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求助時
做一個“高功能”的母親
傍晚,帶孩子在沙坑玩沙。一個小姐姐走來,二話不說就拿走她的沙具。女兒怯怯地看著她,小聲說,“那是我的!”小姐姐還是不管不顧地拿走了它。我知道女兒不是小氣的人,之前,有一個小弟弟要玩她的沙具,因為事前和她打好了招呼,她就非常樂意。她在使用別人工具的時候,也會在媽媽的帶領下事前征求對方的意見。所以,我知道,她不是不愿意將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她只是介意對方沒有經過她的允許。 見小姐姐沒有任何反應,女兒又嘟囔了兩聲,“這是珩珩的。”還是無果。她的眼淚開始在眼里打轉,扭頭看向我,“媽媽,姐姐拿了我的玩具。”我很猶豫,到底要不要介入孩子間的爭執。說實話,這樣的事情還是第一次發生,我想第一次的處理比較重要,會給到孩子以后的行事標準。況且,雖然現在很流行一個理論,叫做“大人不要介入孩子間的爭執,讓孩子自己按照兒童之間的法則去處理”。但我想那是僅僅指發生在孩子之間的事的時候。現在,女兒讓我“卷”入了事件,因為她開始向我求助(孩子不求助,我們不主動介入;孩子求助,我們不遺余力地支持它)那么這就已經不再是兩個孩子之間的事情。
在新精神分析大師比昂的思想里,曾經提到母親的“α 功能”功能概念。比昂將孩子位于象限的左方,母親位于象限右方,又名容器。從孩子滑向母親的部分,被稱為是β功能,也就是孩子所不能可承受的情感體驗,而從母親滑向孩子的部分,叫做α 功能,屬于可以忍受的情感體驗。
比昂對人類情感的劃分是非常實用主義的,它只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忍受的部分,一類是不能忍受的部分,而一個人將不能忍受的部分轉化為能夠忍受的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將β轉化為α 的能力,就叫做α 功能。具體到親子互動的過程中,一個母親能不能協助孩子將他所無法承受的情感轉化為可以承受的情感的能力,就叫做一個母親的α 功能,母親的α功能越高,孩子在心智方面也就越容易獲得健康。
在親子互動當中,我們在孩子遭受不可承受的情感沖擊的時候,越能為孩子的情緒命名,就越能夠幫助孩子轉化他的β部分。所以,我首先還是按照慣例對她的情緒做了處理,“姐姐沒經你允許拿了你的沙具你很生氣,是不是?因為你覺得姐姐不尊重你。”又考慮到這是孩子第一次遭遇這類與同伴沖突,便嘗試做了一些教練式的引導,“姐姐拿了你的沙具,你有什么話想對姐姐說嗎?”“還給我。”“好,那你可以直接對姐姐說嗎?”女兒愣在原地,不敢邁出步伐。“珩珩有點害怕對不對?等你做好準備的時候,可以直接告訴姐姐你的想法,因為這是珩珩和姐姐之間的事情,珩珩有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玩具。”然而,女兒終究沒有直接面對沖突的勇氣,她只能站在原地,焦急落淚。這時,小女孩突然拿起女兒的沙具就跑出了沙坑,到了操場上,女兒見“肇事者”逃逸,更沒機會將自己的東西拿回來,便“哇”地一聲哭了。
看她哭得那么厲害,我想我還是應該做點什么。于是我抱起她來到小女孩身邊,繼續對孩子說,“珩珩,你有什么話想對姐姐說嗎?”女兒一個勁兒地哭,良久說出句話,“請尊重珩珩!”(我差點笑場)小女孩的媽媽見狀趕緊過來,勒令小姑娘將沙具還給小妹妹,又給小妹妹道了歉,我幫助女兒說了一聲,“下次姐姐想玩的時候,和珩珩說一下,大家就可以一起玩了。”小朋友的情緒就逐漸平復了。