,我神州生靈,唯有強大,方可抵御外變,望尊者貫通星斗日月之力,以澤天下生靈?
文真問道,軒轅神族之靈力,世間已無匹敵者,世間生靈,如何看待?
弟子之強大,可保神州之安,以抵外侮,眾生靈自是歡喜,望尊者明察。
眾生靈可否知曉,你之強大,不但可保神州之安,一則可安外,一則可穩內。蚩尤之族,炎帝之類,皆由你穩內而滅,可是生靈之福?
昔日我向氣靈之法后,曾向眾人說道,我今天給你們氣靈之法,是為了收回世間的氣靈之法,也就是生而化之,有生有化,也就是正因為我給你們傳授了氣靈之法,才能收回它。
當時族中智者曾言,他知得有失為常,只是不知道氣靈之法我已經傳授在世間之后,又為什么要收回呢,又怎樣收回呢。
我當時說,以前在昆侖山中,最多的時候有靈獸三千,智者百余人,他們都是或多或少懂得氣靈之法的人,當時族人也有三萬左右,人很多。當時不同的生靈間都是相互有殘害的事出現的,就像獸吃人人打獵一樣。
但當時人的心性是非常誠實敦厚的,不會用言語欺騙對方,怎樣說的,就努力去怎樣做,這樣人便會消弱妄念;那時族人捕獸歸來后,大家分著吃完,發現肉還有余存的,族中的智者是不會率先將肉占為已有的,這樣一來,眾人都向他學習,不好再偷著將多余的東西占為已有,人們都不會起貪占之念;那時人們都天亮的時候出去打獵或采食,太陽快落山時回來。
打獵時如果追著獸跑了數百步,還沒有追上,就會放它走,不會再執意要追下去。那時智尊龍馬氏也在,眾生靈都因為沒有很強的貪執妄之念,都能感受到天地萬物的氣靈,生活得很美好,氣靈之法也?,F于世,氣靈之法會不斷的讓有的人滋養成為富有神通智慧的人,成為新的智者,從沒有停止過,正是因為沒有貪執妄念,氣靈之法則可以常存于世。
今天所見到的情形是,各個氏族的智者,為了更好的保住自己的位置,可以編造任何話來欺騙族人,很多行動,是做給別人看的,這樣是因為他的私心擾亂了他的言行,會讓他失去智慧;我還看到一些曬干的絲,蠶絲,都被藏為私用,這種貪心是沒有盡頭,不會停止的。
也看到,在距一個氏族百日遠(步行一百日所能到達的距離)的地方,如果知有其它氏族存在,總是等待時機,要相互侵犯,這樣的執念是多么的厲害。今后貪、執、妄念還會變得更重,我會隱去,氣靈之法也會從世間消失。直到人們的貪念妄念減少。
今在崆峒作法,使得七星無法可與無極之地相感應,是要斷了眾神靈的氣靈,使得最后人間,更多是人的居住之處,而非神的地界,也是為了防止此后外靈入侵神州,以謀求食實祿。
軒轅氏當時看到求告無望,便自己做了主,開始給各地的大山封禪,拉攏山川仙,與此同時,他封了大批的仙,這些人都是追隨軒轅氏的仙靈。
但因為文真斷了山川的氣靈,防止再出現更多的神仙,為害人間,這此仙靈一時無以長久存活。
于是軒轅氏的后代有他們自己的辦法,就是通過族人的供奉來養仙,也就是讓大家對神仙產生信念尊敬的行為,從而獲得意念力,最終成為仙活下去的糧食。后來絕 地通天事件到4300年時雖基本結束,但軒轅一族已養了太多的仙,并且都靠世人的信念尊敬生存著。這一情況持續到距今3000年,總共有2300年之久。
當時軒轅神族最后一次的統計數字是:軒轅神族共有正受靈物(有編制)二千三百一十五位,非正受靈物(非正式編制)七千六百余位。
當時是商末周初,人們大事小事,無不要問于鬼神,否則就會招致災難,上到一國之君,下到普通民眾,無不談神(仙)色變,敬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