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365家長學院校園公益巡講——拱墅附校站圓滿完成。主講家庭教育專家孟小崴博士,面向?qū)W生家長們開展了一場發(fā)人深省的公益講座。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如何培養(yǎng)幸福的子女。一開場,孟博士便拋給在座家長一個預料不到的問題:“你為什么生孩子?”引發(fā)了家長們的深思。
而后,由這個問題展開,圍繞“培養(yǎng)幸福子女”的根本目的,孟博士從家庭教育觀念上和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為大家?guī)チ艘粓鼍实募彝ソ逃R講座。
孩子教育的根本在家庭
“好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孟博士的一番話發(fā)人深省。“如果一個家庭兩個人甚至三個人對著一個孩子,都要說教不好。那一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學生,該如何說?”家長們潛意識把教育重擔交給學校,卻不知,孩子進入學校生活以前,早已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養(yǎng)成了最早期也最關鍵的“學習”習慣。
如何擺正父母的角色定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所應扮演的角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孟博士告訴大家,孩子0-3歲時,父母是引導與保護的強者;4-6歲時,父母應該適當示弱;7-12歲時,父母是孩子的教練;13-18歲時,又該與孩子成為朋友;19歲以后,父母則應擺正顧問的角色定位。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孟博士向大家詳細說明了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甚至獨立生活后人生走向的影響。作為一個有界限的父母,不能以受害者的姿態(tài)在孩子面前總抱怨人事;不能以拯救者的姿態(tài)在家里實行大包大攬;不能以批評者的姿態(tài)總對周遭人肆意苛責。否則,將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負面影響。
10歲前的習慣養(yǎng)成很關鍵
如何讓孩子獨立自主、身心健康、熱愛學習?孟博士說,10歲前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很關鍵!想讓孩子愛學習愛看書,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自己經(jīng)常看書學習,給他從小養(yǎng)成一個概念,看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等他養(yǎng)成了看書的習慣后,往后的學習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動作。此外,要建立“孩子的生活是他自己的”的觀念,在他力所能及的年齡層,讓他自己學會處理自己的事。這樣堅持下去,孩子以后的成長過程就基本不需要父母再操心。
除了以上一些要點,孟博士還給大家講解了什么是“一個完整的人”,以及“表達愛的五種語言”等家庭教育知識。
講座尾聲,孟博士還和大家開展了現(xiàn)場答疑環(huán)節(jié)。一些家長針對自己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向孟博士提問,孟博士給予了解答。
互動答疑精選
問:孩子情緒暴躁吵鬧時,打罵他固然不對,該如何處置?
答:首先,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要轉(zhuǎn)變:你應該接納自己的孩子。不論他的好與壞。當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情緒無法自控的問題,在狂暴時,作為父母應該是先接納他的現(xiàn)狀,而后尋找導致他情緒失控的原因,進而以對孩子充分尊重的姿態(tài)與他共同去解決當下的問題。
問:孩子拖沓,做作業(yè)總是要催促怎么辦?
答:擺正自己作為父母的角色定位。孩子的事情平時父母不能習慣于過多的包攬,比如:孩子回家就督促孩子及時做作業(yè)。父母應該明白,并且讓孩子明白,做作業(yè)是他自己的事。當父母總是在一旁督促孩子做作業(yè),孩子潛意識里就認為,做作業(yè)是父母要求的。長此以往,他自然就會形成做作業(yè)拖沓的問題。作業(yè)做或者不做,由他自己選擇,不做的后果,也由他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